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小结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小结

提问:(1)怎样判别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平行线有什么特征? (3)对比平行线的性质和直线平行的条 件,它们有什么异同? (4)为什么研究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 系总是与角联系起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 论,交流. 9.学生练习:①填空:如图(8),当_______ 时,a∥c,理由是________;当______时, b∥c, 理由是_________;当 a∥b,b∥c 时,______∥ 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板 书 设 计
学生练习
课题 一、五角① ② ③ (4)、(5) 二、两线 ① ② 三、一距离 四、还有命题和平 移 五、四种思想 ① ② ③(4)
学生练习 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 看自然,写方 便, 展思路,显重 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资源
重点:复习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 合应用. 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练习法、合作学习。 借助 PPT 软件展示引例及变式训练题组,增大课堂容量,吸引学 生眼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
D
F
C
A
1 E
2 B
13、如图,AB∥CD,∠ABE=120°, ∠DCE=15°,则∠BEC=
题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为什 么研究平面内两 直线的位置关系 总是与角联系起 来?围绕这些问 题展开讨论,交 流.在独立解决问 题。
【教师活动】 教师根据学
生情况酌情给予 引导.
【学生活动】 学生发现问
化、系统化。
B
C
活动三 全课小结,内化新知
【教师活
【媒体使用】
(1)自主小结:①对自己——谈本节 动】
(略)
课有哪些收获?②对同伴——谈在学习本
引导学生自
节内容时应注意什么?③对老师——谈本 主 小 结 的 基 础
节课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上,进行概括小
【设计意图】
结,教师应关注
使所学知识条
(2)教师概括小结,重点强调:
2
b
34
c
B
AD
D
CB
B' C
(8)
(9)
(10)
10、“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
线平行”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11、如图,直线 EF 过点 A, D 是 BA 延
长线上的点 ,具备什么条件时,可以判定 EF
平行
BC ? 为什么 ?
D
A
E
F
B
C
12、如图,已知 DE、BF 分别平分∠ADC 和 ∠ABC,∠1 =∠2, ∠ADC= ∠ABC 说 明 AB∥CD 的理由。
DD
到直线的距离。 作垂线性质用.加 再出示练习题。 深两条性质的掌握
情况。 【学生活 动】
A1 A 1 O C
BB
学生相互交 流,再独立完成。
6 、如图,线段 AB、AC、AD 中最短的( ),
理由是(

A
BC
D
7、(1)小勇准备在 C 处牵牛到河边 AB 饮 水,请你画出最短线路;
(2)若他要到 D 处,线路又怎样?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及目的
活动一 学生回顾 建构框架 图
揭示章课题;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框架图。
教 学 流

活动二
变式训练,运用创
通过有梯次的训练题组,巩固新 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活动三 全课小结,内化知识
将知识归类细化,形成知识体
体系
系。
活动四 推荐作业,延展新知
分类推荐、分层要求,将探究兴 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及时捕捉学生 学习状况,适时进行有效诊断评价、 反馈补救、长善救失。
教学评价
1、评价量规:随堂提问、练习反馈、作业反馈 2、评价策略:坚持“及时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定量化评价与 定性化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 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概括引领、激励测进式 点评有机结合,既有即兴评价,又有概要性评价;既有学生的自评,又 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力求在评价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使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关注并适时 评价学生的表

1、下列各选项中,∠1 与
对顶角的是(

∠ 2 是 现。
1 2
12
A
B
【教师活
动】
问题 1、2、3、
12
1
教师提问: 4,进一步认识邻补
2
两条直线相交、 角和对顶角,以及 构成哪两种特殊 掌握对顶角和邻补
C
D
位置关系的角? 角性质。
独立尝试解
2、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 决问题 1、2、3、
【媒体使用】 出示问题,在 学生交流的同时演 示平移的过程。
【设计意图】
B 个?
A
F
O
E
CD
. 18.纸上,利用平移画出长方形 ABCD 的 立体图,其中点 D′是 D 的对应点.(要求在 立体图中,看不到的线条用虚线表示)
D'
A
D
演示平移的过 程。进一步帮助学 生加深对平移的理 解。
使所学知识条理
教师关注:
【媒体使用】
BA
学生能否分清楚
呈现二者的区
点到直线的距离 别与练习。
D
和点与点的距离
的联系与区别。
C
C
(三)三线八角
8、 如图,∠ 1 与哪个角是内错角,与 哪个角是同旁内角?∠2 与哪个角是内错 角,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分别是哪两
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A
D
E
B1
C
(四)平行线的判2 定和性质
【学生活 动】按照要求自 主完成作业
随时搜集掌握 评定学生尝试学习 效果,及时回授评 定的结果,以便有 针对性地组织质疑 和讲解,帮助学生 克服思维障碍,补 救知识或方法方面 的漏洞。为使学生 的主体作用得以有 效发挥,尊重学生 的个体差异,为不 同学生的发展创造 条件,作业层推荐、 分类要求。
屏幕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前,学生已经在前两个学段已 经有所接触,但思维水平仍以经验型为主,理论型思维尚处于萌芽阶段。
知识分析
学 习 目 标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的
基础上引入的,本节课是章小结。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和知识掌握的好
坏直接影响后继内容的学习;另外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上都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
条理化,系统化,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知识与技能 2.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
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
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只要求学生 从图形中找出同 位角,内错角,同 旁内角.。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学 生交流,在独立 完成练习。
检查学生独 立的情况,重点 关注学生能否灵 活应用新知识。 及存在的问题。
发动学生评 价矫正存在的问
【媒体使用】 出示问题及各 种解答结果。必要 时采用动画演示, 帮学生理解题意。
d
a
1
A
(二)垂线及其性质.
种解答结果。
5、直线 AB、CD 相交于点 O,OE 是射
【教师活
【设计意图】
线 ,∠1= 32° ,∠2=58° ,则 OE 与 动】
(1) 复 习 时 教
AB 的位置关系是
。 教师先提问 师强调垂线的定义
垂线的定义及两 即可以作垂线的制
条性质,以及点 定方法用,也可以
EE
22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 4,并交流共享。
顶角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 【学生活动】
相等
让学生明确,
(3)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对顶角总是相等,
(4)对顶角的补角相等
邻补角一定互补,
A、0 B、1 C、2 D、3 但加上其他条件
3、128 角的补角的度数为( ) 如对顶角或邻补
学生的表现,包 理化、系统化;让
括 知 识 掌 握 情 学生在交流中共
本章主要学习五角(对顶角、邻补角、 况、情绪状况等。 享,在反思中提升。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线(垂线、
平行线)、一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还有
【学生活
命题和平移。另加四种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动】
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换
教 材
设计理念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小结》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以 PowerPoint 软件为制作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以问题为主线, 活动为载体,在不破损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依据课标 要求,对教科书相关内容进行了适当整编重组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的问题 序列,以展示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整堂课通过不同的活动暗示教学思 路,在循序渐进地探究性活动的进行中,倡导学生观察分析、合作交流, 采用边播放边讲述、解答的方式,以达到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
被所
条关
第截
性质
直系
平 行
平行公理
判定
平移
师生互动
【教师活 动】
教师展示问题
【学生活 动】
1、同桌相 互交流,回答老 师的提问,完成 本章的知识点回 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