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控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

浅谈控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

浅谈控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摘要:本文从紫阳大道城市设计入手,阐述控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应具备;用地功能、交通组织、城市景观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强调规划重在实施,用导则来落实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控规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导则,规定性导则,建议性导则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design of ziyang avenue,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level of regulatory of urban design should have; Land functions, traffic organization, urban landscape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content, also stressed that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ning, urban design with guidelin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Keywords: regulatory aspect of urban design, urban design specification, guide stipulation, advisory guidelines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第一章:规划概述1、规划背景紫阳大道是南昌市三环十一射之一的重要放射性干道,东部出入口,南昌市瑶湖片区中心的承载体,也是瑶湖片区最主要的一条景观道路。

可以说是南昌市的东向拓展轴,东部交通轴和景观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瑶湖片区随着高新湖东产业区的规划,艾溪湖景观打造,以及昌东高校园建设等一系列的规划指导下,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态势,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等项目的启动,使得瑶湖片区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紫阳大道的建设迫在眉睫,急需一个统一的规划进行指导控制。

2、规划范围:东起瑶湖,西至艾溪湖,全长5400米,沿线道路及两侧100余米进深地块为控制范围,扣除已出让的校园用地或已建设用地,规划面积150公顷,3、主要内容:(1).紫阳大道两侧的用地规划(不含管线): 解读用地现状,提出合理的功能布局、用地性质、交通系统等(2).紫阳大道沿线城市设计:研究城市景观要素(天际线、界面、开放空间等),提出沿线景观控制意向;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的城市设计导则(规定性导则和建议性导则),指导规划实施。

第二章基地解读1、区域自然环境特色分析紫阳大道东连瑶湖、西接艾溪湖,中有南塘湖、六干渠水系,具有强烈的“水”环境特色,是构成城市道路景观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极具体现南昌“城湖相融”意境的一条景观路。

2、紫阳大道土地使用规划的特点(1)紫阳大道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心,东有麻丘工业园,西有湖西工业区,沿线周边是昌东高校园区及湖东生活居住区,紫阳大道两侧用地是提供高校、产业以及其他人群居住和服务的载体。

(2)从出让用地来看大多是学校,新区的农民安置用地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新区发展的前期对人气的聚集是相当有利的,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如此,不过应提高居住的档次,随着人气更大的聚集和消费人群层次的提高,副中心的地位才能真正确立。

(3)紫阳大道沿线出让用地3.8公里(单面)约占全部临街面的三分之一有余,主要集中在东部靠瑶湖的地块内,其中学校用地2.5公里;体育中心0.7公里;师大昌东小区等其他出让用地0.6公里。

可规划的临街面只剩7公里。

体育中心,高校等用地的开发在沿线形成了低矮和低密度的开发特点,且占地大,虽然有好的人文景观,却使得紫阳的大道界面不连续,土地使用效率不高。

3、紫阳大道城市设计的制约条件分析(1)影响瑶湖片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紫阳大道东西向联系的通畅性问题,必须增加西与北京路的直线连接,从而提升瑶湖片区的地位,和紫阳大道东大门的形象。

(2)沿路定位的片区中心功能和干道本身承担较强的交通性功能之间的矛盾,交通性强、道路过宽,犹其是乔木状中央绿化隔离带,不利两侧商业联系。

(3)紫阳大道作为片区中心的承载体,100米的腹地是不够,也不利与综合考虑商业服务设施的整体布局。

结论: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其现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确定其功能定位,并提出合理布局和城市设计引导。

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1、定位与设计目标(1)紫阳大道城市设计定位:南昌市城市东大门,城东的景观路、形象路,以商贸、办公、文化娱乐、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化、都市型的景观大道。

(2)城市设计目标:构筑新兴产业适宜发展的科技之路,构筑山水城林和谐共生的园林之路,构筑人居环境优美的诗意之路。

(3)紫阳大道周边用地功能定位:①商贸;②行政办公;③休闲、文化娱乐;④大学园区、创业研发;⑤居住等功能。

是服务与科技城、服务与周边大学园区的,现代化、都市型、生态化的综合服务配套平台。

2、城市设计理念(1)露水透绿原则:对城市居民或外来游客来说,通过道路感知城市的环境和特色是最便捷的,如何通过有机设计使人强烈地在城市内部道路感受湖面、公园……,从而形成深刻的城市印象并认知它就显得很有趣味。

(2)设计城市原则:一条路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完整性,换言之,一条路只是两个区域边缘相邻组合而形成的。

紫阳大道城市设计只有扩至城市区域的概念才可能形成整体,并通过城市区域的概念才能找到路段相互间的关联关系,才能组织道路自身的结构框架,因而设计“城市”更为迫切。

(3)以人为本原则:为避免仅停留在思想的口号上,城市设计应处处为人着想并具体体现在设计中,紫阳大道是一条城市交通性主干道,车速快、设计流量大,设计要关心人,保护步行的人。

(4)可实施原则:城市设计要有实施的可能性,否则好的理想无法付诸于实现,水系的利用,都应该在设计中考虑周详,否则,好的愿望往往与现实脱钩中造成后期管理的麻烦,增加大的“代价”。

3、城市设计结构框架通过对紫阳大道现状和道路骨架结构的分析,紫阳大道城市设计框架结构可表达为:“三区、四段、五点”。

(1)“三区”:紫阳大道作为路经线性空间,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综合划分为西部总部办公经济延伸的商务办公区、中部综合服务区、东部的文化休闲区。

其中东部文化休闲区包括:师大高校园、娱乐城、宾馆、大学交流中心、体育中心等组成;西部的商务办公区包括长力办公、宾馆、商务楼等组成;中部综合服务区包括现有的蓝天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及机械职工大学,以及规划的服务建筑、商住楼、大型商业等组成,分南北两片团状或带状设置,分别服务紫阳大道南北两片地区。

(2)“四段”:通过昌东大道、南塘湖路、尤安公路、学府大道、瑶湖环湖路为界线,分成四个街坊段,各段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功能,交通组织相对街坊成网,不互相干扰。

(3)“五点”:节点是城市设计关联关系的依据,也是各路段主题和特色的转换和过渡。

根据紫阳大道的规划特点将形成五个主次节点。

各节点在景观性、效应性和空间关联关系上各有不同的要求和表述,(4)规划同时考虑了居住用地的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公共设施布局等。

中小学、医院等其他设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

第四章交通组织规划1、道路交通现状分析(1)紫阳大道道路性质与形式:是南昌城市三环11射的东入口,以交通为主,兼具生活、景观功能的城市东西向交通性干道,是连接东部出入口与城区的主要道路之一。

道路红线宽60米,道路断面为双向六车道,中央绿化隔离带。

(2)区域道路交通网络关系:与紫阳大道相交的城市道路有八个交叉点,其中主要有五个交叉点,它们分别是昌东大道、南塘湖路、尤氨公路、天祥大道、环湖路等。

2、道路定位:通过对紫阳大道作为快速路、交通性主干道、主干道三个方面比较,确定紫阳大道为交通性主干道。

该定位符合南昌市交通规划的定位,也适应两侧用地服务和过境交通的问题,同时远期也能与地铁一号线相结合。

3、道路断面:在综合考虑交通、用地、地下管线等因素前提下,确定紫阳大道红线宽度68米,近期断面形式采用:7m(慢车道)+4.75m(隔离带)+12.25(机动车道)+20m(中央绿化带)+12.25m(机动车道)+4.75m(隔离带)+7m(慢车道),人行道结合绿化布置.4、重点关注的问题和沿线交通规划紫阳大道如何为周边商业服务与紫阳大道本身的交通通畅性之间的矛盾问题:紫阳大道作为一条与昌峡公路对接的对外交通联系的道路,车流量较大,而沿线的大学园区及其城市商业中心区将吸引相应的人流量,做到既保证行车通畅,又要重点保护和改善行人的步行环境,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问题。

(1)过境交通规划: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紫阳大道东路口主要以客运交通为主,而货运主要由南侧的解放路和北侧的富大有堤来分解,从而缓解了紫阳大道的交通压力;同时打通北京路和紫阳大道的直线连接(桥或隧道),以及东跨瑶湖的大桥拓宽工程,以保证东入口的畅通无阻。

(2)两侧用地服务规划:在用地的后面有条件的地方增加9米宽的支路,并通过研究和比选确定了紫阳大道断面形式,增加机动车慢车道(详见断面图,和平面布置图),服务两侧用地,使得快慢分行,辅道循环,从而减少对紫阳大道的干扰。

(3)人行安全和车辆通畅规划:通过布局商业相对集中设置在尤安公路两侧,并向其纵深发展,在该区段增加行人过街设施,分隔设施,和该段限速,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尽量减少在紫阳大道上的过多开口,保证交通顺畅。

结合地块功能和规模,有序组织交通,尽量使道路周边地块内的人流、车流组织在支路和辅道上。

(4)轻轨和交通设施规划。

轻轨沿紫阳大道中央绿化带设置,沿线设置三处轻轨站点,在站点处结合过街设施设计,两侧用地高强度开发。

沿线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在主要交通源处设置集中社会停车场库,设置三处轻轨站点,并结合设置4处过街天桥(或地道)。

结合公园和大型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布置停车场地,或活动硬地;按8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7处14个公交站点,错开布置,布设采用港湾式停车,并与过街系统及步行人流有机结合。

过街通道宜根据民意调查和行人习惯,公众参与来最终确定。

(5)实施时序安排。

近期:主要交叉口平交渠化处理,支路与紫阳大道相交采用右进右出加掉头专用车道方式;中期:主要交叉口进行分离式立交改造实现快速车道连续流快速通行,满足过境交通快速通行和少量地块出入交通汇入需求;远期即轨道交通1号线实施完毕后,支路与紫阳大道交叉口改造为“十字”信号控制交叉口,加强周边路网衔接便利性和周边地块可达性,增设人行过街设施,降低道路快速化功能,引导周边居住人口和岗位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提高交通分担率。

第五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1、总体控制:总体形成“一线三点、三起三伏”的空间形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