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PPT课件
第六章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PPT课件
7
▪ 口头程式理论:
▪ 最初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解答一个疑难问题:荷马问题。米 尔曼·帕里的意见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 者”实际上是诗歌传统,它体现为许许多多个人,他们掌 握了口头程式的编作技巧,并将此技巧传授给他们的继承 人。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在前南斯拉夫所从事的田 野作业,其意图是将以手稿文本形式存在的荷马史诗与南 斯拉夫歌手们唇间活生生的口头史诗传统相对照,这些文 盲歌手们能够吟唱长达数千行的诗作。从最初的比较— —古希腊的与南斯拉夫的两大传统之间——算起,口头 理论已迅速在全世界的许多语言传统中获得运用和发展。 帕里和洛德著述的核心,是关于结构的观念。即在口 头传统创作过程中无处不在的re i或“词”的系统。于是 帕里-洛德的程式(修辞学层面的“词”)、主题(典型场 景层面的“词”)和故事型式(整个故事层面的“词”)是 歌手的组构部件和发表单元,演唱中的特殊化语言便是由 它们构成的。这些单元——不是我们观念和术语中的 词——正是荷马和他的其他传统中的同道们所赖以建构 他们诗作的东西。
下拒绝参战。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托尔的对手,因此他拒绝参战就
必然引起希腊联军的失利。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为赫克托尔所杀。
战友之死与盔甲被丢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愤怒,重新回到战争,最
后杀死了赫克托尔,特洛伊沦陷。某部落首领奥德修斯刚得贵子,便
别妻远征。战争进入第十年,奥用木马藏兵,希腊军队里应外合,攻
8
《故事的歌手》口头传统研究领域的“《圣经》之作”。
9
10
11
▪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说:“古代的中 国民族是一种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 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供给远 没有南方民族的丰厚,他们须要时时对天 然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地睡 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昼做梦。所以 《三百篇》里竟没有神话的遗迹。所有的 一点点神话如《生民》、《玄鸟》的‘感 生’故事,其中人物不过是祖宗与上帝而 已。”把中国神话的不发达归结为民族气 质的重实际而不富于幻想。
▪ 《荷马史诗》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
《奥德赛》共有12110行。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
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荷马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将两部
史诗整理定型的作者。《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阿喀琉斯在愤怒之
日本非遗保护
1
第六章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历史与现状
2
第一节 国外抢救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
▪ 一、古希腊对神话传说的传承及其意义
▪ 《荷马史诗》:
▪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
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关于荷马所生的年代和是否确有其人都
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12
▪ 鲁迅在其力作《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里推究中国神话 不发达的原因道:“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 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 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 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 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 而又有散亡。然详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 只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人神淆杂, 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 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鲁迅 的分析有三个要点:一是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优越,养成 了中国人重实际轻玄想的民族性格,在这种民族精神之下, 零碎落后的神话难以发展为完整而发达的神话。二是说由 于儒家的崇尚实际,不务玄虚,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荒唐之说”),不但没得到发展,反而日渐散失。三 是说由于中国人的观念中,天神、地神和人鬼混淆不分, 这样,人死为鬼的传说天天产生,就必然排挤掉神话的地 位,使神话日渐沦落,不能发展。
陷敌城,赢了特洛伊战争。 希腊军在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激
怒了海王波塞冬(又译波塞顿)而遇到海难,全军覆灭,是奥德修斯
凭借机智和勇敢,终于逃过一劫。可是因为波塞冬的愤怒未息,导致
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
国,与皇后6
▪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 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 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 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 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 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 观,其次 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 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荷马史诗》 于是成了 “希腊的圣经”。
13
▪ 茅盾的《神话研究》认为,中国神话的不够发达,原因有 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 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讲述神话故事的诗人出现。神话的历 史化,固然也保存了相当的神话;但神话的历史化太早, 便容易使神话僵死。至于诱引“神话诗人”产生的大事件, 在武王伐纣以后,便似乎没有。穆王西征,一定是当时激 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所以后来就有了神话的《穆天子 传》。自武王以至平王东迁,中国北方人民过的是“散文” 的生活,不是“史诗”的生活,民间流传的原始时代的神 话得不到新刺激以向前发展,结果自然是渐就僵死。散文 的生活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生活是浪漫型的,后者对神 话的产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神话发展的依据。
14
▪ 高亨在《上古神话》里,提出这么几点见解:第一,上古 神话原在口头流传,经过后世记录,才有可能完整地保存 至今。但我国古代没有记述神话的专书,许多神话根本无 人写在书上,以致故事失传。封建社会的人多以历史的尺 度来衡量神话,都以为“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史记·五帝本纪》),这样就使大批神话散失了。第 二,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先秦时代,也有人在著书立说时 涉及神话。这客观上保存了少数简单的片断的故事,但由 于著书时的引用神话,无非是取其一端,作为文章的论据, 所以不会全文摘引,这就使原来完整的系统的故事,变得 支离破碎了。第三,历史上几经焚书,书中所写到或涉及 的神话故事也就随之消亡了。如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里提到的《禹本纪》、《归藏》,多言怪物神异之事,现 在却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