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数学范存丽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数学范存丽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活动的再设计:
• 还可以怎样设计? • 怎样实施?
二、数学活动的类型与实施
数学活动有在一堂数学课中 的数学活动,又有需要相对较长一 段时间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的 数学活动。
1.说话
通过让学生说,调动学生的 经验。用熟悉的来认识新面孔, 让学生产生原来就是“他”之感。
如在《年、月、日》教学中, 吴正宪老师关注将学生的经验对 接到数学学习中来,师生对话中 学生述说着自己曾经经历过的1年、 1月、1日。
2.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育在活动中进行, 既“数学+活动”。
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 生通过活动学习数学,让活动贯穿始终。
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 包括观念性活动( 动脑),做数学活动时 要注意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 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协调活动,学生 通过画一画、拼 一拼、摆一摆、量一量、 剪一剪、数一数等形式,在“做中学”、 “学中做”。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 活 动中感受到愉悦、轻松、快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 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 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 脑并用,减轻了学习负担,他们的兴 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 步发展。
3.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经验大致可以分为:
①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 ②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 ③从事纯粹数学活动累积的数学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设计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史宁中:“我们必须清楚世界有很多东西是
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 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 验,你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练。” 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 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
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活动,亲 身感受到方法的公平与不公平。与 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 何不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思考呢?
3.表演
(1)模拟操作 《相遇问题》一课中,吴正宪老 师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的形式理解概 念。学生不明白路程,但学生能够通 过学具的“行驶”看到路程 ;学生不明 白相遇,但学生经历过“相遇”。运 用学生的经验理解概念,何尝不是一 个好办法!
在教学“时,分,秒”时,让学 生扮演小闹钟来介绍自己,强化学生 对钟面的认识。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扮演小狗、小猫和小猴来排队, 从而形成分类整理的观念。
③数学对象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进入角色扮演数学对象,可以 演数、图形、运算符号等等。 比如在刚认识“>”和“<”时,朱玲 老师请学生张开手臂来扮演“>”和“<”, 并要求一边表演一边自我介绍:我是“>”, 我有张开的嘴巴朝前,尖尖的屁股朝后,排 在我前面的数比较大,排在我后面的数比较 小。再请两个同学分别两个不同的数,选择 正确的位置排队。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一下 子就接纳了“>”这一数学符号,并将它的 形象和作用深深烙进了脑海中。
①社会角色扮演。
在《设计包装箱》一课中,一 家纸箱厂要设计牛奶包装箱,问学 生如果你是牛奶厂的经理,你希望 怎样设计呢?如果你是纸箱厂的设 计师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该怎样 设计呢?让学生进入角色思考问题, 可以更好地进入到问题的内部,而 非浮于表面。
在《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 中,要帮公路局的张局长统计一个 路口各种车辆的车流量情况,怎样 统计呢?学生进入角色,要帮助张 局长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进入到受 到信任给别人帮忙的角色,有了使 命感,更专心地迎接挑战,完成任 务。
• 11~20的认识:
• 小“1”和大“1”的对话
问题会引发出学生什么样的思考?
2.对话
在竞争的状态下,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1)辩论
雅斯贝尔斯说,“对话是真理的敞 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是一种“在各 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 作用的特殊形式”。
在辩论活动中,学生正反观点双方 通过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使得学生给学生 搭台阶,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上到高处。 而不是老师直接把学生搬到高处,或者 把高处的东西直接搬给学生。
一个回合下来,未见胜负, 于是进入下一轮。这次先有反方发 言:“不管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 数,只要它的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 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它就能化成 有限小数。”局势似乎已经明朗, 但正方依然提出了问题:“既然加 不加最简无所谓,那么为什么还要 加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的课堂真似 波涛起伏!学生才是真正的水手和弄潮儿。 通过辩论学生明白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 除了2和5之外不再含有其它质因数,那么这 个分数不管是不是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 小数。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中含有2和5以 外的质因数,则必须化成最简分数之后才能 判断。所以“最简”两字不能少。学生不仅 理解了“最简”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象 12/32这样不是最简的分数,不必化简,就可 以依据32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而判断它 能化成有限小数。
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着、笑着、回味着生活得经历,初 步体会着年、月、日的时间概念。 学习“年月日”这样的内容时不像 学习“时分秒”,教师不可能让学 生现场体验,但是可以让学生从自 己的经历中自主提取,形成一个个 鲜活的一年、一月、一日的经验。
在《认识时和分》一课中,教师让学 生感受 1 时的长度时,说:时针从 1 走到 2 , 表示走了多长时间?从3走到4呢?学生知 道是1小时。教师接着问:你知道 1时有多 长吗?这样一个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经验。 学生兴致勃勃地回忆、兴致勃勃地叙说: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 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 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 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 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 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 一定的理性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 原来的活动:
通过模拟操作,吴老师引发 学生对其中“路程”、“相遇” 等概念的理解,引发学生对速度、 路程、时间关系的思考。以现场 “做”的形式唤醒学生的经验, 使得学习过程简单明了而有趣。
在《负数的认识》教学中,教 师设计了数学活动,刘翔跑步成绩 要受风速的影响,让学生模拟当时 的场景。两位同学一位扮演刘翔, 一位扮演风。当顺风的时候,“风” 推着“刘翔”向前跑;当逆风的时 候,“风”阻碍着“刘翔”的前行。
师: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一点的时间单 位,年月日是怎么规定的?(演示三球 仪说明) 师: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描述一 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吗? 生1:今年过春节放花炮到明年再过春节放 火炮就是一年。 生2:今年5月7日是我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 日,我长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 生3: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 工资就是一个月。 生4:今天早上8点钟上数学课到明天早上8点 钟在上数学课就是一天。 ……
是否应该有“最简”这件事, 不是教师搬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之 间话越说越明,理越辩越清。
• 11~20的认识:
• 小“1”和大“1”的对话
(2)比赛
在《平均数》一课中,吴正宪老师组织男生和女生进行拍 球比赛。
学生尝试建立比赛规则:全上比总数?
还是上一个人呢? 学生说:“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 多派几个人!”又决定各派4个人比总数!女生组输了以后,吴 老师加入女生队,使得女生队获胜。女生们脸上露出了微笑,男 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4个人,快乐队是 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吴老师说:“哎呀,看来人数不相 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队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 么办呢?”学生发现用平均数更公平。
让学生在拔河比赛选派人的过 程中,对看不清楚的数量进行操作, 体会同样多,情境虽然是不相等的数 量,但是由于学生关注的是公平,更 容易强烈地感受同样多。这个情境 “拉长”与“放性的、有 价值的“一一对应”。
朱玲老师在教学“除法的认识” 时,让学生扮演“孙悟空”,来把 8 只桃平均分给小猴,体验平均分的过 程。
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学生 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直观思考问 题。如果我是反方向的风,我该 怎样做呢?做出来的时候,学生 对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更透彻了, 对概念更清晰了。
• 圆的认识 • 手拉手围一圈
(2)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容 易入情入境,更容易通过主动 感受进行学习,做得好自然理 解得好。
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 老师安排了在商店购物的实践活动。 请组长担任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他 学生当顾客。一年级的小学生进入 角色,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运用着数 学知识。
②虚拟角色扮演。
在一年级的《比较》一课的 说课中,赵雪丽老师设计了拔河 比赛的数学活动。
导语:黄蓝两队要进行拔河比赛,现在要从咱们同学 们当中选出两队的队长,谁愿意来? (师提供黄、蓝队员贴纸,黄队9人,蓝队7人) 设问:假设这些就是可供你们分配的队员,你准备怎 么派人?为什么这么派人? 预设:两个队长都在关注对方,其中一个队长选派一 名选手,另一个队长也会选派一名选手……体 会每次都相等。 结果:黄队7人,蓝队7人时,黄队还剩2人 师问黄队:这两个人还派不派?为什么? 预设生: 情况一:不派,因为再派上去人数就不一样了。而现 在两队都是7人,一样多,才公平。 情况二:如果说派的话,蓝队就会不服气,说这样比 就不公平了,要么蓝队加2人,要么黄队少 人,变成和蓝队同样多。
在《分数、小数互化》一课, 学生对于“一个最简分数,如果 分母中除了 2 和 5 以外不再含有其 它质因数,那么它就能化成有限 小数。”中的“最简”两字存有 异议。老师在课堂上开展了“辩 论”的活动解决这个问题。
甲方:“如果它不是最简分数,那么 它的分母中可能会含有其它质因数, 因而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正方紧 紧抓住“最简分数”这个关键词。 乙方立即反驳:“比如 3/6 ,它的分 母中含有其它质因数了,但它却能化 成有限小数,该怎么解释?”反方巧 妙地以具体数据为突破口,举了一个 反例出来,一票否决了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