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授 课 时 间 学 科 课 题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杨修之死》(第一课时) 知识 目标 三 维 目 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导入 九(9) 教授者 一课时 课型 王侃 新授课 2012-11-20 设计者 王侃
课时安排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探究杨修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 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1、引导学生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 传统文化。
研读分析 理情节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 能力
深度研讨 析人物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来自能力总结人物性格特 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主题延伸 六、引导学生对杨修死因进行全面总结 1.明确:杨修之死,原因有三。 一.过在自己。 二.罪在曹操。 三.缘于政治斗争。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自己 的作法会引来杀身之祸吗?那为什么他还这样做? 课堂练笔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杨修之死给了你哪些 生活上的感悟呢? 例: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 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习题。 2、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 作 业 字左右。
杨修之死 罗贯中 矛盾冲突 板 书 设 计 杨修 恃才放旷 (一般矛盾) 曹操 阴险虚伪
轻率狂妄 (政治矛盾)
老谋深算
教 学 反 思
上完 《杨修之死》 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 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 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 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 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 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 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此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全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尤其个别学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讲练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音频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 , 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 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 的古战场, 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涌现出多少的英雄人物。有足智 多谋的诸葛亮;有知人善任的刘备;还有英姿勃发的周瑜。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来一探究竟吧。 (板书课题) 二、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作家作品介绍及主要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 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描述了统治集 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 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 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 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 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 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 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 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 《孙子略解》 、 《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 《龟虽寿》 、 《观 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 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 操集》 。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 感受氛围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深度分析杨修死 因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明确问题谈感 受,个别作答
培养学生迁移感悟 能力
(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能力训练:小练笔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 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向曹操提出怎样 的建议? 快速完成课堂练 笔,个别展示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背景资料
学生批注补充积 累
培养学生阅读积累 习惯
初步感知 看起因
杨修(175-219) ,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 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 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 三、初步感知文本,提出相关问题: 1.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杀他?以什么罪杀 他的? (板书“矛盾” ) 明确:杨修是在“鸡肋事件”中被曹操杀死的,曹 操杀他的理由是“祸乱军心” 。 2.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曹操会杀杨修吗?文中哪 句话道出了原因? 明确:会,曹操认为杨修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 他之忌。 ” (板书“恃才放旷” ) 初步感知 分析杀因 四、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4-9 段,提出相关问题: 课文中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对杨修 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 ) 明确: 事件 曹操反应 园门改“阔” 忌之 众人分酥 虽喜笑,心恶之 语破奸心 愈恶之 告丕密谋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已欲杀修 五、引导学生进行组内研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轻率狂妄 老谋深算 研读课文 理清情节
生还能结合小说与史实中人物性格的不同点进行全面总结,这也是本课一大亮点。所以,我认为这一 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 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 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 物,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