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答: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
包括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
通常可借助于单向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
形式上与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
如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
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
是一种特殊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
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答:一、哲学阶段: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努力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
4、1875年,德国学者A.舍夫勒在《社会身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最早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
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冯特在1900到1920年间出版了10卷《民族心理学》,代表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2、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代表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爱德华.罗斯:《社会心理学》,继承了以迪尔凯姆和黎朋为代表的法国群众心理学。
4、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图腾与禁忌》等民族心理学著作(1920-1923)。
三、实验分析阶段(1920年代起)1、弗洛德.阿尔伯特:《社会心理学》,被看作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受特里普莱特:骑车速度与缠纱线速度的实验的影响。
3、1916-1919年间的社会促进实验研究。
四、建构主义阶段1、威廉.狄尔泰:释义学。
2、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受其影响发展起来的社会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戏剧理论、社会标准理论等。
3、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学说。
4、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图式理论。
2、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答:1、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与力比多(即性驱力)有关。
他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群体心理的产生。
2、阿德勒的社会兴趣说:社会兴趣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产生感情和自居作用的一种固有潜能。
个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
3、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关系即人际关系被用来作为研究人类心理过程的主要参数。
4、舒茨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认为人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解释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现象。
3、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答:1、符号互动论: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的理论。
符号包括动作、形象、言词等,人是唯一能使用语言符号的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2、角色理论: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
3、参照群体理论: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所影响的理论。
4、社会标签论:“越轨是由社会群体造成的,越轨者是那些被成功地贴上了越轨标签的人,而越轨行为则是被成功地贴上了这种标签的行为”。
4、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答:社会学习理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形成、提高或改变的。
5、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答:1、群体动力学:群体是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群体共同的社会目标、价值标准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纽带把各个成员凝结在一起,个体的动机与目标的改变受群体的深刻影响。
2、认知相符理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
3、一致性理论: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状态的理论。
第三章社会化1、什么是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两个任务:1、个体了解社会或群体的期待及行为规范。
2、个体使自己具备实现这努力些期待的条件并以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2、根据社会化历程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个类型?答:1、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初步掌握社会规范。
3~6岁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
2、预期社会化:家庭、学校教育,商业、工业、军队训练,“预演”未来的成人角色。
3、发展社会化:成人适应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所需要的社会化。
4、再社会化:为了适应新环境内化与先前截然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规范。
一种是强制性的,发生在新兵营、军舰、监狱、精神病院等“全控机构”中,一种是非强制性的,如加入宗教组织、移民到新的文化环境中等。
5、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在青年一代影响下的社会化。
多发生在社会急剧变革、外来文化入侵的社会背景下,或在移民家庭中。
3、根据社会化内容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个类型?答:1、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现有政治制度所接受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使个体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从法律法规、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2、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步具有了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意志,并表现出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3、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学习并表现自己所属文化所期待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文化而异。
4、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答: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第四章社会角色1、什么是社会角色?答:社会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社会角色的5个要素:角色扮演、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行为模式2、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答:即社会自我形成。
社会化过程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同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获得自我意识,习得社会角色。
3、社会角色的种类?答:1、理想角色:也叫期望角色,属于社会观念形态。
2、领悟角色:属于个体观念形态。
3、实践角色:属于角色的客观现实形态。
4、正式角色:责任、权力、义务、行为方式等有严格而明确的规范的角色,有着特定的身份。
5、非正式角色:没有严明的角色规范,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比较自由地表现角色行为的角色,如亲属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的角色。
4、何为角色冲突?造成角色冲突的原因以及环节角色冲突的方法有哪些?答:一、角色冲突是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
角色冲突导致角色扮演者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不协调状态。
二、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1、角色间冲突:当不同的角色期望彼此矛盾时所产生的角色冲突。
2、角色内冲突:对同一角色的矛盾着的角色期望引起的角色冲突。
三、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1、角色规范法2、角色合并法3、角色层次法第五章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是什么?答: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努力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2、试分析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答:(一)社会经济地位(二)社会文化环境(三)家庭(四)角色扮演(五)他人的评价(六)参照群体3、什么是自我增强?个体自我增强的方式有哪些?答:一、自我增强: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自我增强是建立、维持和提高自尊的重要手段。
二、自我增强的方式主要有(一)向下的社会比较(二)选择性遗忘(三)有选择地接受反馈(四)缺陷补偿(五)自我防御性归因(六)自我设障4、什么是自我图式?自我图式对于自我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答:自我图式:关于自我的认知结构。
影响:一、社会经济地位;二、社会文化化境;三、家庭;四、角色扮演;五、他人的评价;六、参照群体。
第六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特征有哪几个?答:(一)选择性(二)互动性(三)防御性(四)完形特性2、举例说明,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答:1、帮助记忆。
2、帮助自动化推论。
3、增加信息。
4、包含感情。
5、启动效应。
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有哪些?答: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一)仪表的认知。
(二)表情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4、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哪些?答:1、光环作用;2、相似假定作用;3、类化作用;4、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6、首因效应。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是什么?答:(一)一致性:人们倾向于假定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是协调一致的。
(二)评价的中心性: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三)中心特性的作用:在印象形成中有一些起关键作用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