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本章内容架构: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家庭生活的变迁与问题四、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五、社会性别引言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学最基本的假设: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作为连接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体现着并作用于双方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研究概述一、研究对象与意义二、研究的独特角度一、研究对象与意义初级生活圈--家庭、婚姻、性、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中介,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
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视之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人类三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物质、人口和精神财富再生产,首先存在于初级生活圈内之内。
初级生活圈对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历史情况)第一,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基于某个共同的法理,具有极强的共通性与互补性。
--如,婚外恋的危害。
从整体指责危害原有的“初级生活圈”,统一在不同的法理或生活信仰之中。
第二,大多数关于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的法律和制度都是在某种既有社会形态进入转型时期以后,首当其冲地被怀疑、被批判。
--如,五四时期先进分子批判封建的包办婚姻;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法律-婚姻法。
历史意义:首先改造“初级生活圈”,以适应和牵动个人生活与社会运行的共同更新。
初级生活圈的重要意义初级生活圈是最深刻、最直接、最重要的人类关系。
人类活动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这一关系中反映得最充分最集中。
--如: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先成家后立业;--如何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现代的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之中,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因素在相互作用的运行中,稍有不协调,就可能引发矛盾与冲突,甚至造成“初级生活圈”残缺或解体。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相关事物或支持系统二、研究的独特视角从个人活动的角度,是个人选择与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活实体。
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是社会管理的产物,表现为一种强制式的社会设置。
能否划清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作为生活实体,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力图把家庭、爱情、婚姻生活、生命的繁衍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食物,包纳融会成一个“初级生活圈”。
(心理学) 社会设置--社会为了确保自己的运行,必然对生活实体进行管理,力求把“初级生活圈”置于某些特定的位置与相互作用关系之中。
社会也会对自己的设置进行调整与发展。
(法律)关系:二者不可能处处保持一致,中介物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现实存在状态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妥协产物。
--如婚姻准备过程(恋爱与择偶)(人们总是不能与相爱的人结婚)生活实体与社会设置之间的关系(例证)--如先同居再结婚;先结婚后同居--要房子还是要爱情,二择一生活实体——家社会设置——户依据社会设置:不登记就是未婚,不承认生活实体“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居就是事实婚姻”登记结婚——社会设置(法律认可)举办婚礼——生活实体爱情: 社会设置--夫妻关系和睦生活实体——浪漫爱情社会设置——第三者插足生活实体——婚外恋男儿有泪不轻弹——社会设置只因未到伤心处——生活实体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一、定义婚姻的界定:--生活实体--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排除了多妻多夫,一夜情,或同性恋;住店式的性行为--社会设置 -- (1)当事人的婚(女人昏了头去结婚)(2)家庭之间的姻只要两个相爱的人结婚就会说幸福的VS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例证:无性生活或两地分居的夫妻是婚姻长期包娼不是婚姻家庭的定义生活实体 -- 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社会设置 -- 血缘+供养+继承家庭的特征第一,是一个群体,是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群体形式第二,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由婚姻缔结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夫妻轴 第三,血缘是家庭的重要特征,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纽带----夫妻轴-亲子轴,中国夫妻关系的变化第四,家庭成员交往密切,在共同生活中培养了深厚的感情,通常具有稳定、持久的情感联系。
家庭的性质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生活组织是一个历史范畴1、野蛮时代:前家庭时期:杂交(多夫多妻制)血婚制家庭:这是由嫡亲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集体相互婚配而建立的。
排除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伙婚制家庭(普那路亚家庭):这是由若干嫡亲的和旁系的姊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而建立的;同伙的丈夫们彼此不一定是亲属。
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关系(母系氏族社会)偶婚制家族:这是由一对配偶婚姻而建立的,但不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
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愿意的期间才维持有效。
2、文明时代父权制家族:这是由一个男子与若干妻子结婚而建立的;通常由此产生将妻子幽禁于闺房的风俗。
----一夫多妻制专偶婚制家族(个体婚制家庭):这是由一对配偶结婚而建立的,专限与固定的配偶同居。
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大香格里拉”科考队深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浓雾顶村,他们对一妻多夫的婚姻状况感到意外,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谜团被逐渐揭开――土地缺少,人口膨胀,这或许是最适合横断山区峡谷生存的婚姻。
“我们家是祖传几个兄弟娶一个女人的。
”格荣定珠说。
家里的分工非常明确:弟弟负责放牧,他负责农田,妻子负责管理家务和内政。
一个稳定的大家庭才能富起来;他们有两个孩子,兄弟俩从来没有考虑过哪个孩子是谁的;离婚?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考察队发现,一妻多夫的形成与地理条件有关,这里处于横断山脉区域,到处是高山峡谷;河谷气温高,适合耕作,山间或山顶是草场,只能放牧。
这是中国最特殊的区域之一:半农半牧区,这决定了一个男人对农、牧不能兼顾,一妻多夫家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如果兄弟中间有人爱上了别的女人,大家就会把他“嫁”出去――这会遭到全村的耻笑,因为他在逃避扶持一个大家庭的责任。
考察队沿滇藏线北上,在西藏昌都的左贡县东坝乡军拥村发现了更多的一妻多夫的家庭。
大峡谷的特殊地理造就了一妻多夫,这是节约资源也是创造财富的最好的方式。
考察队的专家还找出了文化因素――这一带仍然处于川、滇、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女性文化带,有强大的女性文化传统,一妻多夫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亡,它在一些特殊的横断山区顽强地延续下来几个相关概念:家族:以五服(以穿的来辨别其与死者的亲疏关系)为界,是血缘的产物—三代以内禁止结婚宗族:指同宗同姓同地域的各个家族结成的群体(林耀华《金翼》和庄孔绍《银翅》)家和户户主要是以居住地为标准划分的群体,一户可以由几个家庭,一个家庭也可以有几户(结婚后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分居两地的夫妻)亲属:指一些有着共同的祖先或血缘的人,或是有姻亲关系或养育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网络,亲属网络中的确切成员关系是由特定的文化规范决定的。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家庭类型多样化跨国婚姻发展迅速,1978年前后,中国的跨国婚姻很少,但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婚姻的发展迅速。
此外,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空巢家庭、非婚生育的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再婚家庭、一人独居家庭等都有增多趋势。
家庭形式向多样化趋势发展。
家庭功能生产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生产和消费—贝克尔《家庭论》家庭的再生产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化--专业性机构的作用情感功能:家庭是最安全的港湾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支持、生活照顾、精神支持性行为调节功能:婚姻内的性关系得到认可社会地位分配功能:个体先赋地位的获得婚姻与家庭的宏观研究(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日益由联合与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转化(二)家庭关系——性爱、生殖、亲情三大内容谁说了算,父亲,母亲,双方共同商量(三)家庭功能丁克家庭,DINK——性爱的独联体家庭经济,甚至是家族王朝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一)婚姻准备与结婚学龄前儿童——亲密青春期少年——吸引成年——关切与体贴各阶段的缺乏、间断和失衡都会引来婚姻失败,不仅指结不了婚,也指独不了身,实际上缺乏生活能力和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择偶(1)动机(2)标准(3)通婚圈半径(4)般配程度,门当户对(5)家庭因素(6)择偶经历择偶原则“同类匹配”: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
“资源交换论”在择偶领域的解释是,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人的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地提供另一资源作为补偿。
“择偶梯度”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
男女标准有别原则•男性有注重女方的相貌而忽视持家能力的趋向,女性更注重男方的能力与职业、事业的成功等因素;•男性往往会看中女性的身材相貌;女性会看中男性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和经济水平2.通婚圈即最终择偶的空间范围,常用双方先前长期居住地之间的直线地理距离来标志趋势:通婚圈半径不断扩大3.择偶的家庭因素主要考察三方面:当事人对“门当户对”的考虑;原家庭对其择偶活动的参与程度;当事人从属原家庭的程度。
4.择偶经历主要考察:恋爱史;主要考察爱上过;交过朋友、恋爱过以及有过性行为的累计人数结婚(1)结婚行为的具体形式:婚前性行为、怀孕、同居、举办婚礼(2)婚姻投入(3)结婚对双方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的温和程度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幸福的婚姻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婚姻是需要经营的选对人,才有经营下去的必要婚前睁大眼睛,婚后睁只眼闭着眼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1.计划生育政策——四二一结构现要放开这种政策2.社会设置的变化——1980年婚姻法确认了感情破裂是离婚的惟一条件和判定标准婚前财产公证婚姻家庭问题呈增多之势离婚率上升,稳定性下降,家庭关系趋于松散化,单亲家庭增多。
此外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婚外同居、重婚纳妾等等,近年来都呈上升的趋势。
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也蔓延到了家庭,伦理责任作为维系婚姻的主要纽带也开始松弛。
婚姻悲喜剧来源于转型期的不适应(1)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在变化男人——妻管严,床头柜(跪),女人——事业家庭双肩挑,阴盛阳衰--传统的和和美美,夫唱妇随;现代是交换、互动、妥协(2)夫妻共同生活目标更难于建立:劳燕双归、各有洞天(3)婚姻目标日益浪漫化--越现实的婚姻越保险,越保险就应该越现实--婚前要死要活,婚后不死不活(4)婚姻质量:三种主观满意度:对配偶的,对双方共同生活状况的以及假想的“第三者”做比较的(5)离婚率--离婚者所最不易承受的后果,表面上设计孤独、经济损失、离开子女、名声不好等等,但最深刻的是心理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