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秦代剖析
法经在性质上是一部封建法典。是当时生产关 系日益发展的产物。 春秋以来,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随着地 主阶级在各国掌握政权,也随着封建制统治的 确立,必然需要一套法律措施,来保护和巩固 封建制度。法经正是适应日益发展的封建经济 关系的要求而出现的。马克思讲:“无论是政 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现和记载经 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而且,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 具体系的法典。
(七)法律文告:(地方性行政法规)。 《语书》就是一个地方官发布的本地的 地方行政法规,语书是教戒性公告的意 思,目的是为了使中央法令正确实行。
第二节 秦律的基本内容
一.刑事立法 1.罪名 2 . 刑名 二 .经济和民事立法 三.婚姻家庭制度 四. 司法制度
一、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
(一)罪名: 1.不敬皇帝罪,违反王令罪。 2.诽谤与妖言罪(言论罪) 3.渎职罪。 4.侵犯财产和人身罪。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6.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
1.不敬皇帝罪,违反王令罪
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要求臣 民对他绝对恭敬,对他的话奉若神明。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凡有不从王令,乱 上制者,罪死不赦。在听到皇帝颁布发 命令时,“不避席立”,也要“赀二 甲”。(《云梦秦简》)
2.诽谤与妖言罪(言论罪)
史书记,秦时,“诽谤者族”,“偶语诗书者 弃市”。始皇35年,侯生,卢生议论秦始皇专 制独裁,“乐以刑杀为威”,始皇便以他们 “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或为妖言 以乱黔首”,于是“捕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 咸阳”。以古非今罪:即借古人的话反对今天 的政治。妄言罪:就是胡说八道。有一个人夜 里去见一个县令,对他说,秦朝无道早晚灭亡, 你的话老百姓愿意听,将来必成大器。这个县 令说,“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 类”。(《史记》)。无类即无遗类,处族刑。
.不孝。秦统治者也十分重视孝的作用。 秦简中有一案例:父母要求官府将其不 孝子迁蜀郡。此外,殴打祖父母、曾祖 父母者“黥为城旦舂”。
(二)刑罚制度(刑名) 秦刑罚残酷,刑罚的种类和名称特别繁 多。 为什么?
在秦代重刑思想指导下,制定了很多酷 刑。秦王朝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历 史转变时期,在刑罚上的特点是,既保 留奴隶制时期的酷刑,又制定一些新的 刑种,因此,刑罚的种类和名称特别繁 多。
秦始皇奉行法家主张,史书记载,秦始皇,独 操文柄,独断专行。“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 上”,他“昼断狱,夜理书”。秦始皇非常重 视法律的作用,并且主张“事统上法”,即: 要求人们的生活、生产、言论、行为一切“皆 有法式”,并且加强对臣下和百姓的严格监督。 为了推行法治,不惜大搞愚民政策,强调“以 法为教,以吏为师”。即:以国家的法律为教 材,以官吏为老师。反过来,“偶语诗书者弃 市”。
6.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
6.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罪。 关于婚姻的, 包括夫殴妻、妻子私自逃亡,凡属合 法婚姻当论罪。
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指、肤 体,问夫何论?当耐。40
关于家庭秩序的, 秦简:擅杀子,黥为城旦舂。 秦简:“士伍甲无子,其弟子(侄子) 以为后,与同居,而擅杀之,当弃市。
秦律禁止杀子,特别是禁止杀后嗣子。 秦简:同母异父相与奸,何论?弃市。 严厉惩罚家庭内部的乱伦行为。
商鞅变法 商鞅就是带着这部法经,来到秦国,主 持变法,并“改法为律”。 清末著名法制改革家沈家本说,商鞅 改法为律,谓改李悝六法为盗律、贼律、 囚律、捕律、杂律、具律。他认为“改 律之事,乃变法之大者也。”
在中国古代,“法”和“律”虽都有法 律的含义,但不尽相同,法强调的是内 容上的公平正直,律,偏重于法律规范 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春秋时颁 布成文法,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反对旧贵 族的特权,强调法的公平与正直。商鞅 时,成文法的颁布已成事实,法律的实 施与适用又随之成为焦点,成为当时改 革的关键,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四)法律答问: 是以问答方式表现出来的官方对法律所 作的解释,它对律文、术语、立法意图 等都作了明确解释,与律具有同等的法 律效力。 这种法律形式为后朝承袭,汉有律说, 晋有律注,唐有疏议。
(五)廷行事,是律的补充形式之一, 廷是官廷,行事即已行之事,指判案成 例,秦虽以制定法为主,但在司法实践 中,也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把某些 判例作为审判案件的法律依据。
官吏对所管地区发生犯罪不能及时发现为不胜 任,知而不敢处理的是“不廉”,应当论罪而 故意不论罪,以及减轻案情,故意使犯人够不 上犯罪标准,判其无罪的,是纵囚罪。 法律答问: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 是谓之不直”,即,罪应重判却轻判,应轻判 却重判,叫不直罪。 司法官吏因过失量刑不当,叫失刑。
《法经》早已失传,古文献中只记载了它的框 架。《晋书。刑法志》在追述曹魏之法时提到 李悝制法经。唐律疏议中也记:李悝“集诸国 刑典,造法经六篇。” 法经一共 6 篇,包括:盗法,指侵犯官私财产; 贼法,指侵害人身安全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 行为;有盗贼就要囚、捕,故有囚、捕;杂法, 主要是惩治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如赌博,欺 诈等;具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刑法总则,主 要内容是根据不同情节加刑、减刑(定罪量刑 的原则)。
二、秦律的立法指导思想 秦始皇继承了法家商鞅、韩非的“法治” 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推向极端,全面体 现在立法中。
法家法律思想
法家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 有:管仲、子产、邓析。 战国时代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 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 非等。
商鞅讲:法者,国之权衡也。(称量物体轻重的 器具。)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 定分止争 商鞅讲: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以百也, 由名分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 由名分已定也。” 慎到:一兔走,百人逐之。积兔于市,过而不 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官吏贪污受贿一钱者,处黥城旦。管理 粮食的官吏,在主管的粮仓内发现有鼠 穴三个以上罚赀一盾。
秦简中两个专门适用于渎职罪的 原则
1责任惩罚制原则 同官而各有主也,各坐其所主。 2.追诉时效原则 废令、犯令,及免、徙不及?及之。 《法律答问》212
译: 废令、犯令的罪,对已经免职或调任的 应否追究?应予追究。
何为犯令、废令?律所谓者,令曰勿为, 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 是谓废令也。廷行事皆以犯令论。 《法律答问》212页
4.侵犯财产和人身罪。
侵犯财产和人身罪。包括(1)盗窃罪。盗在当时是重 罪,秦简规定,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要“赀徭三 旬”。盗案破获后,赃物还主。(2)杀人罪。秦律中 的杀人罪有:贼杀:也就是故意杀人,臣妾贼杀主, 处极刑,大道贼杀人,百步内旁观不救援者,赀二甲。 盗杀:为盗而杀人。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 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论?当磔。斗杀:斗殴杀人。擅 杀:尊杀卑,主杀奴。秦时要求“杀奴隶皆当告官”, 父母擅杀子女黥城旦舂,擅杀养子,弃市。 (3)斗殴伤害罪:徒手轻,械斗重,为吏伤人加重。 夫殴妻折伤,与斗伤常人同等论罪。 问:说明什么?
三、法律形式 (一)律 是朝廷正式颁布的法律。自商鞅改法为 律后,律便成为秦的主要法律形式。秦 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二十九 种之多(睡虎地秦墓竹简)。律在后世 成为中国古代法的代表形式,其地位由 此奠定。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 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 出土的大量 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 宽0.5~0.8厘米,以之为依据,文物出版社 1978年出版了《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该书 包括《编年记》、《秦律十八种》、《语书》、 《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 部分。墓主名喜。从事过与司法有关的职务。 出土的法律条文和文书大部分颁布于秦统一六 国前,但在秦统一后继续适用。是目前研究秦 代法制的主要依据。
商鞅变法,强调上下“一断于法”,“刑无等级”, 强调剥夺旧特权,军功受禄。“太子犯法,刑太子 傅”。 商鞅的变法,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富强的国家, 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制造了条件。尽管商鞅后来遭 到杀害,但“秦法未败”。商鞅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 了一系列封建法令,为秦国的封建法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继位后,继承了秦国原有的封建法律,又制 定了许多新律。秦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 集权国家,秦始皇“一法律”,“定刑名”,即在秦 国封建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法律并颁行全国。
(六)程、课:程即规章,章程或程式,《工 人程》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制度的一种 法律规定。课:即关于检验、考核、督课的专 门法规,《说文》:课,试也。即考查、考核。 秦简中有《牛羊课》,是关于考核、督促畜牧 人员有法规。 成年母牛10头,如六头不生小牛,处罚有关官 吏。母羊10头,如四头不生小羊,处罚有关官 吏。
非所宜言:即说了不该说的话。投书罪: 即投匿名信。法律答问引秦,有人投 匿名信,不要拆开看,必须马上烧掉, 如果能捕获投匿名信者,奖给男女奴隶 二人,把投信人囚禁,进行审讯。
3.渎职罪。
秦始皇奉行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 重视发挥官吏的作用,规定了严格的任官标准 和考核制度,还规定了一系列渎职罪。如:强 调官吏要熟悉职务范围内的法律,如果继续执 行了废除了的法律要治罪,区分好官与坏官,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是否了解和执行法律。 “凡明法律令”者,是“良吏”,不明法律令 者是恶吏。 。
说明封建社会初期夫妇的地位是相对平 等的,后来的法律是,夫殴妻,减常人 论罪,妻殴夫加常人论罪。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逃避徭役罪。 包括逋事和乏徭,逋( bu 逃),逋事指 凡应服徭并已得到通知而不去报到,已 达到服徭地点而又逃跑的乏徭。诈报年 龄逃避徭役者,赀二甲。(2)逃避赋税。 隐若匿户口不报者为匿户,由于户是国 家征收赋税的单位,因此匿户不仅罚甲 和盾,而且要迁到边远地区。同伍之人 和基层官吏也一并迁出。
秦代法律制度
讨论: 1.商鞅变法的精神、意义。 2.秦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秦代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一、 秦律的基础 1、《法经》 2、商鞅变法 二、 秦律的立法指导思想 三、 法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