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摘要:当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也凸显出来。
在城市迅速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仍然存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筑与街区需要保护、街区历史混淆、城市记忆的丧失等问题,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实践,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大投入力度、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建议。
关键词:文化建设;历史文化资源;呼和浩特在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人民也越来越渴望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
文化这个范畴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
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之一就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对于建设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指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协调保护与建设发展,以确定保护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设计重视建筑的分布和设计、整顿历史保护区的环境和防止“破坏性建设”。
针对这一点,本文试以呼和浩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若干问题为例进行探讨。
一、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存在的问题城市作为创造现代文明和集聚财富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的空间地域集,它是文化和创新的策源地、交流与容纳的场所,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它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于1986年被国家列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座蒙、满、回、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这座城市的建筑风貌。
在呼和浩特市境内,保存至今的有历代古城遗址近百座,较有代表性的有鲜卑民族建立北魏王朝之前的都城盛乐城遗址、辽金元时期的丰州城遗址、明清时期的归化城和绥远城,还有享誉国内外的跨越1日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王昭君墓、辽代万部华严经塔、历代古长城遗址,有明清时期的大召、席力图召、金刚座舍利宝塔等藏传佛教建筑,以及清代将军衙署、和硕恪靖公主府以及大量的传统民居、商肆建筑以及清真大寺等民族建筑等。
这些具有北方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构成了呼和浩特市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然而,在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筑与街区需要保护近几年,在旧城“旧貌换新颜”的狂拆狂建大潮中,几乎全部清末民初的古老建筑都被相继拆除。
大召寺周围错落有致的老商铺建筑及老戏园子已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气势的仿古建筑群耸立在大召前街两旁,建筑体量和尺度大大超过了原来的格局,其历史文化价值荡然无存。
其实,选择性地保留一些城市记忆的建筑并给它赋予活的生命,是有意的,因为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就是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如上海已经立法保护具有文化、文物价值的建筑,并要求专人进行专门研究。
(二)出现街区历史的混淆呼和浩特在旧城改造中拆掉最有历史价值的大南街大北街,尽管伊斯兰风情街的改造非常成功,但像蒙元一条街的改造虽然非常必要却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它和呼和浩特历史是断开的,所有老城区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它是呼和浩特历史的延续。
在大南街的蒙古元素装饰与城区内部的大召和古玩步行街的晋商古建筑风格发生冲突,难以突出具有历史价值的大召、席力图召。
大南街大北街在历史上是一条‘天津的解放路’,聚集了民国和晚清年间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和中国的商号,建起来的完全是一条中西合璧式的商业街道。
突如其来的民族风格是对历史街区历史的混淆。
我认为现在的改造不仅不是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反而是将历史街区的真实性抹煞了,因为这种表面的装饰掩盖了旧城原有的历史文化,使得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次次的刷新中逐渐丧失。
(三)难以突出的“召城”记忆在呼和浩特有一个“三教”和谐相处的全世界、全人类的伟大奇迹: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主要宗教都肩并肩建在一起,千百年来“三教”和谐共处,亲如兄弟,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这应当引起联合国的高度关注,因为这是一个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全世界都应该来这里学习和研究。
一个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文化,而且城市的主题文化应该建立在城市的特质资源上,城市如何发展,各种建筑如何建设和保护,都要围绕自己的主题文化来开展。
如呼和浩特之所以也叫召城,是因为这个城市的召庙非常多。
这就是我们城市的记忆,城市的特质资源。
二、呼和浩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对策进入21世纪,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引导之下,如何兼顾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和保护与开发城市固有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对于全面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状况、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开发永远是一对矛盾,城市常常为了开发影响保护,有时因为保护影响了开发。
对于建设、开发和利用呼和浩特城市现有的历史文化的资源,应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当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必须加强宣传的力度。
如呼和浩特市应通过宣传让全市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与街区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保护。
一个城市的主要内涵是在于它的土地上有多少文化,而一个城市的个性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积存。
呼和浩特的城市文化建设就首先要突出草原文化和吉思汗文化这主体文化,同时还应该给予敕勒川文化足够的考虑。
截至2007年5月,呼和浩特市对二人台、王昭君传说、查玛舞、满族婚礼、满族八角鼓、骡驼轿、脑阁、爬山调、剪纸、双墙秧歌、驼歌、高跷秧歌等12项传统文化进行了申报保护,其中9项已经被列为首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人台已经人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以及对草原文化遗产特别是具有草原历史文化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对、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营造全社会人们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二)加强文化内涵的挖掘环境风貌和基调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因而在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必须依据整个城市里不同的环境风貌进行分区并确定分区的基调,重点保护那些最能显示历史文化环境个性特征的历史街区地段或风貌小分区。
历史保护区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环境,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变迁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可能绝对保持原有的地方历史风貌,但应该有层次地保留历史文化特色和历史的层次感,从而通过不同年代的建筑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审美倾向及风俗习惯的变化,展示城市的发展变化。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记忆和特质资源,在建设中一定要挖掘文化内涵。
如呼和浩特满都海公园起名很好,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它的历史来历和文化蕴意。
又如呼和浩特一些满族的院落和回族的院落,具有特色的可选择保留集中整理开发,剩余则进行城区改造,同时应该加强对旅蒙商文化、走西口文化等兼具历史价值和经济旅游开发价值的项目的规划。
(三)加大投入力度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该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按批准的城市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与街区保护经费的投入,设立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与街区专项保护资金,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而不能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建筑和街区单纯地交给开发商的话,以致于某些重利轻文化的开发商在修复开发的过程中把很多文化剔除掉。
因此,要想实现文化和利益的双赢,就需要政府规划发挥主导作用。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通过社会捐赠、开发筹资、政策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引导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与街区的保护。
(四)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呼应景宜借,而不宜夺,因此城市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规划应当特别重视边缘景观和外延景观如何烘托呼应和协调,使其与来自境外的协调美、呼应美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
如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的完美,离不开它的东西南北外围的借景。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以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立足城市特点,如呼和浩特要结合多民族聚居地区特点,突出文化历史古城的优势,在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和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之间寻找平衡点,新旧结合,总体规划,而不是一味图新求宽,同时还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1]李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5.[2]汪光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学报。
2005,(2).[3]王慧媛.襄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D].内泉古工业大学,2006.[4]陈建斌.文化导向的历史文化城市“积极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5]杨波.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6]张慧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