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冗余性作为语言的三大特性之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长期以来,冗余被当作一个负面因素,等同于“啰嗦”“废话”“多余”等。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都极力避免冗余。

但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冗余”的积极作用。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运用冗余的能力,使冗余能够更好地为日常交际服务。

标签:冗余重复迂说宕词应酬语语用功能一、引言
“冗余”这一术语源自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申农(C.E.Shannon,1948)的信息论,原指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音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了确保信息接收者能够接收到有效信息,信息发出者往往会发出比实际需要更多的信息,多出来的这部分信息就是冗余信息。

冗余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的三大特性之一。

但人们易将冗余等同于“赘言”“废话”“啰嗦”等这些具有负面意义的语言现象,从而极力避免。

然而,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冗余的积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并不断加以关注,人们不再片面地认识这一语言现象。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将语言的冗余特点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很好地将信息论与翻译理论相结合。

我国学者徐盛桓(1984)、钱冠连(2007)等也对冗余作了相关的研究。

他们大都是从修辞和翻译的角度对冗余信息进行研究的,而对冗余信息的语用功能却研究甚少。

本文基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二、冗余的分类
根据交际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交际分为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

以口语形式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的方式叫口语交际。

以书面语形式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的方式叫书面语交际。

本文只探讨口语交际中的冗余。

关于冗余的分类,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

王宏(2000)认为,冗余大致可以分为“重复、迂说、宕词、应酬语”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采用王宏的分类法。

(一)重复
汉语言中最常见的冗余是重复。

重复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受话人收到所需信息,或出于其他目的。

例如:
(1)甲:下个月初三,也就是新历的3月8日,你带老二来我新居,也就是东街18号,聚一聚,到时一定来,啊,一定来,啊!
乙:好的,好的,一定去,一定去!(吴天佑,1998:21)
这是一段电话对话,对话中的重复语言是为了确保受话人获得所需信息。

(二)迂说
迂说是指在谈话时,为了避免伤害对方,或者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往往不直接表达要说的意思,而往往是采用绕弯子、委婉其词的手法来传达信息。

例如:
(2)有人指责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事总不能尽善尽美”,这显然是吹毛求疵。

如果正面辩驳,要费很多口舌。

丘吉尔却对指责他的人讲了一件事:一次,在普利蒙斯港,有一位船夫救起了一个即将溺死的少年。

一个星期后,一位太太来找这位船夫,问:“上星期救我孩子一命的人是不是你?”“是的。

”船夫说。

“哦,我找你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那位太太说。

讲到这里,那位爱挑毛病的人满面通红,悄悄离去。

(郑南生,2008:14)
丘吉尔没有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巧妙地回击那些爱吹毛求疵的人的指责,形式不可谓不冗长,然而正是这种回答的方式显示了他良好的修养,又使得回击更加有力,同时也给对方留了一定的面子。

(三)宕词
人们在讲话时,常常使用一些宕词,如汉语的“嗯、呀、这个、那个、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这些宕词属于冗余,因为它们本身不带有任何信息,只起到为说话者赢得时间来继续谈话,或让受话者有时间来消化或理解谈话内容的作用(徐鹏,2007:372~373)。

例如:
(3)撒贝宁(《今日说法》节目主持人):阮教授,您好,您在《今日说法》做了这么多期节目嘉宾,其中涉及到诈骗的也不少,(诶)您认为这个骗子他这个骗局花样百出,中间是不是也能够找出一些有特点有规律的东西?
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这个)诈骗手段(嘛),比较多的(这个)有这么几种,一个就是以小利(吧),以这个利益项的诱惑(吧),来(这个)使他人(这个)上当受骗,比如说投资啊!有高的回报率啊。

(《今日说法——诱人的投资》2008-4-30)
这是一段电话采访录音,中国政法大学的阮齐林教授在电话里接受了《今日说法》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的采访,由于事先没有作太多准备,所以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出现了许多“这个”“吧”“嘛”之类的填充词。

相比之下,主持人撒贝宁的话语就要流畅许多,一是因为主持人在节目播出前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二是因为主持人有较高的素养。

(四)应酬语
人们在使用此类语言时,往往是出于社交礼貌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传递信息。

许多见面和分手时的日常用语以及有关健康、天气等的用语,如:“你好!”“吃饭了吗?”“上街啊?”“下班啦?”“回来啦?”等均属于应酬语。

应酬语主要起到交际功能,不能只看其字面意思。

三、汉语冗余的语用功能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

汉语冗余也是如此。

虽然从信息量来看,冗余的确没有传达多少新信息,但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冗余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表达礼貌、寒暄应酬、表达情感、幽默讽刺、加强语义、解释说明、消除歧义、完整信息、修正信息、稀释浓度、引起注意、敷衍回避、反映亲疏等功能。

(一)表达礼貌功能
利奇在礼貌原则中提出了“得体性准则、慷慨性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及同情准则”6条准则。

恪守这6条准则是成功交际的基础。

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交际成功的主要手段,冗余则为交际者表达请求、讥讽、责备、不满、敷衍搪塞和推诱回避等提供了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

例如:
(4)主人:啊,怠慢了,怠慢了。

客人:谢谢,谢谢,打搅了,打搅了。

主人:哪里,哪里,欢迎有空常来。

客人:好了,好了,请留步,请留步。

主人:那您走好,再见,再见!(徐鹏,2007:366)
这段送客的对话中有不少重复使用的话语,人们读后不仅不感到累赘,反而觉得主客双方都彬彬有礼,非常亲切自然。

如果去掉那些重复的话,反倒觉得不对劲了。

(二)寒暄应酬功能
“寒暄”的本义是“寒冷与温暖”,后来专指人们见面时谈天气冷暖、起居、饮食、生活琐事和相互致意的应酬话,是社会交际的一种手段。

寒暄的目的不是为了传达信息和说话人的思想,而是要建立关系和实现话语过渡,表达“人际含义”——即对交际者双方关系的认可、建立、保持以及加强。

(5)(商店里)A:买东西?
B:买东西。

(影院里)A:看电影?
B:看电影。

(车站上)A:等车?
B:等车。

(魏在江,2000:31)
上面是三组不同语境里打招呼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明知故问的情况很多。

上述例子A的问话显然是明知故问,从信息论角度看实属多余。

可从语用角度看是必要的,它起到了寒喧应酬的功能。

(三)表达情感功能
利用冗余,提供过多的信息,有时并不是为了保持信息的畅通,而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

例如:
(6)“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夏洛蒂·勃朗特,1995:3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