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 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 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材料,这对于儿童心 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思考: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儿童主动活动,有利 于促进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吉布森生平:
1931 年毕业于史密斯学院,K.考夫卡和年轻的詹姆斯· 吉 布森都曾任她的老师,后者后来成为她丈夫并使她对心理学 产生兴趣,他们在 1932 年结婚。1933 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 位后,埃莉诺成为詹姆斯的助理。后来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 士学位,期间她计划跟随 R.耶基斯从事动物行为的研究,但 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耶基斯就告诉她,他不允许妇女在自己 的实验室工作。后来她和 C.赫尔共事,1938 年获得耶鲁大 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回到史密斯学院任讲师,1940 年升 任助理教授,1949 年任职于康奈尔大学,1966 年任该校教 授至 1979 年退休。1950 年全家迁往康奈尔,在这里她完成 了其著名的视崖实验。20 世纪 60 年代,她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儿童的学习与认知发展。
二、吉布森传略
埃莉诺· 吉布森(Eleanor Jack Gibson,1910.12.07 -2002.12.30),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知觉心理学的 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皮奥里亚,逝于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
“视觉悬崖”的主要设计者 和研究者就是E.吉布森。
三、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注意发展的阶段:
阶段1:婴儿能在他们直接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转动他们 的头和眼,注意事物的实际运动,注视知觉排列,初步 地发现物体及排列的特征,从中得到信息。
阶段2:随着生理的成熟,婴儿手的活动大大增加,如能 伸手抓握,视敏度也显著提高。 阶段3:婴儿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大大扩大,因而注意 的范围也大大扩展。 吉布森注意到,可知度为儿童造就了学习的机会。 儿童注意的杂乱性减少,变得更专一,更能获取 信息。
※吉布森夫妇对传统的知觉理论提出疑义,认为 它是错误的,因为传统知觉理论认为,感觉必 须“译”为知觉,必须通过中介。 ※吉布森认为感觉是一种不需要利用联想或其它 中介变量就能从原始资料形成知觉印象的系统。 知觉是刺激的一个函数,刺激是环境的一个函 数,因而,知觉是环境的一个函数——这个观 点,形成了吉布森理论同传统观念的决裂。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
知觉学习不是由于中介或联系的结果,而是由于观察者对 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刺激特征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缘故。其结果 是导致观察者对感觉世界中的词句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学会 了辨别刺激的各个方面。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把学习看作是辨别说的代表人物。
(三)强调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知识 ‫《 ۑ‬知觉、活动和知识获得发展中的探索行为》—— 我 们通过知觉的主动探索获得有关世界的知识,包括对象 的外部特征、事件以及它们的可知度;通过知觉我们还 发现事物的类型、时空排列、抽取出对象的特性、因果 关系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 ‫ ۑ‬吉布森的知觉已经包括从知觉辨别到物体的关系再到概 念抽象的广大领域;她十分强调主体的直接知觉,而直 接知觉是不可能抽象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间接”知识。 知觉的“抽取”与思维的“抽象”不可同日而语。
吉布森认为,企图离开生态学的条件孤立地研究知觉,是 注定要误入歧途的。
(四)儿童知觉发展的趋势
吉布森从儿童知觉发展的复杂变化中,分析出 三种发展趋势:1、知觉特异性增加;2、注意 实现最优化;3、信息获得更加经济有效。
1.知觉特异性增加。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 一致性增加,也就是说,儿童知觉变得越来越准确, eg.知觉字体特异性的实验。
对4—8岁儿童进行实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知 觉形式差别的能力也提高。 吉布森认为,知觉发展包含着知觉学习,如儿童学 会探索、比较以及学会从不同的系列对象中抽取信 息。知觉学习过程对于儿童和成人都是一样的。
2.注意实现最优化 在吉布森看来,知觉发展与注意发展几乎是同义词。 吉布森于1988年提出婴儿注意发展阶段的假设。 在不同的活动中,注意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注 意的提高受儿童自身反馈的影响,同时也受言语指 导。
注意的外围机制
抽取和过滤是 接受信息或拒 绝信息的内部 过程。 在知觉过程中, 注意会表现出 一定的外部特 征,如"目不 转睛"、"侧耳 倾听"、"聚精 会神"、"目瞪 口呆"等。这 些注意的外围 机制有助于知 觉信息的获得, 也是能力的一 种表现。
到1984年,吉布森增加了三种活动作 为推动知觉发展的要素:探索活动、获得 恒常性和结果观察。 吉布森认为,这三种活动一起导致发 现可知度。
(二)重视知觉的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知觉,是儿童适应环境的基础。 吉布森十分注意用知觉研究的成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服务,贴近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过程。
吉布森把自己的学术注意力集中到儿童—环境界面, 研究儿童如何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主动地寻求有 生态意义的信息。 她的这些思想对于从事学前儿童、特殊儿童心理 和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尤为重要。
(二)刺激中信息的分化
◊ 皮亚杰:儿童是通过自己对物体的操作,将知觉产生静止图像 与真实的操作相联系。 ◊ 学习论者:知觉对象与独特的文字标签的结合便能使人的知觉 产生区别;eg.对叭儿狗、狼狗的认识。 ◊ 信息加工理论:知觉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某一信息相结合,便 产生理解。
以上都认为知觉和认知是一个增加的过程,是儿童把一个动 作、一个词汇或一个原来储存在头脑中的信息加到刺激之上的 过程。 与之相反,吉布森认为刺激是一个延伸到时间和空间之中 的丰富的信息源;知觉是刺激的函数,刺激是有效信息的组合, 知觉过程就是不断地从刺激中分化出有效信息的过程。
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1.理论背景
2. 吉布森传略 3.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
一、理论背景
知觉学习的中介说:
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 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刺激。 将这种联系加在刺激上,就能用来与起初非常相似的另一个刺 激物加以区别。
知觉发展的机制
抽取就是对知觉 抽取 对象特征的分辨 化,对象的各种 特征,只有被分 化后,即被抽取 后才能变为知觉 信息,此外,对 象的外部关系也 需要加以抽取才 能被知觉。大家 一定注意到了, 这里所讲的"抽 取"与思维中所 讲的抽象很相象。 确实它们之间没 有本质的不同, 吉布森就是认为, 知觉与思维是不 可分割的,这也 正是当代心理学 对传统知觉理论 过滤与抽取是一 过滤 个过程的两个方 面,在抽取一类 信息时,肯定就 会放弃其它类的 信息。可以说, 每个人都有这种 经验,在嘈杂的 环境中,你可以 清晰的分辨出你 的朋友的燕昵细 语,这就是你的 提取和过滤机制 在发挥作用。儿 童的过滤的能力 具有年龄特征, 经过训练班的学 前儿童能有较好 的过滤能力。在 心理学中,用实 验可以检测和提
四、对吉布森知觉学习理论的评析
(一)反对中介说,提倡差异说(或称特征说) 中介说和差异说都是知觉学习理论。 吉布森依自己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差异说,突出 了主体在知觉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一 点与皮亚杰的理论很相似,当然,两者也不尽 相同,如对“结构”的看法就不同: 皮亚杰认为结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而吉布森认为结构是 刺激本身固有的,儿童只是在知觉过程中学会 发现它而已。
评析: 吉布森对知觉的解释,与传统的知觉解释并不相同。传 统的知觉概念反映的是一种被动的、直接的反映过程,而吉 布森把知觉看作为人的主动活动过程,儿童的知觉发展,就 是主体不断地从环境中分化信息的学习过程。 这种主动活动的知觉理论体现了儿童心理活动的主动性, 与当今的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重视儿童心理发 展的主动性,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改变消极 儿童观、树立积极儿童观、改革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心理 学依据。同时,它对改进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也具有重大的指 导意义。 幼儿是主动知觉的,在发展儿童知觉的过程中尽量提供 主动的活动,让儿童主动操作而不要被动地灌输。
(四)知觉与认知——一个难题 * 1969年吉布森出版了《知觉学习和发展原则》,在 该书中,她阐述了知觉与认知的关系。 * 知觉与认知从起点上看是同源的,都要经过对刺激 的不断分化,然而,分别经过“不同特征的抽取” 形成知觉和“不同关系的抽象”形成认知,知觉与 认知之间还相互反馈,带来新的信息。
* 吉布森并不很想着意区分知觉和认知间的区别,因 此她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在这一问题上留下了一片模 糊。
视觉悬崖: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Walk,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 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实验,后来被称为 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 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 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 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 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 面怎么叫也一样。 实验表明,婴儿不往空白的一边爬。通过婴儿对视崖 的反应可测量出婴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
(三)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吉布森强调在具体环境中知觉的自然行为。把人的 知觉看作是适应行为。人为了适应环境,需要知觉 周围环境中的对象、空间位置、各种偶发的事件。 可知度(affordance):即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 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可知度是由环境直接提供的。 可知度的发现与儿童的运动水平有关,不同的可知 度可以分化出环境中的不同信息;儿童利用遗传提 供的知觉器官和知觉行为去知觉或学会知觉环境中 的对象、事物及空间排列的可知度。
(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 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儿童 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索、参与和抽 取信息。 • 知觉总是与人的活动的目标直接联系着,在环境中 积极、主动地探索信息,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因 此,吉布森特别强调知觉是适应过程,其意义在于 有助于有机体在环境中生存和种族延续。 • 充分表明知觉活动的主动性的几项实验研究:视崖、 抓握反应、回避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