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_认知学习理论
14
3、 学习过程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 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 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 目标—对象 手段” 对象—手段 “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 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 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 强调预期在学习中的作用。 强调预期在学习中的作用。预期的证 是一种内在的强化。 实 是一种内在的强化。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38
(二)学习的八个阶段
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39
二、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学习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外部条件:学习的环境
如何安排教学内 容,如何传递给 学生, 学生,如何给予 反馈等。 反馈等。
40
★ 不同学习类型所需的内外条件
► 五类学习结果(P116) ► 五种学习类型所需的内外学习条件(P176)
1、实质 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 的、非任意的联系。 2、标准 A、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 “惰性知识” B、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逻辑性联系) ► 和机械学习的比较
26
(二)条件
1、外部条件 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适当知识 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 学习层级说
41
42
6
7
(二)格式塔学习理论的观点
1、学习的本质 、 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强调: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 组织定律:
8
2、学习的过程 、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韦特墨在《创造性思维》 韦特墨在《创造性思维》中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认知表征理论
► 认知生长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 表征系统: 动作性表征 映像性表征 符号性表征 ► 对教师而言,其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之处在于:动作和视觉 的再现表象,对在课堂中研究新东西时是十分有效的。
18
二、认知结构理论
► 编码系统/认知结构 ► 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或改变,即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 ► 学科的学习过程 “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比较
34
(二)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
1、原则 A、逐渐分化原则 先是最一般、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 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B、整合协调原则 B 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C、序列组织原则 D、巩固原则
35
2、技术使用:设计先行组织者 ►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 使用的目的: (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 (2)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 辨别性。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 重视知觉重组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 苛勒的顿悟实验
3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4
(一) 代表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
苛勒
5
考夫卡
黑猩猩学习实验(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4--1920) )
11
12
► 符号学习理论 •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预期) •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 “认知地图” • 将S-R改为S-O-R,O是中介变量;
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
► 潜伏学习:无强化条件下进行的学习。
13
1、学习实质 学习不是简单的S R的联结,而是S O R的过程, 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 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2、学习结果 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 认知地图” 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 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 体的领悟。 体的领悟。 强化并非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强化并非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 提出了潜伏学习的概念。
27
(三)类型
1、表征学习 学习单个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 非概括性命题 概括性陈述
2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认知同化过程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一)同化理论的核心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固定点”
29
(二)三种同化方式
19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 学习结构即学习事物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 学科结构及其掌握的必要性
(二)学习的准备性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20
(三)直觉思维的价值
直觉思维和预感的训练 鼓励“猜想”
(四)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要使学生对所学东西有兴趣
32
三、接受学习
(P178 即: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 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 形式。)
(一)讲授教学的性质
1、内涵 以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有意义的 言语学习。
33
2、特点 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大量利用例证 演绎形式进行 有序列的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 即: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概念。 ► 派生的下位 相关的下位
30
2、上位学习 ► 当学生学习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原有概念从 属于其下的新命题时,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 已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 实际教学中,唤起已有的有关概念外,还需提供学生不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 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 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
这条原理是奥苏 贝尔整个理论体 系的核心
24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5
一、有意义学习
(一)实质和标准
21
四、发现学习
► 所谓发现学习,指不直接呈现学习任务,而只呈现有关线索,使学习者 经历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 ►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P164)
22
► 发现学习的作用 提高智能的潜力 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学会“发现”的方法 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五、评价(P165)
23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
9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一)托尔曼的经典实验
1、位置学习实验
10
2、潜伏学习实验 、 研究白鼠走迷津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 三组白鼠 A、达到目的地给予食物强化 、 B、始终没有食物强化 、 C、前10天没有强化物,第11天开始有强化物。 、 天没有强化物, 天开始有强化物。 天没有强化物 天开始有强化物 结果:如图所示。 结果:如图所示。
36
► “组织者” • 陈述性组织者
作用在于为新知识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即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 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
• 比较性组织者
作用在于比较新材料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 的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
四、评价
37
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15
简短评价
贡献 把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派将 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观点。 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 性。 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式对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作用。
16
局限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17
曾了解的事例,以便使其更好的掌握该命题。
31
3、组合学习 当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既不产生 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的新命题时,就产生了组合 意义。
(在组合学习中,新概念A是与已有概念B、C、D相联系的,但A
并不比B、C、D包摄性更广些,或更具体些。在这种情况下,新概念A 具备某些与这些已有概念共同的关键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