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城市社会学课件之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4、城市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社会规范、娱乐休 闲、社会传承、社会化、促进社会交往、促进城 市社会发展等功能。 5、文化建设: 意义:城市文化的建设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促进城市经济改革,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 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 展。 途径:城市社会成员素的培养;城市形象的建 设;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社会成员对 城市文化的参与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文化 资源。
沃思注意从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来把握城市特征, 并把其称为城市性,把城市性定义为三方面: 其一,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大;其二,城市的人口 密度较大: 其三,城市里的人口和生活方式具 有较大的异质性。 分别从生物角度,即由人口基础、技术与生态秩 序组成的物理结构方面、组织的角度,即社会结 构特征、社会系统组织联系特征方面、个性及态 度的角度,即从城市人格与集体行为方面来进一 步说明城市性。
4.城市发展 城市起源说:防御说、私有制说、阶级说、 集市说、地利说等。笔者主张多元说,城市 起源于军事、宗教、集市、地利等多种方式。 城市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条件是生产力的 发展导致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功能: 城市在社会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功能, 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非常总要的地位,是社会 文明的标志与结果。
2、城市特征
帕克认为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 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 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 (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 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较乡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 争激烈。
3、城市类型
城市根据其人口规模分为: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世界城市。 此外城市还可形成都市圈。 城市根据其功能分为: 首府(行政中心)城市、旅游城市、商业城市、文 化城市 工业城市(钢铁城市、石油城市、煤炭城市)、交 通枢纽城市等。 城市根据历史阶段分:早起城市、中世纪城市、现 代城市等。
4、城市生活质量:
城市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反映城市 能为市民以及外来人口提供的所有能感受和拥有 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 的客观状况,又反映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 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有 12 个方面: 衣、食、住、 行、生、老、病、死、 安、居、乐、业。对应的指标体系总共包括居民 收入、消费结构、居住质量、交通状况、教育投 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命健康、公共安全、 人居环境、文化休闲、就业机率12 个方面。此 外城市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方式相互影响。
④经济文化水平的发达性。城市通常还是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往往决定城市社会与乡 村社会相比,其经济文化水平较高。 ⑤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城市社会是通过市场竞 争来实现职业分工的,其人口流动性高,城市 人际关系多为工作业务关系、职务关系,这决 定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相比,其人际关系具有 陌生性与匿名性,即使邻里间也互不认识更, 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以上是城市社会通常具有的共性,城市因类型、 所在地区、气候环境、自然景观等的不同而呈 现不同的城市社会特色。
一般认为,城市通常有以下特征: ①复杂性。城市社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结构 复杂大系统,复杂程度与城市的规模成正比。 ②人口密集性。城市社会是人口密集型社会,其 人口规模因城市规模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城 市可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 大都市、世界城市、城市群或都市圈等。小城市 人口通常在20万以下,中城市人口则在20万至 50万之间,大城市人口则往往为50万人口以上, 有的城市社会人口甚至数千万以上。 ③城市生活节奏高速性。城市社会的生活是以工 商业为基础的,而工商业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 这决定了城市社会生活节奏的高速性。
三、城市文化
1、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 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 所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城市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超个人性、复合性、 象征性、传递性及变迁性共性,还有其特性:地 域性、群众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3、社会文化结构,层次性上分为城市物质文化、 城市行为文化和城市观念文化三个层面;地位上 分为城市主文化与城市亚文化;组成单位上分从 文化特质、文化丛和文化模式。
要点提示及复习思考题
要点:
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城市文化的功能与 建设。
城市定义、特征;城市生活方式及其特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帕克与沃思对城市及城市性的说明。 2、 结合学过的知识及联系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结合某一具体城市为例,论述为什么要进行城 市文化建设,该如何建设。
二、城市生活方式
1、城市生活方式(City Social Life Style)是一个 内容广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 市生活方式是与乡村生活方式相对而言,它指城 市居民基于城市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而形成的各 种物质经济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模式的总称,包 括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 和政治生活方式等。 2、城市生活方式具有集中性、专业化、流动性 和异质性等特点。沃思把城市生活方式特征称为 城市性。 3、城市生活方式冲突的研究的视角:城市决定 论、人口构成论、城市亚文化理论、新城市社会 学理论。
第二章 城市及城市生活与文化
一、城市含义、特征、类型及发展
1、城市概念
目前城市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通常从人口、职业 构成、政治功能、法定标准、社会结构与功能、社会实 体论等标准定义城市。 《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定义:都市:大量异质 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 有机体,又称都会或城市。“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 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 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 沃思认为:城市是由不同异质个体组成的相对较大的、 相对稠密的、相对长久的居住地。并从城市生活方式方 面来研究城市特征。 帕克认为: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 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 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R.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美国著名社 会学家,芝加哥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R.E.帕克 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主要从事对城市 (Robert Ezra 现象和种族关系的研究,首创了参与观 Park 1864— 察法,是一位经验社会学学派的领袖。 19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