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 髓袢升支粗段:Na+:2Cl-:K+同向转运模式继发性 主动重吸收NaCl。
速尿、利尿酸作用机制: 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 的功能,管腔正电位消失, NaCl的重吸收受抑制,干扰尿 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12%的NaCl
据水盐平衡进行调节:
Na – 醛固酮;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三) (二) 肾小球 –(血浆胶体 + 囊内压) = 有效 → GFR → 尿量 滤过压 Cap.血压 渗透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渗压下降
如:结石、肿瘤致尿路梗阻
边学边想
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过程?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水通道
水通道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重吸收的部位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都有重吸收的能力,但以近端小 管 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比较原尿和终尿的成分可见P本102) 2.有限性: 当小管液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超过上 皮细胞对其重吸收的极限时,则不能被全部重吸收。
例如: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一定限度,当 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 重吸收达到极限,血糖浓度若再升高,葡萄糖不能 被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糖尿。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8.88~9.99mmol/L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 是前半段; 继发性主动转运:Na-葡萄糖同向转运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氨基酸重吸收主要在近端小管,机制类似葡萄糖
糖尿病人为何尿中出现葡萄糖?
* 肾糖阈:指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 浆葡萄糖浓度。一般为180mg/100ml。
肾小管和集合管 的上皮细胞将细 胞内或血浆中的 物质转运至小管 液的过程
水、葡萄糖、 无机盐、蛋白 质、血细胞和 尿素 大分子蛋 白质、血 细胞不能 大部分的水、 全部葡萄糖 部分无机盐
水分、无机盐、 葡萄糖、尿素
水、无机 盐、尿素、
(注可滤过和重吸收的用√,不可滤过和重吸收的用×表示)
血液成份
*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指全部肾小管对葡 萄糖的吸收均已达到极限时小管液中的葡萄 糖滤过量。
成年男性为375mg/min;女性300mg/min。
[附]:尿糖相关因素: ▲[血糖]↑→尿糖 如:Ⅰ型、Ⅱ型(胰岛素依赖、非依赖性)糖尿病。 ▲[血糖]↑→无尿糖 如:糖尿病久→肾小球损害→GFR↓。 而当严重脱水糖尿病,虽出现糖尿性昏迷,但 无尿糖,是GFR↓所致。 ▲[血糖]正常→尿糖 如:根皮苷中毒时它与协同转运载体结合,竞争 抑制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第八章 第一节
思 考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非 常有趣的事,比如人一 天生活中有“三不留”,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废物?
二氧化碳 粪便 多余的水 尿素
• 我们人体将如何处理这些 废物呢? 排泄:机体将
代谢终产物、 过剩及有害的 物质,经血液 循环,通过排 泄器官排至体 外的过程。
越近入球小A,有效滤过压越大。
滤过阻力=滤过动力时,达滤过平衡,滤过停止。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 (一)肾小球滤过率( GFR ):单位时间内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125ml/min
肾小球滤过率 125ml (二)滤过分数= —————— = ——— = 19% 肾血浆流量 660ml
GFR大小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系数 (动力) (滤过膜)
二、泌尿系统的功能
讨 论:
肾脏 (形成尿液) 1、输尿管和哪些结构相连?泌尿系统主要有哪些器官组成
输尿管(输送尿液) 2、注意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的颜色,想象一下肾脏里
血管的分布是怎样的?血液怎样进出肾脏? (暂时贮存尿液)
膀胱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尿道 (排出尿液)
肾 单 位 的 结 构
酸中毒:Na+-H+↑,Na+-K+↓→泌K+↓→高血钾症
高血钾症:Na+-K+↑,Na+-H+↓→泌H+↓→酸中毒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应注意适当补钾, 以防止低血钾症的发生
NH3的分泌与H+、HCO3-的转运关系
NH3的分泌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分泌增加促使NH3分泌及
+ H、
NH3、 K+的分泌
NH3 H+
NH3
氨基酸
H+-Na+交换
相互促进
NH+4 + H+ ClNa+
酸中毒 +
Na
碱中毒
NH4 Cl
Na+ K+
闰细胞
H2CO3
高血钾 HCO3
HCO3排酸保碱
CA 低血钾
K+-Na+交换
CO2 + Na+ K+
H2O
1、H+的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泌H+ 助碱贮(∵泌H+→促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竞争抑制)。 ③泌H+是有限度的:当小管液pH值<4.5时, 泌H+则停止
肾小球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 用
血细胞
大分子蛋白质 水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尿酸
√ √ √ √ √
× ×
√ √ √ × ×
滤过膜及通透性 滤过膜 组成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中间层(基膜) 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阻止血细胞滤过 主要滤过屏障 滤过最后屏障
通透性
机械屏障 电荷屏障
有效半径大于3.6nm不能滤过 带负电荷物质不易滤过
2、NH3分泌特点:
①泌NH3 与泌H+ 呈正相关:即泌 NH3促进H+-Na+ 交换, 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 pH值:管 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③正常时 NH3 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 酸中毒 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3、K+分泌特点: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竞争抑制
(三)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1.Na+和Cl-重吸收
Na+以主动重吸收为主,Cl-被动重吸收
2.葡萄糖的重吸收
仅限于近端小管(全部) 近端小管
3.水的重吸收
必需重吸收 调节重吸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正常情况下对尿量没有影 响 影响终尿量的关键
抗利尿激素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H+的分泌(近端小管)
NH3的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K+的分泌(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近端小管后半段(1/3;细胞旁):
细胞旁路
Cl-顺浓度差 Na+顺电位差
细胞旁
跨细胞
正 电 位
HCO3K+
2.髓袢:NaCl20%,水15%
• 降支细段:Na不易通透, 水通透性高
--渗透压渐升
• 升支细段:水不通透, Na和Cl易通透
--渗透压渐降 • 髓袢升支粗段:水不通透, 小管液低渗,管外高渗, 利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三)水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
必需重吸收 调节重吸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正常情况下对尿量没有影 响 影响终尿量的关键
抗利尿激素
1)机制: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管腔膜有ADH调控的水通道(当 ADH作用时,水通道便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调节水 的重吸收。 2)特点: ①重吸收 量根据机体 的需要而被 调节; ②重吸收 量对终尿量 的影响很大。
边学边想
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过程?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原尿流经肾小管后, 肾小管重吸收了什么? 肾小管重吸收后形成 了什么? 血液,原尿,尿液三 者之间的区别。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 细血管时,血浆中 除大分子血浆蛋白 质以外的水、无机 盐、小分子有机物 等,透过滤过膜进 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的过程 小管液流经肾小 管和集合管时, 其中的水和溶质 被上皮细胞重新 吸收入血的过程
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细胞群,
与致密斑接触。有吞噬收缩功能。 致密斑:远曲小管起始部的高 柱状上皮细胞, 局部致密隆起 . 能感受小管内NaCl含量变化, 并将信息传给颗粒细胞, 调节 颗粒细胞肾素释放.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平均动脉压 80-180mmHg),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意义:保证肾脏泌尿功能不受血压波动影响。 机制:myogenic mechanism 肌源性学说 A压↑→对入球小A管壁平滑肌牵张刺激↑→紧张性↑ →入球小A收缩→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A压↓时,则相反。
原尿流经肾小管后, 肾小管重吸收了什么? 肾小管重吸收后形成 了什么? 血液,原尿,尿液三 者之间的区别。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l-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70%的Na+、 Cl-和水; •前半段(2/3、跨细胞): Na+的重吸收与泌H+ 、 葡萄糖和AA转运相偶联。 Na+泵作用, 胞内Na+; 葡萄糖、AA易化扩散入血; Na+, 水(渗透)重吸收; Cl-不被吸收—小管液高C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