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作者:陈显顺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9,(3)引用次数:0次1.王力汉语史稿 20042.陈秀兰"成语"探源[期刊论文]-古汉语研究 2003(1)3.毛学河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 1994(1)4.金惠明汉语成语及其特性[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1(6)1.学位论文王辉制约古汉语语序重要因素的研究——用可别度、语义靠近、距离标记对应律来解释古汉语语序现象2007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汉语语法承接古汉语语法而来,并有很大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语法应该也可以解释古汉语的语法现象。
所以我们以此普遍的原理为基础,以陆丙甫先生近几年研究得比较深入和透彻的几个语法理论为代表,试图探讨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表现。
这些语法理论主要为以下几个:一、可别度领前原理二、语义靠近原理三、内小外大原理四、距离标记对应律。
这些原理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也会有相互冲突和矛盾之处,我们在文章中也会进行阐述。
2.学位论文丁建川《世说新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研究2007在汉语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较之上古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此期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词汇量激增,口语词汇非常活跃,复音化趋势进一步加快,多种新兴语法形式和语法现象在此期文献中都有所体现,语言表达的精密性加强,活用与兼类现象减少。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作为中古汉语时期有代表性的语料之一,在汉语史上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在以往的研究中,前辈时贤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都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世》词类的研究领域,人们一般把重点放在副词、连词、介词等虚词和实词中的数词、量词、代词三类上,纳入“词法”研究范畴。
相对来说,对《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的考察较为薄弱。
《世》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实词约占全部词量的94﹪,“词类研究是专书语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对这三类词进行研究考察,《世》的词类研究就是不完整的。
本文在专书词类研究的框架中,在前辈时贤研究基础上,以《世》的6596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归类,主要采用定量描写的方法,并将定量描写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词类研究与句法分析相结合,力图对词类及其各个次类的语法功能及语义方面的差异有所揭示。
在中古汉语研究领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多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从词汇学的角度,主要是从词义训诂、复音词及新词新义的抉发三个方面入手,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蔚为大观。
二是从词类角度,词类研究包含在语法研究的大框架中。
在专书语法研究中人们往往把研究重点放在虚词、新兴语法成分及句法的历时演变方面,对于实词的研究,尤其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词的研究,历来是相对薄弱的。
本文的研究是在借鉴前辈时贤成功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主要采用“定量描写"和“比较互证”两种方法。
文中的各项结论都尽可能地用量化的语言材料作为根据,为定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依据。
“比较互证”指专书研究不应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研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与共时截面上的其他语料结合起来;二是与汉语史纵轴上各阶段的其他有代表性的文献相结合,为语法现象的共时表现及历时变化提供清晰的演进脉络。
本论文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章“总论”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的展开作理论上的准备。
本章首先讨论了字与词、复音词与短语的区分,提出了在区分以上两组概念时所遵循的原则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理解,把每个词都单独析出,这是论文展开的第一步。
然后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词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将析出的词以“语法功能为主,兼顾语法意义”为标准归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各自有其区别性的语法功能,其中名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形容词最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
由于表达精密化内在要求的驱动,各种复杂的新兴的语言表达式的不断出现,兼类和活用现象在中古汉语时期逐渐减少。
《世》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涉及兼类与活用的词在该类词中都只是少数。
我们从词的语法功能、见次频率和意义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世》兼类与活用的情况。
本文以“自指和转指”理论为指导来分析《世》中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的情况。
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是汉语自身特点之一,但与名词作主语、宾语不同,由于所处“语法位”的影响,动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在语法上发生名词化,在语义范畴上发生指称化,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两种。
第二章“《世说新语》名词”部分,我们根据语义及语法特征,把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类。
普通名词是名词的主体部分,数量最多,也最为复杂,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两大类。
有生名词包括人物名词、动物名词、国家名词;无生名词包括事物名词、处所名词和抽象名词。
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语法特点,有生名词多作施事主语,无生名词常常充任受事宾语。
名词在句中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充当主语和宾语,其次是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很少充任补语。
《世》中专有名词主要指人名、地名、书名等。
人名一般不受形容词、数量词修饰。
地名一般作处所宾语或处所补语,也可修饰人名。
《世》中大多数时间名词在句中可以单独作状语。
方位名词也可以表示时间。
我们在何乐士先生《<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一文的基础上对《世》的名词作状语作了进一步考察,补充了何文没有列为考察范围的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的内容,并对何文列举的名词作状语例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一定的增删。
本章还考察了《世》名词的活用与兼类。
名词活用以活用为动词为主,方位名词活用能力要强于其他类名词。
兼类中以名词、动词兼类最为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兼类。
名词兼类能力受单音与复音、专指与非专指的影响,单音词占绝大多数,专有名词因其意义明确,不易引申出其他常用义,所以没有出现兼类现象。
《世》名词词头、词尾较之前代又有新的发展,一些后世常见的词头、词尾在此期或者处于萌芽状态,或者已经成熟,如“阿”、“子”、“家”等。
《世》中只有极个别单音名词有重叠现象。
第三章“《世说新语》动词”部分,先把动词分为助动词和普通动词两类,然后根据是否能带宾语及带何种宾语,把普通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
由于单凭一部专书有时难以确定动词性质,我们在必要时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同期文献。
文中列举了《世》中部分动宾关系类型,并对使动宾语和处所宾语作了专门讨论。
对于普通动词,在及物与不及物的分类法外,又采用了“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的分类方法,考察的结果是,《世》中带宾动词与不带宾动词基本持平。
对于专书研究,这种分类法更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由于句式对动词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选择和需要,一个动词是否为及物动词可以利用某些特定句式加以判别,如各种被动句中的动词、偏指副词“相”、“见”后的动词、受事主语句、施事宾语句中的动词、“所”后的动词等,或全部或大多数是及物动词。
我们考察了《世》中的6个动词小类,如助动词、双宾动词、兼语动词、判断动词、完结动词、粘宾动词,结合句法讨论了它们各自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
《世》动词可以在句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作谓语中心语和带宾语是其最主要的功能。
《世》中没有动词词头,动词词尾有“当”、“于”2个,都是此期新产生的动词后缀。
《世》中“动宾+宾”(VN+O)格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
《世》中VN+O式并不再是“罕见的语法现象”,共有53例。
’VN可以是一个动宾式复合词,也可以是动宾结构。
从语义上看,O的类型多样,以表处所和表对象最为常见。
O是VN所关涉的对象,文中把VN+O与“动·宾·补”和双宾式作了区分。
第四章“《世说新语》形容词”部分,按语法意义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其中性质形容词为主体部分。
性质形容词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因为本身就含有量的意义,一般不受程度副词(“极”、“绝”、“甚”等)修饰。
性质形容词语用上侧重于分类,而状态形容词侧重于描写。
《世》形容词在句中可充当各种成分,基本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
作谓语中心语时,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能力基本相当,都分别约有74﹪作谓语中心语,作谓语中心是二者的基本句法功能。
作定语时,性质形容词的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2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作定语,只有约7.7﹪的状态形容词可作定语。
就音节来说,作谓语中心语的形容词中,双音节的有398个,单音节的216个,双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中心的能力优于单音节形容词。
作定语的形容词中,单音节的有147个,双音节的50个,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的能力优于双音节形容词。
可见作谓语中心语和定语时,单双音节形容词的能力呈现为互补状态。
用“有界”、“无界”的理论看,性质形容词因为是“无界"的,在作谓语时通常受到一些限制;状态形容词是“无界”的,单独作谓语时相对自由。
因为性质形容词修饰事物比较固定的属性、特征,而状态形容词重在对事物加以主观描述,具有临时性,所以性质形容词作定语时能力要优于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本章着重考察的部分。
状态形容词由以下四类构成:附加式、联绵式、重言式、拟声词,我们重点考察了AA式状态形容词,通过考察A与AA的意义关系把63个重言词分为12个叠音词、51个重叠词。
状态形容词在活用为名词、动词的能力上不如性质形容词。
《世》中,兼他类的形容词共有109个,约占形容词总量的13.16﹪,双音形容词兼他类仅1例,而且兼他类的形容词全部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没有兼类现象。
可见形容词的音节数和类别对于其兼类能力有一定影响。
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内容,各为一章。
每章基本上按照“概说”、“分类”、“语法功能”、“兼类、活用”、“词头、词尾”的顺序分别考察。
对于特点比较突出的内容我们辟出专节着重讨论,如“名词”一章中第六节“名词作状语考察”,“动词”一章中第六节“动宾+宾(VN+O)格式考察",“形容词”一章中第三节“状态形容词考察’’等。
3.学位论文王红生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2006本文分四个时期论述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
元代至清代“小学”时期的虚词研究,特点是从训诂或修辞的角度来研究虚词,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语法的研究,但其中一些论述己经触及到语法的问题。
出现了《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重要著作。
《马氏文通》及二十世纪初期的虚词研究,总体看受西方语法的影响大,其代表人物是马建忠和杨树达。
马氏的虚词研究揭示了古汉语虚词的很多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许多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