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基础教案(1-3章)

管理学基础教案(1-3章)

教案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4(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16学时)学分: 4 学分授课教师:吴扬授课班级:09级会计电算化2班授课学期:2009至2010学年第1学期教材名称:管理学基础(第三版)参考资料:【授课题目】第一章管理系统【教学目标】●掌握管理的涵义,熟悉管理的属性●了解管理系统的构成●掌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熟悉管理者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对象的构成及管理环境的分类●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涵义、特征与构成技能培养●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管理行为【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介绍【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管理的属性和影响管理的环境因素【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讨论【教学引入】学生自己是如何理解“管理”的?【教学内容与设计】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系统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一)管理的必然性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2、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了强化和发展3、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4、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二)管理的概念1、管理定义的多样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世界各国都没有一种公认和统一的说法。

2、管理的定义(1)、集体活动(2)、协调(3)、共同目标(4)、有效性(5)、利用资源(三)管理的属性与特征1、管理两重性:马克思认为,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1)管理是一门科学,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A、不精确的科学精确科学---把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科学,比如数学,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或函数关系,按一定的法则进行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管理则不同,几乎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定律,即缺乏严密性。

(Q)为什么?主要就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太多了,而且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使得人们只能借助于假定或人为的分析,进行定性或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尽管如此,科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正因为它是不精确的,所以在实际运用时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管理普遍存在,而且涉及到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等因素,复杂多样,管理是一种手段,工具,为了使得管理有效,必须借助众多的学科,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计算机科学。

要求管理者具有广博的知识。

C、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正是因为管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任何一个学校都培养不出“成品”管理者。

你们具备了管理知识,但无管理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D、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产生了各种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有的还在发挥做用,有的已经过时,但是总的来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还处于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在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想结合。

学以致用。

二、管理系统及其构成(一)管理系统1、概念:(1)管理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可看作是子系统(2)管理系统是一个层次结构(3)管理系统是整体的,发挥着整体功能,其存在价值在于其管理功效的大小2、管理系统的构成(1)管理目标(2)管理主体(3)管理对象(4)管理机制与方法(5)、管理环境三、管理职能(一)管理职能的含义与内容(二)四大管理职能1、计划:对未来行动的安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一般步骤:估量机会、建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2、组织:(1)、含义(2)、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工作协调3、领导: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

Eg:领导者拿破伦,从小有形成成功者的性格;做家政服务的阿姨。

4、控制(三)正确处理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管理工作与管理者(一)管理工作1、广义的管理工作2、狭义的管理工作3、管理工作与领导工作的区别(二)管理者的概念1、传统观点:强调组织中的正式职位和职权,强调必须拥有下属。

2、现代观点:强调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

3、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二、管理者的类型(一)按管理层次的划分1、高层管理者2、中层管理者3、基层管理者(二)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1、综合管理者2、职能管理者(三)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1、直线管理人员2、参谋人员三、管理者的素质:指管理者的与管理相关的内在基本属性与质量。

管理者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品德、知识、能力与身心条件。

(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1、政治素质:政治作风和思想品德2、知识素质:懂得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领导理论)3、能力素质(二)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三)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创新1、创新意识2、创新精神3、创新思维4、创新能力第三节管理客体---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一、管理对象(一)管理对象的概念1、管理对象的内涵: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管理行为作用其上的客体。

2、管理对象的外延:管理的对象应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与职能活动。

(二)、组织的形态1、社会组织(1)、含义(2)、分类(3)、社会组织内部的单位或部门2、资源或要素(1)人员(2)资金(3)物质设备(4)时间(5)信息3、职能活动:管理者最经常、最大量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组织实现基本职能的各种活动。

管理者正是在对各种活动进行筹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中,发挥着管理的功能。

◆请指出学校的管理者主要应管理哪些职能活动?二、管理环境(一)管理与环境1、管理环境的含义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分类•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社会与心理环境。

•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

•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3、管理与环境的关系(1)对应关系(2)交换关系(3)影响关系环境决定着组织的管理;管理反作用于环境(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1、经济环境的影响2、技术环境的影响3、政治环境(台湾社会)4、文化教育环境5、自然地理环境(三)环境的特征1、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2、交叉性: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3、变动性: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四)环境管理1、了解与认识环境2、分析与评估系统3、能动地适应环境:对一般环境,无法改变的,只能采取主动适应的办法。

对任务环境,管理者会积极干预,创造条件。

对动态环境,加强监测,灵活应变。

对稳定环境,按正常的程序与规范预测与计划。

第四节管理的作用方式---管理机制与管理方法一、管理机制(一)管理机制的涵义与特征1、含义: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2、特征: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3、重要性: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推行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

(二)管理机制的构成1、管理机制以客观规律为依据2、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管理结构主要包括:组织功能与目标;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组织结构;环境结构3、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三)运行机制1、含义:运行机制主要指组织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

2、普遍性:任何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单位、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运行机制。

(四)动力机制1、含义:动力机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管理机制,是为管理系统运行提供动力的机制。

所谓动力机制,是指管理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

(五)约束机制1、含义:是指对管理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

2、构成部分: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社会心理约束二、管理方法(一)管理方法的含义与分类1、管理方法的含义: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和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手段。

2、管理方法的分类3、企业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实现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最优化、文明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二)经济方法1、含义2、特点:利益驱动性、普遍性、持久性3、形式(三)行政方法1、含义2、特点:强制性、直接性、垂直性、无偿性3、形式(四)法律方法1、含义2、特点:高度强制性、规范性3、形式(五)社会学心理学方法1、含义2、特点:自觉自愿性、持久性3、形式(六)管理方法的完善与有效应用1、加强管理方法的科学依据2、要弄清管理方法的性质的特点,正确的运用管理方法3、研究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提高针对性4、了解与掌握管理环境因素,采取适宜的管理方法◆注意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本章小结】通过讲授、讨论本章内容,学生能掌握管理的含义,理解管理的属性,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掌握影响管理的环境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能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管理行为。

而管理机制的构成及作用机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加强。

【思考与练习】案例分析:试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分析杨总经理的一天。

材料来源:《杨总经理的一天》,《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文士等主编。

【授课题目】第二章管理思想【教学目标】●掌握古典理论的主要思想●掌握人际关系论的主要思想●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最新管理趋势●了解组织文化的构成、功能与类型●掌握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与方法【教学重点】●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教学难点】●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教学引入】电影《摩登时代》的评析(背景)【教学内容与设计】第一节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管理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

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A、第一阶段---古代的管理思想,人类社会产生到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1、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有了集体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但是人们仅仅是为了谋求生存而进行各种活动,从没有对管理活动本身加以认识,提出某些见解,仅有的管理知识都是代代遗传或从实践中得到的,人们凭借经验去管理。

2、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人们开始观察管理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提出了见解。

但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没有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研究。

我们现在能够从历史文献中看到一些零碎的研究,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军事学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