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二)事实认识错误
~~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存在不正确 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事实认识错误,通 常只包括故意犯罪过程中发生的认识错误,因为它属 于故意认定的特殊情况。广义的事实认识错误,也包 括非故意犯罪过程中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误解的是行为及法律事实,而不是法律的规定。 一般而言,如果属于对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情况的错 误认识,就要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反之,不影响。
C. 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 岁的儿童
D. 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 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
答案:C
第一1、直接故意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
第一节 犯罪故意
1、对象错误 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害
的对象不一致。 对象错误的分类: (1)根据误认的对象是否属于法定构成要件范围可分为:
同一构成要件内的错误(同类对象错误) 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错误(异类对象错误)
第一节 犯罪故意
对象错误的分类: (2)根据误认的对象的法律性质是否一致可分为:
练习:
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 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须的对客观事实的 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
B. 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 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乙没有非法占有枪 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的三种情形:
行为人追求某一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 的发生。
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 果的发生。
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 生。
第一节 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① 认识因素 ② 意志因素 ③ 结果的发生与否对定罪的意义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二)学理分类
3、事前故意与事后故意
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完成了 犯罪,出于其他的动机和目的又实施另一行为,实际 是由后一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
事后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一个必须持续进行的 行为之初并无故意,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萌发故意 , 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
社会危害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故意 和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1. 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 2. 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关系。 3. 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
概述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1. 对刑法理论的意义 2. 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定罪方面 量刑方面
对象错误 客体错误
第一节 犯罪故意
对象错误的评价 ① 具体符合说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三、认识错误
刑法学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 律性质和事实情况的认识发生了错误。它可能影响到 罪过的有无与罪过形式,也可能影响到行为人实施犯 罪的既遂、未遂形态,从而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一)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
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以及应当受到什么样 的刑法处罚的不正确理解。包括两种情况: 1、对行为犯罪性的认识错误 (1)假想犯罪 (2)假想不犯罪 2、对行为受罚性的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二)学理分类
1、确定的故意与不确定的故意
确定故意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实施和后果有明确预 见,并希望或放任结果的发生。
不确定故意是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结果,但发生何种具体结果并不明确,并希望或放任 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又可分为:择一的故意、概括 的故意、未必的故意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二)学理分类
2、预谋故意与突发故意
预谋的故意,即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就 已形成犯意。即行为人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思考以后 着手实施犯罪的心理状态。
突发故意,指产生犯意后立即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 态,也称激情性故意或非预谋故意。指行为人非经预 谋而处于一时起意实施危害行为的心理状态。
概述
三、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1. 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客观性 2. 犯罪主观方面通过犯罪行为得以客观外化。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一)概念
《刑法》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 的,是故意犯罪。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 心理态度。即“明知故犯 ”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二)构成要素: 1、认识因素:明知……会…… (1)明知的内容: 包括对行为本身、行为结果以及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
相联系的其它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是否要求对“违法性”有认识? (2)明知的程度:会发生… 包括两种情况:“必然会发生”和“可能会发生”
第一节 犯罪故意
(二)构成要素: 2、意志因素: “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希望:是指对危害结果持积极追求心理态度。 放任:即不积极追求也不坚决反对的心理态度。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的发展。
案例
某甲将他的仇人某乙捆绑起来,从20层的高楼扔下去, 结果乙被当场摔死。但是在法庭上甲辩解说他是放任 他死亡,要求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他的辩解成立吗?
丈夫离婚不成,随起杀妻之意。一天,丈夫买了一包 老鼠药,临吃饭时,悄悄放在妻子的碗里面。在此之 前,丈夫意识到妻子吃饭时有可能喂小孩,小孩也可 能毒死,但为了达到杀害妻子的目的而放任了小孩被 毒死的结果。结果母子俩都被毒死。问此人对妻子和 孩子的死亡分别持何种罪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