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案例
(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 (1)明知的内容: ① 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② 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③ 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
罪构成法性的认识是对刑法的禁止规范或者评价规范 违反的认识,但不包括刑罚可罚性、法定刑的认识。
(2)“放任”:行为人虽然不希望、不是积极追求 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和不设法阻止这种 结果的发生,而是对结果的是否发生采取听之任 之的心理态度。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1)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存在前提,也 是犯罪故意成立的基础;
(2)意志因素则是在认识因素基础上的发 展,是犯罪故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它对于把犯罪故意客观化即把犯罪思想变 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② 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 成危害结果;
(3)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 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
(四)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 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2、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 的心理态度不同;
会的结果” (1)直接故意的一般认识内容: ① 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社会意义; 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包括侵害
结果与危险结果); ③ 对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
的特定事实。
(2)不需要认识的内容: ① 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 ② 客观构成要件中的“客观的超过要素”;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 所抱的心理态度。
(二)与犯罪主观方面相关的几个问题:
1、罪过与刑事责任的根据; 2、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
关系;
3、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自学) (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 (二)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三、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一)犯罪主观方面存在的客观性; (二)犯罪主观方面通过犯罪行为得以客
由于构成要件必须表明行为具有值得科处刑罚的违法性,故如果在一般 情况下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刑罚就强调或者增加某个或某些具体要素,
使构成要件表明违法性达到这一程度。
2、意志因素——“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间接故意
——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 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不同。
(五)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研究的 意义:
1、有助于认识故意犯罪在主观方面的复 杂情况,从而正确地把握犯罪故意完整的 内涵和外延;
1、间接故意的构成特征: (1)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
(2)意志因素——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2、间接故意的存在类型:
(1)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 发生;
(2)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 的发生;
① 为了追求某种危害结果而对同一对象可能造成的 另一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
(一)故意的种类概述 1、根据故意的认识内容的确定程度划分:
2、根据故意形成的时间划分: 3、根据故意是否依附于一定条件划分:
4、根据所认识和希望、放任的结果形态划 分:
(二)直接故意 ——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认识因素 ——“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
C. 如果要求故意的成立以形式违法性的认识 为前提,那么,司法机关一方面根据行为人对 行为及结果的认识与意志来区分故意与过失, 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对形式违法性的认识来区分 故意与过失,当二者存在冲突时,便难以认定 责任形式。
②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由于不知法 而不能认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危害结果时, 则不成立故意。
① 故意犯罪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现实地认识到形 式的违法性。
A. 当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内容、社会意义与 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时,就反 映出行为人积极侵犯法益的态度;并不是只有认识 到违法性时,才能反映这种态度。将这种态度认定 为故意,不会扩大故意犯罪的处罚范围。
B. 形式违法性是法益侵犯性的法律表现,既 然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行为的实质违法性,就没 有必要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形式违法性。
因为不知道法律的 存在而不能认识行 为的社会意义与危
害结果。
由于误解法律而不 能认识行为的社会 意义与危害结果。
(3)“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① 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要发生某种特定的危害结果;
② 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要发生某种特定的结果。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希望”或“放任”
(1)“希望”: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 心理态度,该危害结果的发生,正是行为人通过 一系列犯罪活动所意欲达到的犯罪目的;
观外化。
对应法条:《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 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 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一)容认说
——行为人对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认识时, 应根据其意志区分故意与过失,容认结果发 生的是故意,不容认结果发生的是过失,即 只要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结果“不介意”、 “完全不关心”,就足以成立故意。
(二)容认说的合理性分析: 1、在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时还放
任其发生,就表明其不只是消极地不保护法益, 而是积极地对法益持否定态度,与希望结果发 生没有本质区别。 2、容认说将非难可能性明显小于间接故意 的过于自信的过失排除在故意之外,同时将间 接故意归入故意之中,使故意的范围适度。 3、放任具有心理实质,即行为人同意、认 可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反映出行为人对法益 的蔑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