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2)认识程度:“明知会发生”包括: 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和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 (1)这里的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所明 知的那种结果 (2)”希望”:行为人实施该行为就 是为了追求该危害结果;发生危害结果 就是其实施该行为的目的
(二) 间接 故意
是指明 知自己 的行为 可能发 生危害 社会的 结果, 并且放 任这种 结果发 生的心 理态度
二、法律认识错误
1.概念: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
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刑事处罚有不正确的理解。
2.三种情形: (1)假想的犯罪——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并非刑法所禁止的犯 罪行为,而行为人误认为其行为构成了犯罪。如通奸、小偷小 摸、正当防卫等。 (2)假想的他罪与他刑——行为人认识到自己实施的行为是 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为,但对其行为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 被判处何种刑罚,存在不正确的理解。 (3)假想的非罪——行为人的行为已经构成刑法所规定的 犯罪行为,而行为人却因为不知法、不懂法,没有认识到 其行为构成了犯罪。
成了损害结果。 成了损害结果。 第二,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故意 第二,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或 或过失的心理状态。 过失。 第三,损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 第三,损害结果是由于不能抗拒 的原因所引起的。 的原因所引起的。
二、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认识程度 意志因素 成立犯罪的要求
明知必然发 直接故意 生与可能发 生危害结果
明知可能发 间接故意 生危害结果
希望危害结 不要求有危害结果的发生,可以区 果发生。 分为犯罪既遂、未遂、中止与预备。 放任危害结 果的发生
要求有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三节 犯罪过失 P82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1.概念: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 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刑法第15条第1款) 2.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统称罪过)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都说明对法益的侵犯态度 不同点:1)认识因素的内容不同 2)意志因素的内容不同 3)过失犯罪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故意犯罪一般不以危害结果 为要件

(3)误将犯罪对象当作非犯罪对象而实施侵害行 为。如行为人误将人当作野兽射击致死,这种情 形行为人没有杀人的故意,若有过失,可构成过 失犯罪,若无过失,则按意外事件处理。 (4)误将非犯罪对象当作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或 者犯罪对象不存在而误认为存在而实施犯罪行为。 如,甲欲杀乙,却误将乙饲养的动物当作乙杀死。 甲意图侵害人,实际侵害的是财产,由于过失造 成财产损失并不构成犯罪,对甲以故意犯罪的未 遂形态追究刑事责任。
1.认识因素:预见 明知 2.意志因素: 反对 放任 3.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实施该行为,是因为考虑到能避免该结果的 发生;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施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 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措施
(四)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关系
相同点:客观上都发生了损害结果,主观上都没有预见危害结果发生。 区别: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 后者是应当预见、能够预见, 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P77
一、概念: 是指刑法规定成立犯 罪必须具备的,行为人 对实施的危害行为及 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 理态度。犯罪心理态 度包括故意、过失(合 称为罪过)以及犯罪动 机和犯罪目的。 二、特征 第一,法定性 第二,是行为时的心理态度。 罪过的有无、形式都应以行为时为 基准进行判断 第三,体现的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第四,罪过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 要件
3.法律认识错误的处理
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犯罪的性质和刑 罚的轻重,司法机关只能根据案件事实与 《刑法》规定,对其定罪量刑。
三、事实认识错误
(一)概念: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发生的 真实情况不一致。 (二)类型
1.客体错误 是指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的是 另一种客体。如:某甲为报私仇打伤了某乙,但不知 某乙正在执行公务,以致妨害了乙执行公务。甲构成 故意伤害罪,不构成妨害公务罪。
第四节 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P85
一、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的概念与特点
意外事件 不可抗力 概念 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 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所造成的
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 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 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 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 引起的情形 引起的情形。
特点 第一,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 第一,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
2、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上所认识的行为对象与其 行为实际侵害的对象不相一致。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 形:
(1)不同类犯罪对象错误,即误将甲犯罪对象当作乙 犯罪对象而侵害,而甲乙对象体现不同的社会关系。 如:欲捕杀珍贵动物金丝猴,却误将一小孩当作金丝 猴而射杀。行为人意图的犯罪是未遂,对行为结果则 要考虑是过失还是意外事件,若有过失,则按想象竞 合犯处理。 (2)同种类犯罪对象错误,即误将甲犯罪对象当作乙 犯罪对象而侵害,而甲乙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如: 甲想杀张某,但误把李某当张某杀了 ,这种情形应以 故意犯罪的既遂形态追究其刑事责任。
没有预见是事实,应当预见是前提,疏忽大意是原因。 (2)意志因素:反对危害结果发生、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
无犯意则无犯人
4.疏忽大意过失的判断:如何判断是否“应当预见”
不需判断意志因素,只需判断认识因素,即是否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 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如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就说明疏忽大意。 (1)判断行为人是否能够预见
(1)认识内容与直接故意相同。
明知自 己的行 认识因素 为可能 发生危 害结果
(2)如果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 生危害结果,则只能是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只能是认识到 危害结果可能发生。 (是必然还是可能,以行为人的认 识为准,而非以客观事实为准) (1)这里的危害结果指行为人所明 知的危害结果
意志因素
放任 危害 结果 发生
(2)放任:听之任之,既不是希望 危害结果发生,也不是希望危害结果 不发生,而是不采取预防措施,听任 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 不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 间接故意犯罪的情况:
1)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 3)在突发性的故意犯罪中,行为人动辄行凶,不计后果,如 “捅刀子事件”。
a)判断依据的事实必须考虑主 客观实际情况 b)判断标准:主观说、客观说、 折衷说 首先,考察行为人所属的一般人 能否预见到 其次,考察行为人的知识水平是 高于一般人还是低于一般人:如果 低于一般人,一般人认识到而行为 人不能认识到,则不具有过失;如 果高于一般人,一般人不能认识到 而行为人认识到,则可认定有过失
第六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P88
一、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概述
1.概念: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有关事实情况 的认识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形。
2.种类: (1)法律认识错误;(2)事实认识错误。 3.意义:认识错误可能影响罪过的有无与罪过形式, 也影响到犯罪的既遂与未遂形态,对定罪量刑具有 重要意义。
(五)不可抗力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的关系: 不可抗力 相同点 区别 过于自信过失
二者都预见到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当时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 结果发生 ,或即使采取了 后者能够避免危害 措施,也不可能排除或防 结果的发生 止损害结果发生;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P86
一、犯罪目的
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某种 结果的心理态度。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联系:二者都是行为人的心理活动,都能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
犯罪目的以犯罪动机为前提和基础,目的源于动机;动机促使目的形成, 目的能够给动机以具体的指向和表现。
区别:
1.在心理现象产生的顺序上,动机产生在前,目的形成在后。
2.在内容上,犯罪动机表明行为人犯罪的内心起因,比较抽象,是更为内在 的发动犯罪的力量。犯罪目的则反映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追求。 3.在作用上,动机起的是推动、发动犯罪行为的作用;目的起的是确定行为 目标和侵害程度的作用。 4.同一个犯罪,目的相同,动机可能不同。 5.一个相同的犯罪动机,可能导致行为人实施目的不同的犯罪。
(2)能够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1.概念:是指行为人虽已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认识因素: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轻信能够避免。
已经预见是事实,轻信能够避免是主观原因
轻信能够避免:1)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主观能力 2)不当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 3)误认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轻信”是有一定的依据。 3.意志因素:反对危害结果发生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犯 罪 过 失 的 种 类
疏忽大意的过失 (一)法定分类
过于自信的过失
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 (二)理论分类 轻过失与重过失
思考题
1.行为人在棉花仓库里吸烟,随手将烟头丢在地上,烟头燃着了地 上的棉花絮。行为人发现了,但不采取任何措施,后来整个仓库 燃着了。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若有,是何罪过形式? 2.行为人在棉花仓库吸烟,边吸边接电话,随手将烟头丢在地上, 接完电话就出去办事了。后来,烟头引发了火灾。行为人对火灾 有无罪过?若有,是何罪过形式? 3.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便加速 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了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 该车再一次试图超车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坐在副座的乙说, “我要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 ”随即将方向盘向左边一打, 吉普车为躲避碰撞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有一人死亡。甲 驾车逃离。甲对这一危害结果是何罪过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