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总论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刑法总论第八章犯罪主观方面

为的客观内容认识犯罪,而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 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 C、误把非犯罪对象当作犯罪对象加以侵害 法律处置原则:故意犯罪的未遂 D、误把犯罪对象当作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 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3)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 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4)对行为手段的认识错误
B、意志因素上重大区别。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不希 望结果发生,但有意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过于自 信的行为人则是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司机某甲夜晚行车,因疏忽大意将 乙撞成重伤,甲为了不让后面来车很快 发现肇事而得以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 将流血不止并处于昏迷中的乙拖入路边 小树林中,乙因流血过多死亡。甲在案 发后交代,他虽当时已预见到这样乙可 能会因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乙也可能 醒来呼救而获救,或者恰巧有人从林中 经过而被救护。本案中,甲的心理状态 是何种状态?
法律处置原则:不影响原有故意的内容,对实际发生的重结 果只负过失的责任
D、行为实施了甲、乙两个行为,危害结果是由乙行为造成的, 行为人却误认为是由甲行为造成的
法律处置原则:构成犯罪既遂
1、概念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 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2、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3、犯罪过失的分类
(1)疏忽大意的过失 (2)过于自信的过失
4、疏忽大意过失的构成条件:
A、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没有预见”的内涵:行为人对实施行为的危害 社会的性质、引起的结果完全没有意识到。
“没有预见”的时间:行为人在实施行为当时没 有预见,而不是指行为人从来就对他实施的某种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没有 认识。
成要件要素事实的认识。 (犯罪对象、犯罪手 段、犯罪时间、地点、方法)
某女,1989年5月2日出生,网名“疯女人”。该女4岁 时父母离异,一直跟奶奶生活。2002年除夕之夜,她进了 一个网吧,与一个叫“百密一疏”的男孩在网上聊了一宿, 第二天晚上她打电话给“百密一疏”,说自己不想回家, 想找地方住。当晚,二人便发生了性关系。次日,她又在 网上遇到了“热血燃烧”,见面后也发生了性关系。2月18 日晚,流连在网上的她遇见了17岁的浩天(男),话题很 快便转到了性上,她主动提出去找他。晚上10点多,浩天 和两个表兄弟在鞍山市超级饭店见到了她:长发,大眼睛, 身高1.65米以上,微胖。几个人酒足饭饱后,来到浩天父 亲的办公室,两个表兄弟先和她发生了性关系,之后是浩 天。此后,她又与两个网友先后发生了性关系。最后,她 遇到了鞍山市某高校学生陈冬,在他的宿舍住了10天后被 学校发现。由此案发。直到这时,浩天等才知道,原来一 直自称19岁的疯女人,其实还不到13岁,她说伪装年龄的 理由是怕他们把她当小孩。
2、关于犯罪故意的学说
“认识主义”认为:只要行为人对构成要件事实有认识或认 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时,就成立故意。其结果是造成了故 意范围的扩大。
“希望主义”认为:只有当行为人意欲实施构成要件的内容 时或者希望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故意。从而造成了故意 范围的缩小。
“盖然性说”认为: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程度是判断 故意存在与否的标准。否定了意志因素在故意认定中的作用, 是片面的。
“轻信”的本质: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反对的态度
(1)相同点
A、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在意志因素上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
(2)不同点
A、认识因素有所不同。间接故意的心理对可能性转 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而过于 自信的过失心理,对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客观事实发 生了错误认识,在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 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法律处置原则:不构成犯罪
(5)因果关系的错误
A、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犯罪结果,事 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
法律处置原则:犯罪未遂
B、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行为人 却误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
法律处置原则:犯罪未遂
C、行为人的行为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及其预想的目的 停止,而是发生了行为所预见所追求的目标以外的结果
区别之处: A、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不同 B、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不同
1、概念
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和对案件 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认识或者缺乏认识,从 而导致主客观不相一致的情况。
2、分类
法律上的认识 事实上的认识
行为人在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概念
基本类型及法律处置原则
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 害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 害结果的发生。
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 发生。
甲欲毒杀妻子乙,便在妻子 盛饭时往妻子碗内投下了剧毒药。 甲预见到其妻有可能喂饭给孩子 吃而祸及孩子,但因杀妻心切, 就抱着听任孩子也被毒死的心理 态度。事实上妻子乙在吃饭时确 实喂了孩子几口,结果母子均中 毒死亡。
二00四年一月十七日
“明知”的程度
明知“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涉及:
A、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B、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明知是否包括对形式违法性的认识
明知要求对实质违法性的认识,但不要求对形式违法法 性有认识。(基于罪刑法定原则)
但是,对于某种刑法所一向不予禁止的行为,在某个特 殊的时期或某种特定情况下为刑法所禁止时,则要求行 为人对违法性的认识。(限时犯)
A、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来会发生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 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
法律处置原则: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B、行为人本欲使用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 误使用了不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
法律处置原则:故意犯罪的未遂
C、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行 为人误认为可以导致危害结果发生
基本类型及法律处置原则
客体认识错误 行为人意图侵害甲客体,而实际上侵害 了乙客体 法律处置原则:以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客 体定罪
对象认识错误
A、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乙体现相同的 合法权益
法律处置原则:构成犯罪的既遂 B、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
现不同的合法权益 法律处置原则:不能仅根据行为人的故意内容或仅根据行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
与其自愿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请示》 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行为人明知是不满14周岁 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 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 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 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 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某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只 酣睡的猎物,同时也发现了猎物附 近的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枪法和 离猎物的距离,甲明知若开枪不一 定能打中猎物,而有可能打中小孩, 但因打猎心切,甲不愿放过这一机 会,又看到周围无其他人,遂向猎 物开枪,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附
近的小孩。
(3)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相同之处: 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C、没有预见的原因是因为行为人的疏忽大意
“疏忽大意”的表现形式:一是消极的不注意;二是行为 人注意力的转移。
5、过于自信过失的构成特征
A、认识因素: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
“预见”的程பைடு நூலகம்:结果发生的盖然性
B、意志因素:行为人对预见到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轻信 能够避免
“轻信”的内涵: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 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和客观的有利因素,而过低地估 计了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
张三想枪杀李四,但只能于晚 上趁李四返家途中隔小河射击,由 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张三射击 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 李四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意放过这 个机会,希望打死李四,并在这种 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张 三的心理态度属于何种形式的故意 犯罪?
(2)间接故意
公式:“明知+可能+放任” 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
犯罪主观方面可以通过犯罪行为的客观事实反 映出来,具有可知性。
5、犯罪主观方面的刑法意义 对刑法立法的影响 对刑法司法的影响
犯罪主观要件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志 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犯罪主观方面对正确量刑的意义
1、犯罪故意的概念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 这一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意志因素的对象:危害结果
犯罪故意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
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意志因素是认识因素的发展
4、犯罪故意的种类
(1)直接故意
“明知+必然会+希望” “明知+可能会+希望”
某甲想杀死某乙,用枪顶在 某乙的脑袋上射击,他明知这种 行为必然导致某乙的死亡而仍决 意为之,追求某乙死亡的结果发 生。某甲的心理态度为何种形式 的直接故意?
不需要认识的内容(客观的超过要素)
加重结果 其他要素,如数额、次数等
(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积极追 求的态度,危害结果是行为人实施该犯罪行为的 目的。
“放任”: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不希望、 不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和不 设法阻止其发生,而是持听之任之、任凭其发生 的心理态度。
“容忍主义”认为:犯罪故意的成立,行为人只要认识到自 己实施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且危害结果的发生不违背行为人 的主观意志的,就是犯罪故意。
3、犯罪故意的结构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明知”的内容:
A、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B、对危害结果的认识 C、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