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结构
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注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理论导向 • 经验导向 • 问题导向 • 战略导向 • 效率导向 • 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效率驱动增长
主要内容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和比较 • “十三五”上海产业结构的阶段性特征
• 国内外产业升级的趋势特征
• “十三五”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方向
上海三次产业比重变化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产业间和 产品链分 工
重大装备、航 空产业、核电 产业、航天产 业、海洋工程
“十二五”
创新驱动 发展 经济转型 升级 持续推动 创新驱动 发展 经济转型 升级
工业化 后期
比较优势转 换
初步形成四 个中心
从适应性 融入转向 主动重构 产业分工 重构 构建新型 产业分工
“十三五”
后工业 化前期
新的比较优 势形成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判断
• 国际产业发展导向:三个一体化引领新一轮产业创新
一是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一体化 德国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其核心就是制造系统与互系 统的融合,是实体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结合 二是产品链环节的一体化,主要是研发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 微笑曲线产品链分工模式的改变,设计制造的区域分工转向一 体化。 三是产业间的融合一体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一体化,制 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 发展重点从培育新兴产业转向重塑原有产业,以新的信息技术 改造提升原有制造业,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主要是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 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全球科创中 心 提升四个中 心
现代服务业为 主、 战略性新兴产 业引领、先进 制造业支撑
10.00 4.03 18.61 76.05 77.36
2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 90.00
30.00
0.00
第二产业比重 工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第一产业比重 0.44 31.81 28.48
二是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战略挤压和政策挤压
战略挤压。 政策挤压
三是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使产业分工关系成为上海产业转型升 级的核心内容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开发,实际上意味着上海制造业空间范围的 拓展,上海制造业已经不是自身发展什么领域的问题,而是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 带形成什么样的产业分工格局,上海制造业集中在郊区和沿海临江区域,与周边 区域的产业分工关系成为上海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上海的产业影响力和辐射 力,上海新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都有赖于新的产业分工关系构建。
• 上海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日趋突出
上海建设用地约占全市陆域面积45%,其中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约28%,已是纽约、伦敦等国际 大都市的3-10倍。上海市规划工业区块104产业区块、195用地、198用地中,104产业区块内工业用地仅
占全市工业用地的52.19%。
• •
上海工业投资的增长空间进一步收缩 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
上海市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 率增速比较
上海新型后工业化阶段特征
双重的高收入增长陷进——依靠投资驱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后工业化 一是财富驱动阶段的高收入陷进,这是发达国家对曾经历的一种单纯服 务经济的后工业化陷进 二是效率驱动缺失的高收入陷进,这是一种增长动力转换中的断档风险。 双重的高收入阶段发展模式转变——上海将在发达国家调整其后工业化 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推进自身的后工业化发展 一是从工业化中期模式向后工业化模式的转变, 二是从传统的后工业化模式向新型后工业化模式的转变, 双重的产业分工体系构建——新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上海与国内其它 区域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差异,是上海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托 一是从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产业分工体系想构建具有主导性的产业分工 体系转变, 二是在国内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分工体系, 如何把握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发展放慢对增长力和竞争力的影响,避免 陷入单纯服务业经济体系的后工业化陷阱
上海产业结构演进的特殊性 高端产业和低端环节 要素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滞后性 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的超前性 ——中低端融入国际产品链分工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局限性 产业结构理论应用中的动态性 经典的产业结构研究并没有给出刻画产业结构变迁的永恒不变的普遍 模式, 而是将经济发展视为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产业结构理论应用中的内生性 在经典的产业结构研究中 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都不是外生变量 而是 共同由复杂的供给和需求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结果 。 把产业结构外生化与经典产业结构研究背离, 将产业结构本身作为经 济发展的目标, 并相应地过度强调产业政策和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变迁 中的作用, 而这些恰恰是经典产业结构研究者极力反对的。 再工业化与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的产业升级
重化工 业准备 阶段 重化工 业阶段
比较优势 转换
城市功能 提升
产业升级方 向
轻重工业比重 调整 产品结构调整 六大重点产业 三环五条龙 东西南北中
产业分工 特征
产业间分 工
重大项目
潜在比较优 单功能城市 势转换为现 转向多功能 实的比较优 城市 势 依托比较优 国内和国际 势培育支柱 经济中心城 产业 市 一个龙头、 三个中心
英国 德国
1950-1973
法国
1973-1992
法国:1960
(%) 60 50 40 30 20 10 0
美国工业份额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
(%) 100 80 60 40 20 0
1855-1890
1890-1927 1929-1966 工业份额 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1966-1989
产业结构升级历程的比较分析
金山石化 上海宝钢 上海大众 四大基地:微 电子、汽车、 石化和精品钢 材
国内产业 间分工 国际产业 链分工
21世纪前10年 “十五” “十一五”
发展调整 中提升
高加工 度阶段
发挥比较优 势,提升发 展支柱产业
四个中心 国际大都市
战略产业、支 柱产业、新兴 产业、都市工 业和服务业: 4+1
高端化 新兴化 服务化
六大重点产业投资历年变化 300
精品钢材制造业
300 250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业 成套设备制造业 石油化工及精细化 工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250 200 150 100 50
生物医药制造业
200 150 100 50 0
0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领域
•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布局
一、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和比较
上 海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阶 段 性 变 化
产业结构 调整阶段
20世纪80年代 “六五” “七五” 20世纪90年 “八五” “九五” 恢复性、 适应性调 整阶段 调整中发 展 发展中调 整
工业化 阶段
0
中 国 产 业 结 构 和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贡 献
全要素生产率对 增长的贡献率
41.5%
42.8%
38.4%
(%)
5 4 3 2 1 0 -1
1820-1870
发达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发达国家工业化率 峰值年份: 美国:1952 英国:1975 德国:1960
1870-1913
美国
1913-1950
主要年份上海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年份
指标名称 GDP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05年 11.1 14.8 2010年 10.3 0.8 2011年 8.2 -4.7 2012年 7.5 3.7 2013年 7.7 7.5
四个直辖市制造业投资比较 3000 天津 2500 重庆 2000 1500 上海 1000 500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北京
发达国家工业化和产业革命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 时间
•20世纪60-70 年代前
第二阶段
•20世纪70-90 年代 •工业化中后期 •2.0 的高端化和 3.0的起步 •技 术 密 集 型 高 加工度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 到金融危机前 •后工业化阶段 •自 动 化 与 信 息 化 的3.0为主导
第四阶段
•金融危机以来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和中期 工业革命演进
•机械化1.0及电 气化2.0
•新 的 后 工 业 化 模 式
•3.0向4.0转变
产业体系主导力 •资本密集型重 加工业
智能制造发展
•服务环节控制产业 •工 业 互 联 网 主 导 产 业体系 •自动化生产线 •智能化系统集成 •信息物理系统 •工业互联网
主要年份上海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分布及年均增速(单位:%)
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 年份 工业 2005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5.55 24.61 22.99 22.94 20.13 生产性 服务业 14.64 14.57 14.50 12.78 12.77 房地产业 43.89 45.57 48.74 50.60 54.28 地方固定 资产投资 18.67 1.81 -0.87 1.46 11.16 比上年增长 工业 投资 10.78 11.14 -7.41 1.25 -2.44 生产性服 务业投资 39.82 -33.44 -1.40 -10.53 10.99 房地产投 资 10.82 29.73 6.02 5.32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