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 .doc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_共10篇范文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1.教育目的即培养的人规格和标准。

“明人伦”,即按照伦理道德去处理人际关系,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培养统治人才。

2.教育内容:主要是儒经夏商:武备教育和礼制教育。

春秋战国:儒家:六经,局限于伦理道德;墨家:生产知识,应用技术。

汉代:三纲五常。

宋代:理学。

元明清:程朱理学。

二、教学思想(略)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2、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3、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总体特征1、伦理道德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以道义人身为目标,把功利排斥在外。

重人文轻自然贱技艺,核心在于道德伦理,即教人做人,从而使教育与宗法伦理一体化重整体关系,轻个体发展;强调知识教学道德化;重义轻利,忽视教育的使用价值。

注重塑造人的和谐品质。

孔子就提倡把知、仁、勇三者统一起来。

2、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3、注重内省与内求4、重政务而轻自然,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官员5、重世俗而轻神性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体的世俗性与以佛道宗教教育思想为主体的宗教性并存、互补,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世俗性为主导、以宗教性为补充,从而使古代的中国成为一个非宗教国家6、综合教育:六艺;经学;一、基本特征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强烈的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辩证法重视人伦日用和实际生活二、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1.人伦关系原理:人伦,泛指人与人的关系。

用“礼”维护伦理秩序。

“五伦”是礼教的核心。

2.人道:核心是仁。

3.人性:人的本性三、发展历程1、先秦:产生和建立;《周易》的哲学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阴阳二分的思维模式。

孔子:1、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2、在思想上提倡礼仁学说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2、汉唐:宗教化、封建化。

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包含两汉儒学伦理、魏晋玄学伦理、隋唐佛学伦理三个阶段。

3、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

新儒学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四、封建伦理道德1.三纲五常“三纲”:宗法等级原则的集中体现。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封建道德准则。

2.忠君、孝亲、贞节忠君:君权至上的体现,皇权崇拜孝亲:巩固封建家长制3.贞节:封建妇女道德规范。

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

其核心是“仁者爱人”。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谦和好礼“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意3、诚信知报“诚”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4、精忠爱国5、克己奉公“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

”6、修己慎独孔子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怨天,不尤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7、见利思义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8、勤俭廉正孔子主张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的德目。

老子提出为人处事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要求“去甚、去奢、去泰。

”9、笃实宽厚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

君子当“訥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之过其行。

”10、勇毅力行三达德:知、仁、勇范文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比较人物人性论教育作用目的“庶、富、教”人口、经济、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巨大教学内容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

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有恒其他师道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孟子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使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发源于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后天接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性恶论1、“性伪之分”2、“性伪之合”3、“化性起伪”1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2“行仁政”“得、民心”。

3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荀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要德才兼备,“大儒”以作为培养目标以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闻见知行师道观:提倡尊师,提出“天地君亲师”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1要有尊严与威信2要有丰富的经营和崇高的信仰3要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4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墨子“素丝说”一个理想的社会可以通过教育来造就。

人性可以在教育的作用下改变和形成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科技知识教育,包括生产知识、军事知识、科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等思维训练教育包括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和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主张以自然天道为教学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传统文化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主动创造实践量力老子庄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逍遥”的人格理想韩非子人性利己说1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2人性有趋利避害的特点3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性三品“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之性”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的核心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3“必仁且智”1学知与闻见2思考与求是3问难与距师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行太学以养士兴教化而美习俗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批判主义精神。

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2反对“记章诵句”,主张“贯通”3主张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1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2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3有无善无恶的人,或者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教育要以培养文人和鸿儒作为培养目标,即要培养知识渊博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这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该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颜之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即培养治国人才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提倡士大夫应该重视农业生产知识论家庭(儿童)教育1家庭教育应该幼儿时期开始,原因是A儿童心理纯净可塑性大B幼年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强2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言语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3教育原则和方法为严慈相济、爱教结合师道观1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师。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脉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论大学和小学教育1小学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主要是进行洒扫应对进退的训练,同时传授礼乐射御书术的知识2大学任务是格物致知而无所不尽其道。

小学中做事,大学重明理论儿童教育(1)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应该采取“诱”“导”、、“讽”“栽培涵养之方”的(2)在教学内容上,主张给儿童以诗歌、习礼、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3)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应该动静搭配、体脑交叉韩愈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

通过“明先王之教”,实现“学所以为道”。

教育的任务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

朱熹把人性分为“天命“存天理灭人欲”之性”“气质之性”“革尽人欲,复尽继承了董仲舒、韩天理”愈的“性三品说”1圣人之性2贤人之性3中人之性王守仁“心即理”,“良知即时天理”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也是认识的本体、道德的本体。

“良知”是与生俱来、不分圣愚、不会泯灭,但也会受到物欲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学以去其昏蔽”或简称“致良知”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无可不学“随人分限所及”1对不同的人来说即“因材施教”2对每个人而言,意指“循序渐进”(.)黄宗羲“公其是非与学校”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在学校中有大家共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将学校办成监督政府指导舆论代表民意的机关从功利主义出发,注重实用人才的培养1培养实德实才的“经济臣2培养“百职”“实才”“六斋”与“实学”文事斋、武事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习行”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颜元范文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孔子。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学者在排列人类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百位名人时,把孔子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耶稣和释加牟尼等人。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的影响力恐怕要排在第一位。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

两千余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政治、文化等方面,也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之中。

有的外国学者甚至把儒家思想看作是中国的宗教思想。

实际上,儒家学派只是中国古代许多学派中的一支,它是一种哲学思想,并非宗教,只不过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奉为正统思想,长期占有独尊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