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4、县域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
县域新村建设布局, 县域新村建设布局,是本规划的核心 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分析县域新村建设的动力机制,提出新村建设发展战略 (2)预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目标 (3)预测村民聚居度目标 村民聚居度=规划期末转移到城镇的农村人口+规划期末居住到新村的农村人口 规划期末总农村人口 一般来讲,2015年前,村民聚居度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与民族地区要分 别达到70%、60%、50%。
四川省城乡规划计研究院
2010.11
5、县域新村布局规划图
表达重点: 表达重点: 准确标明县域农村发展模式分区; 按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尽量标明特大型、大型 二类新村的位置、布局形态、名称、人口与用地 规模,并列表统计。
**县新村布局规划图
2020年县域新村布局规划表
农业人 口(万人) ** 镇 ** 镇 ** 镇 ** 乡 ** 乡 ** 乡 合 计 0.1 0.4 0.3 AA BB CC 0.6 DD EE 0.3 0.3 FF GG HH 1 2 3 新村 名称 个数(个) 0 1 1 花卉 优质梨 三木药材 优质梨 三木药材 优质柑橘 旅游 油菜 1000 600 600 500 200 1000 800 1000 发展特色 规模 (人)
0.4 0.4 0.3 0.3 0.2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4、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图
表达重点: 表达重点: 准确标明县域内主要水源地、自然生态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生态敏感区 分布范围; 准确标明县域优化建设区、重点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四类空间的范围。
**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图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二、强制性内容
对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对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建设标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风貌设 建设标准 计、近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具体包 近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应当确定为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 等方面的内容 括:
(5)可分为聚居区、散居区、半散半聚区,分类控制新村发展建设模式 (6)分镇(乡)进行新村建设布点,提出新村建设控制标准,确定新村的等级、 规模等。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5、县域农村基础设施与公 、 共服务设施规划
本节是县域新村建设的支撑系统, 本节是县域新村建设的支撑系统,是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体现。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体现。 应提出农村分级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 施的原则,确定新村设施配置标准; 施的原则,确定新村设施配置标准; 分镇( 分镇(乡)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村各类 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 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
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规划 编制办法【暂行】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0年11月 2010年11月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三章 规划编制的要求 第四章 规划编制的内容 第五章 规划编制的成果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第一章 总则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规范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 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 自治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组织编制县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组织编制县 域、市域或市辖区域(以下统称为县域)的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作为专项规划单 市域或市辖区域(以下统称为县域)的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作为专项规划单 专项规划 独编制。 独编制。 编制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核心,以设施配套为基础, 编制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核心,以设施配套为基础,注重保持鲜明的 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 年至2020年。近期为 年至2015年,远期为 年至2020 规划期限为 年至 年 近期为2010年至 年至 年 远期为2016年至 年至 年。 编制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城乡规划编制资质。 编制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城乡规划编制资质。 乙级以上城乡规划编制资质 本办法所指新村,指聚居人口在 人以上的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点 人以上的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点。 本办法所指新村,指聚居人口在50人以上的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点。 新村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第三章 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重点
综合评价县域农村的发展条件。 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布局。 确定县域新村建设的发展战略与目标。 提出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落,做出行政区划调整。 以镇(乡)为单位,明确镇乡村体系结构,提出村的建设控制标准、发展建设 模式与合理布局新村,分类指导建设。 明确新村规模与等级。按照《镇规划标准》,特大型新村大于1000人,大型新 村为600—1000人,中型新村为200—600人,小型新村为50—200人,50人以下为 散居。 统筹布置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提出新村建设的风貌设计和户型设计指引。 按照镇(乡)整片推进的原则,以镇(乡)为单位,提出县域新村建设近期规 划方案。
8、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第五章 规划编制成果
一、规划成果
规划 附件 基础资料 汇编 规划 成果 规划 文本
县域区位关系图 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图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图 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图
规划说明书
规划 图纸
县域新村布局规划图 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图 分镇( 分镇(乡)新村布局图则 县域新村风貌控制规划图 县域新村建设近期规划图
2、总结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 的要点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县域新村建设总 体规划的上位规划, 体规划的上位规划,重点归纳县域村 镇体系规划中有关村镇发展战略、产 镇体系规划中有关村镇发展战略、 城镇化水平、 业、城镇化水平、村镇基础设施与公 共服务设施空间管制等规划要点, 共服务设施空间管制等规划要点,用 于指导新村布局。 于指导新村布局。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图
表达重点: 表达重点: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乡) 界、村界; 准确标明县域各级镇乡的等级、规模、职能; 准确标明中心村、基层村的位置; 列表统计各级镇乡村总的个数、人口与用地规 模。
2020年**县村镇体系规划表
城镇 人口 (万人) **镇 **镇 **镇 **乡 **乡 总计 0.5 0.2 0.2 0.1 0.1 农业人口 (万人) 一般自然 村个数 (个) 7 8 6 6 5 农村居民点用地 (公顷) 新村 建设用地 散居 建设用地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布,但法律、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布,但法律、法 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调整,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调整评估报告,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调整,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调整评估报告,经审查同 意后,依照规定程序组织调整。 意后,依照规定程序组织调整。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三、图纸内容及深度
1、县域区位关系图
表达重点: 表达重点: 县(市、区)在大的区域关系 中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 交通、经济联系,承担的职能。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2、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图
表达重点: 表达重点: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 (乡)界; 准确标明县域内的主要农产品、河流等资 源分布状况; 准确标明县域内的经济分区; 准确标明县域主要主要工业园区的位置; 准确标明县域主要农业产业基地的范围。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二、规划文本格式
(一)规划总则 (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点 1、县域发展战略要点 2、县域产业规划要点 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4、县域村镇体系结构规划要点 5、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点 6、县域空间管制规划要点 (三)县域农业发展规划 1、县域农业发展现状 2、县域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3、县域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四)县域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1、县域新村建设发展战略 2、县域新村建设发展目标 3、县域行政村区划调整 4、县域农村建设模式 5、分镇(乡)村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五)县域农村支撑系统规划 1、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划 2、农村基础设施完善规划 (六)县域新村风貌与农房户型指引 (七)县域新村建设近期规划 (八)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1
第二章 规划的组织
编制的组织
组织编制
县级人民政府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审查审批
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具体工作
5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10个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县
其余各县(市、区)
县级政府建设(规划)主管部门 会同有关部门
审批前,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将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情况一并报批。 将草案予以公布,采取听证会、论证会或其他形 式听取专家和村民代表意见,报批材料附意见采 纳情况及理由。 公报时间不少于30日。
新村的建设用地标准、用地规模,各级新村建设规模。 县域新村空间布局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新村基础设 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新村建设的风貌设计。 县域禁建、限建等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