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的本构关系

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的本构关系

第三章岩体的变形与破坏变形:不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只发生形、体变化。

破坏:既发生形、体变化、也发生宏观连续性的变化。

1.岩体变形破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1)岩体变形破坏的基本过程及发展阶段①压密阶段(OA段):非线性压缩变形—变形对应力的变化反应明显;裂隙闭合、充填物压密。

应力-应变曲线呈减速型(下凹型)。

②弹性变形阶段(AB段):经压缩变形后,岩体由不连续介质转变为连续介质;应力-应变呈线性关系;弹性极限B点。

③稳定破裂发展阶段(BC段):超过弹性极限(屈服点)后,进入塑性变形阶段。

a.出现微破裂,随应力增长而发展,应力保持不变、破裂则停止发展;b.应变:侧向应变加速发展,轴向应变有所增高,体积压缩速率减缓(由于微破裂的出现);④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CD段):微破裂发展出现质的变化:a.破裂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效应显著,即使是荷载应力保持不变,破裂仍会不断地累进性发展;b. 最薄弱部位首先破坏,应力重分布导致次薄弱部位破坏,直至整体破坏。

“累进性破坏”。

c. 应变:体积应变转为膨胀,轴向及侧向应变速率加速增大;※结构不均匀;起始点为“长期强度”;⑤强度丧失、完全破坏阶段(DE段):破裂面发展为宏观贯通性破坏面,强度迅速降低,岩体被分割成相互分离的块体—完全破坏。

(2)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①张性破坏(图示);②剪切破坏(图示):剪断,剪切。

③塑性破坏(图示)。

破坏形式取决于:荷载条件、岩体的岩性及结构特征;二者的相互关系。

①破坏形式与受力状态的关系:a.与围压σ3有关:低围压或负围压—拉张破坏(图示);中等围压—剪切破坏(图示);高围压(150MN/m2=1500kg/cm2)—塑性破坏。

的关系:b.与σ2σ2/σ 3 <4(包括σ 2 =σ3),岩体剪断破坏,破坏角约θ=25°;σ2/σ 3 >8(包括σ 2 =σ1):拉断破坏,破坏面∥σ1,破坏角0°;4≤σ2/σ3≤8:张、剪性破坏,破坏角θ=15°。

②破坏形式与岩体结构的关系:完整块体状—张性破坏;碎裂结构、碎块结构—塑性破坏;裂隙岩体—取决于结构面与各主应力之间的方位关系。

2.岩体的强度特性强度特性取决于:岩性、结构; 受力状态。

一组结构面岩体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及极限强度性状。

极限应力比 n = σ1/σ3 (岩体破坏时的大、小应力)(1)当(45°-φ/2)-17<α<(45°-φ/2)+17°岩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岩体强度受结构面的C i 、υi 控制;C=0、α=(45°-υ/2)时,强度最小。

随α增大或减小,强度增大。

(2)当α>(45°-φ/2)+27°剪断完整岩石;岩体强度受岩石的C E 、υE 控制;岩体强度随结构面间距变小而降低。

当间距足够大时,岩体强度接近岩石材料强度。

(3)当0<α<(45°-φ/2)-17°或(45°-φ/2)+17°<α<(45°-φ/2)+27° 部分沿结构面滑动,部分剪断岩石。

岩体强度与结构面和岩石的抗剪性能均有关,且当α由8°→0°及42°→52°,强度随之增高。

3.岩体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1)拉断破坏机制①拉应力条件下的拉断破坏: 岩体单向受拉或负围压。

a.与σ3垂直的裂隙,两端拉应力集中,最先拉断;b.只要应力达到抗拉强度,即使应力不再增加,破裂也要发展。

破坏准则:[σ3]≥ S t ②压应力条件下的拉裂:与σ1成一定交角的裂隙两端拉应力最高,形成平行于σ1的拉裂面。

a.单向受压:[σ1] = 8S tb.三向受力:(σ1-σ3)/(σ1+σ3)≥ 8S t (2)剪切变形破坏机制与过程①完整岩体的剪断破坏机制: a.纵向张性微破裂发展(图示); b.微观横向压碎代发展(图示); c.切断“薄梁”,累进性破坏(图示);②沿已有结构面的剪切破坏机制:a.平面摩擦:层间错动面、剪性断裂、滑动面等。

破坏条件:剪应力≥结构面残余强度,S≥σtgυS;荷载方向与结构面法线的夹角≥平面摩擦角υS。

b.糙面摩擦:爬坡-越过凸起体:爬坡角较小、法向应力较低;抗剪强度τ=σtg(υS+i)剪胀→裂缝收缩,剪胀为负值。

剪断凸起体:爬坡角较大、法向应力较高。

但即使是法向应力为零,i≥55°的凸起体仍会剪断;抗剪强度τ=σtg(υS)+C凸起体刻痕或犁槽:抗剪强度类似于剪断凸起体。

注意:当σtgυS +C>τ>σtgυr(残余强度、峰值强度),可能挤入累进性破坏(原因:凸起体应力集中);凸起体的抗剪强度不均一,“各个击破”方式破坏,结构面突然丧失稳定性,强度急剧降低,破坏具有突发性,迅速释放能量。

c.转动和滚动摩擦:上滑面运动轨迹—对角点P;对角线OP为半径的圆弧线;相当于滑块越过一个圆弧形凸起体,任意一点切线与剪切方向的夹角即为该点的爬坡角或下降角。

过程:起动摩擦角:υ=α=δ=tg-1a/bt=δ-γ(γ转动角)起动后摩擦角:υt当对角线OP直立时:γ=δ=0υt此时,上滑面抬至最高点,岩块翻转,δ翻转角;继续滑动--上下滑面间距缩短,υ为负值,滑面承受拉应力。

注意:a.翻转角δ< 结构面的静摩擦角υ;b.分割碎块的结构面愈密(δ角越小),转动摩擦愈易发生;c.转动剪切一旦起动,摩擦角随之降低,甚至为负值;d.碎块边角越多(趋于圆球形),翻转角越小,甚至接近0°。

此时,转动摩擦可变为滚动摩擦。

(3)剪切发展过程中的累进性破坏岩体应力一旦超过其长期强度,则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此时,平面滑动强度相当于残余强度;糙面摩擦(或不连续结构面)强度则高于残余强度。

①累进性破坏:a.结构不均一,剪应力集中不均一,b.各凸起体强度不同;c. 各凸起体强度降低速度不一。

②应力-强度关系类型:a.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突然破坏,时间短;b. 长期强度<突破口处的剪应力<岩石的极限强度:加载至破坏的时间较长;c.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较接近):工程年代内某一阶段将破坏,取决于强度降低速度(外营力);d. 突破口处的剪应力≤长期强度:工程年代内不破坏。

③如何确定剪应力与长期强度的关系:a.裂面连通率>50%:不考虑间断处(凸起体)的C值;b.长期稳定,只考虑一级平缓起伏角;短期稳定,可考虑次级较陡的凸起体;≥3.5~4.0c.KC(3)摩擦滑动过程中的粘滑与稳滑①基本特点与产生条件:a.稳滑:缓慢、持续地滑动,剪切位移无突变;应力不发生突然释放(应力降),不产生振动。

多发生在低围压条件下。

b.粘滑:间歇性、跳跃性滑动,剪切位移发生突变;产生很大的应力降(突然释放应力)和振动。

多发生在高围压条件下。

注意:含有蒙脱石等膨胀性粘土矿物、或含水且透水性低,高围压下仍可表现为稳滑;高温、高空隙压力,可使发生粘滑的围压条件提高。

②粘滑产生的机制:结构面的摩擦阻力急剧降低,引起岩体突然失稳。

a.热软化效应:滑动面温度升高、抗剪强度降低;静摩擦>>动摩擦突然滑动前应有稳滑阶段(为证实)。

b.嵌入蠕动效应:较硬的凸起体逐渐嵌入对盘较软岩体,“刹车”形成“锁固”效应;静摩擦>>动摩擦c.脆性破坏:剪断“凸起体”;间断“锁固段”。

4.岩体在卸荷过程中的变形破坏卸荷:①临空面附近岩体应力重分布导致应力集中效应;②差异回弹在岩体中形成残余应力体系;(1)差异卸荷回弹造成的张性破裂①岩体材料性能差别;②应力历史不同(颗粒和胶结物的受力不同);③裂隙端部的扩展机制;①岩芯裂饼现象:力学机制:a.岩柱受根部约束,不能充分回弹。

回弹的充分程度随距受限面高度h 增加;的岩柱已充b.受限面只能约束一定高度岩柱回弹,超过某一临界高度h分回弹(取决于岩性、岩柱直径);c.岩柱短轴垂面上的残余法向压应力与受限面上的残余剪应力的关系(上图);当岩柱边缘的最大剪应力突破岩石的抗剪强度,沿受限面迅速剪断,破裂面向岩柱中心发展,剪应力集中也随之向岩柱中心转移,直至剪断。

所以,一定的地应力环境、同类岩石的岩饼,厚度与直径的比值基本一致。

②坡脚根部的差异回弹:(3)河谷卸荷变形破裂发育的基本模式①宽谷:边坡—水平位移;底部—隆起、逆冲、形成空洞;②窄谷:边坡—水平剪切位移;坡脚、谷底--高地应力集中,存积很高的应变能。

③其它类型(图示)???4.岩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的变形破坏动荷载—在岩体中传播的应力波。

①地震、爆破:岩体存在阻尼,由此激发的应力波最终逐渐消失;②机械振动:应力波以强迫振动方式传播(干扰力),运动频率稳定;(1)动应力与动参数之间的关系①纵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动态正应力(拉、压):σd~质点加速度a P、振动频率f P、波速c P、弹模E;②横波在岩体中传播引起剪应力:τS~质点加速度a S、振动频率f S、波速c S、刚度(剪切模量)G;(2)岩体结构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应力波穿过地质界面,产生透射波应力σt 、反射波应力σr。

σt、σr~两侧介质性质(弹模及密度E1、ρ1,E2、ρ2)的差异。

①应力波由硬质岩体传入软质岩体,即E1>E2(图示):反射波引起拉应力(σr为拉应力),界面附近张性破裂;②应力波由软质岩体传入硬质岩体,即E1<E2(图示):反射波应力σr为压应力,对稳定性无明显影响;③应力波穿过软弱带(图示):应力波的反射机制和低强度岩石吸收大量能量,软弱带对应力传播起屏蔽作用。

(3)动荷载作用下岩体破坏特征①触发效应:a.稳定性接近临界状态;b.对振动特别敏感的岩土体(保水的碎裂岩体及松散岩体、保水疏松砂土、敏感粘土);②累积效应:多次位移积累,最终导致破坏。

5.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时间效应(1)岩体具有流变特性蠕变: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持续发展;松弛:在变形恒定的条件下,岩体内的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

(2)岩体(粘弹性介质)蠕变发展过程①减速蠕变—相当于压缩变形阶段;②等速蠕变—相当于稳定破裂发展阶段;③加速蠕变:应力超过长期强度,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

6.空隙水压力在岩体变形破坏中的作用空隙、孔隙及裂隙中的地下水效应:①机械、物理及化学作用—岩性不断变化、稳定性不断下降;②力学作用—改变作用双方的受力状态。

(1)有效应力原理在岩体中的适用性①裂隙岩体:a.结构面上的正应力σS=σ-σW(有效应力);b.剪应力τS=τ(空隙水压力变化对结构面上的剪应力无影响);c.抗剪强度: 天然:τ=σtgυ+C饱水:τS=σS tgυ+C = (σ-σW) tgυ+C强度降低Δτ= -σW tgυ②孔隙岩体:有效应力原理应用于空隙岩体时,须考虑孔隙水压力作用的有效面积系数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