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化学复习专题《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2021届高三化学复习专题《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2019全国3,12)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2.(2020陕西汉中质检)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或实验结论正确的是()A.向1 mL 1%的NaOH溶液中加入2 mL 2%的CuSO4溶液,振荡后再加入0.5 mL有机物X,加热后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X中不含醛基B.室温下向苯和少量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浓溴水,振荡、静置后过滤,可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C.向无色的淀粉KI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溶液变成蓝色,说明氧化性:Cl2>I2D.向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30%的H2O2溶液,红色褪去,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补加NaOH溶液,不显红色,说明H2O2因显酸性而使溶液褪色3.(2020山东潍坊月考)下列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脱脂棉燃烧烧杯①中的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U 4.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5.(2020浙江嘉兴调研)依据下列事实或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汽车尾气净化反应2NO(g)+2CO(g)N 2(g)+2CO 2(g)的ΔS <0该能自发进行6.某同学查阅教材得知,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 2、NH 4Cl 、ZnCl 2等物质。

他在探究废干电池内的黑色固体回收利用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固体溶解速度B.操作②的名称是过滤C.操作③中盛放药品的仪器是坩埚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滤渣中杂质7.(2020甘肃兰州质检)SO2气体为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某些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如图所示,使用试剂和装置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1)仪器C的名称为。

(2)装置B中溶液的现象为。

(3)学生甲预测装置D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现装置D中产生了少量白色沉淀。

学生乙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少量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因为装置或溶液中少量的氧气参与了氧化反应,请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Ⅰ.经过思考,设计了如下装置,且所配制的溶液均使用无氧蒸馏水,检验SO2在无氧干扰时,是否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

(4)加入碳酸钠粉末的目的是。

(5)当时,氯化钡溶液中没有沉淀出现,说明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此时滴加双氧水,出现了白色沉淀。

(6)装置中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8.(2020重庆一中月考)氧化铅(PbO)是黄色固体。

实验室用草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分解制备CO,其原理为H2C2O4CO↑+CO2↑+H2O。

某课题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CO还原氧化铅并检验氧化产物(已知CO能使银氨溶液产生黑色沉淀)的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②④⑤中的试剂依次为碱石灰、银氨溶液、澄清石灰水B.实验时,先点燃装置①处酒精灯,当装置⑤中产生连续气泡且有明显现象后再点燃装置③处酒精灯C.实验完毕时,先熄灭装置①处酒精灯,再熄灭装置③处酒精灯D.尾气处理可选用点燃、气袋收集、NaOH溶液吸收9.(2020湖北荆门龙泉中学月考)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10.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K+B.用装置乙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C.用装置丙进行中和热的测定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NaOH固体11.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连苯三酚的碱性溶液能定量吸收O2;CuCl的盐酸溶液能定量吸收CO,且易被O2氧化。

拟设计实验方案,采用上述两种溶液和KOH溶液逐一吸收混合气体(由CO2、CO、N2和O2组成)的相应组分。

有关该方案设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采用上述3种吸收剂,气体被逐一吸收的顺序应该是CO2、O2和COB.其他两种吸收剂不变,O2的吸收剂可以用灼热的铜网替代C.CO的吸收必须在吸收O2后进行,因为CuCl的盐酸溶液会被O2氧化D.在3种气体被逐一吸收后,导出的气体中可能含有HCl12.(2020甘肃武威月考)有资料显示过量的氨气和氯气在常温下可合成岩脑砂(主要成分为NH4Cl),某小组对岩脑砂进行以下探究。

Ⅰ.岩脑砂的实验室制备(1)C装置中盛放碱石灰的仪器名称为。

(2)为使氨气和氯气在D中充分混合并反应,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d→c→、←j←i←h←g←b。

(3)装置D处除易堵塞导管外,还有不足之处为。

(4)检验氨气和氯气反应有岩脑砂生成时,除了蒸馏水、稀硝酸、AgNO3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外,还需要的试剂为。

Ⅰ.天然岩脑砂中NH4Cl纯度的测定(杂质不影响NH4Cl纯度测定)已知:2NH4Cl+3CuO3Cu+2HCl↑+N2↑+3H2O。

步骤:①准确称取1.19 g岩脑砂;②将岩脑砂与足量的氧化铜混合加热(装置如下)。

(5)连接好仪器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在H和K中装入蒸馏水,然后加热G,,则气密性良好。

(6)装置H的作用是。

(7)实验结束后,装置Ⅰ增重0.73 g,则天然岩脑砂中NH4Cl的质量分数为。

(8)若用K中气体体积测定NH4Cl纯度,当量气管内液面低于量筒内液面时,所测纯度(填“偏高”“无影响”或“偏低”)。

物质的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A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制备、除杂、混合物的分离等化学基础知识。

氯气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两种酸均可与碳酸钠反应生成NaCl和NaClO,故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得不到次氯酸溶液,A项错误;MnO2可增大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速率,B项正确;由于乙酸可与碳酸钠反应,但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故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静置分层后再分液即可达到除杂的目的,C项正确;饱和亚硫酸钠溶液可与浓硫酸发生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D项正确。

2.C用新制Cu(OH)2检验醛基时,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该实验中NaOH的量不足,故无论有机物X中是否含有醛基都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项无法达到实验目的;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沉淀,三溴苯酚可溶于苯,不能用浓溴水除去苯中的苯酚,应该用NaOH溶液和苯酚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苯酚钠,然后用分液方法除去,B项无法达到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现象知,Cl2将I-氧化为I2,氧化剂是Cl2,氧化产物是I2,则氧化性是Cl2>I2,C项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因为该反应中H2O2的量较少,混合溶液中NaOH过量,混合溶液呈碱性,但溶液褪色,说明酚酞发生了反应,该实验体现了H2O2的氧化性,D项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3.A向里推活塞时,锥形瓶内压强增大,长颈漏斗中会出现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A 项正确;脱脂棉燃烧不足以证明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脱脂棉燃烧是反应放热所致,B项错误;NaHCO3受热分解产生CO2使烧杯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项错误;吸氧腐蚀导致密封装置内气体减少,故U形管左端的液面高,D项错误。

4.A25g胆矾是0.1mol,溶液体积是0.1L,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是1mol·L-1,A项正确;检验硫酸根离子时首先加入盐酸,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然后再加入氯化钡,B项错误;硫酸钙微溶,应该用盐酸和大理石反应制备二氧化碳,C项错误;将饱和的FeCl3溶液滴加到沸腾的蒸馏水中制备氢氧化铁胶体,D项错误。

5.D原电池自身就是电源,不需要外接电源,A错误;若原溶液含有Fe3+,会有同样的现象,应先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加氯水,溶液呈红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B错误;因不能确定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无法判断反应在常温下能否自发进行,C错误;溶液下层呈橙红色,说明有单质溴生成,即Br-能把Cl2还原成Cl-,则证明Br-的还原性强于Cl-,正确。

6.D操作①中玻璃棒起到搅拌、加速溶解的作用,故A项正确;普通锌锰电池筒内无机物质主要成分为MnO2、NH4Cl、ZnCl2等物质,NH4Cl、ZnCl2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操作②是把固体与溶液分离,应是过滤,故B项正确;由图可知操作③是在坩埚内灼烧滤渣,通常把泥三角放在三脚架上,再把坩埚放在泥三角上,故C项正确;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能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灼烧后的滤渣能加快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能证明黑色固体是二氧化锰,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不是除去滤渣中杂质,故D项错误。

7.答案:(1)分液漏斗(2)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3)2SO2+O2+2BaCl2+2H2O2BaSO4↓+4HCl(4)产生二氧化碳,排除装置中的氧气(5)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6)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排尽装置中的空气解析:(1)仪器C为分液漏斗。

(2)装置A中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进入装置B中,二氧化硫会将氯化铁还原为氯化亚铁,所以看到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3)装置或溶液中少量的氧气参与了氧化反应,则一定是氧气将+4价S氧化为+6价,反应物一定有SO2、O2和BaCl2,生成物中一定有硫酸钡沉淀,则氯元素只能以HCl的形式存在,反应物中还应有H2O,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O2+2BaCl2+2H2O2BaSO4↓+4HCl。

(4)装置需要排除空气,所以用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来排空气。

(5)当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时,说明二氧化硫已经进入淀粉碘溶液,但是氯化钡溶液中无沉淀,说明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6)最后的氢氧化钙溶液的主要作用是指示装置的空气已经被除尽,即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已经到达最后的烧杯中,即证明装置中的空气被排净。

8.B装置①中发生草酸在浓硫酸作用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产生CO、H2O、CO2,装置②中用碱石灰除去H2O和CO2,装置③中发生反应CO+PbO Pb+CO2,装置④中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并除去产生的CO2,装置⑤中用银氨溶液检验反应前CO是否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A错误;实验时先点燃①处酒精灯,用CO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点燃③处酒精灯,B正确;实验完毕时应先熄灭③处酒精灯,待Pb冷却后再熄灭①处酒精灯,C错误;尾气中的CO不能被NaOH溶液吸收,D错误。

9.D次氯酸钠溶液在空气中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Fe2(SO4)3与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没有黑色铁生成,故B错误;氧化铝的熔点高,熔化后的液态铝不能滴落下来,故C错误;氢氧化铜比氢氧化镁更难溶,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至不再有沉淀产生,氢氧化钠不足,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氢氧化镁沉淀变为氢氧化铜沉淀,故D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