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

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

网络语言的失范与规范“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当重视它,研究它,不能视而不见,或者简单地予以排斥。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作讨论,力求对这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一个比较全面、切实的认识。

标签:网络语言规范化传统文化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沟通。

它与现实中的语言传递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流对象部分信息的缺失。

但是,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

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网络语言失范的问题, 尤其是青少年。

网络语言失范主要是指网络中存在的不文明语言,通常只局限于狭义的网络语言即出现在网民的聊天话语中。

处在彼此隐去真实身份的网络世界这样一个虚拟社会中的人们很容易忘掉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也很容易产生被解放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网络语言失范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一、网络语言失范的种种现象网络语言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规则的失范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

国人陷入了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而汉语的地位岌岌可危,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1.汉字的哭泣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流长,现有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渐变演化而来,形成了独特的方块字系统。

看一看学生的课堂笔记才发觉汉字的危机;看一看学生的请假条才发觉汉字的悲哀。

当我们面对“苏市”、“韩玉”式的唐宋八大家,当我们面对“我的KEY丢失了”的请假条,我们不禁为汉字而哭泣。

著名文学家王蒙指出,“如果摒弃汉字原本的规律而不顾,一味追求拉丁字的拼音,则从根本上违背了汉字的本意。

……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2.语法规范的迷失1)关联词的迷失因果、假设、递进复句均用“然后呢……”连接,俱混为顺承矣。

2)副词的贫瘠曾几何时,“好”字满天飞,而今从“好”到“蛮”,似乎所有的副词都可用“蛮”代替。

3. 新洋泾浜的出现汉语面临中英文拼盘化的危险。

英语缩写词直接嵌入汉语系统,反差极大,破坏了汉语系统的内在和谐及形体之美。

“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CCTV的几名记者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IT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

读MBA的张小姐原来想到IT业发展,今后目标是当CEO,现在感到加入WTO 后,中国IT业风险很大,转而去了Nike公司。

相反,读MPA的李先生感觉良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大幅度改革,MPA的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

随后,我们去了KTV包房,大唱卡拉OK,大家相继关掉BP机,也不上Intel网,兴高采烈,通宵达旦。

”汉语形象如此难堪,岂非杂色拼盘么?某个学生的作文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那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200。

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2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

后来,我和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去了……7456!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国家汉办兼职副主任杨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语言,一个国家的语言发展对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

中国也不例外。

传播广泛的语言也是强国的标志。

中国语言的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相称。

”4. 语音的变形,主要体现在:尖音的出现:zingcingsing 。

误以为嗲音是温柔的表现。

普通话语音被方言占领。

(二)语言道德的失范1.网络语言中亦存在语言暴力现象,用下流粗俗的语言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2.网络虚拟人名的不文明化。

当你随意进入任何一家聊天室都会发现,名字千奇百怪,叫什么的都有,许多名字读起来令人恶心。

网络谩骂语言猖獗。

尽管大多数网民能够做到文明上网,但也难免有些人趁机发泄。

虽然有的实属在这种无人监督的环境下做纯粹的情感宣泄,但为何不采取另外的表达方式呢?二、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一)网络的虚拟性、私隐性为青少年网络语言失范提供了客观的滋生土壤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阅读的载体。

回顾历史,竹简时代的语言不同于金文、甲骨文时代的语言。

纸上的语言,又更新了竹简时代的语言。

到了印刷术普及的年代,白话小说就开始风行。

如今到了键盘、网络语言的时代,语言革命已经是大势所趋。

然而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所致,网络媒体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埋下了社会关系失范的隐患,正是网络的私隐性与虚拟性消释了现实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弱化了世俗道德规范的制约,为崇尚自由的青少年创造了宽松的舆论氛围。

我们利用表格的形式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一比较:由此可见,操作上的私隐性与形式上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媒体从一开始就将它的接受者置于无人监督、疏于管理的状态中。

在缺乏一种健康舆论、他人监督的环境中,本来不牢固的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根本就经不起“网络自由”的“风吹雨打”而逐渐走向失范、衰亡。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成为了没有规章纪律等藩篱的约束、没有父母、老师的管制、没有任何思想道德牵制、可以完全自我、可以把平时现实生活中完全不能的所思所想进行任意放肆与发泄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许多网民的生存状态可谓一半是人一半是鬼。

网络中每个人看似都被赋予平等的机会、平等的权利,事实上,这里根本没有平等。

“菜鸟”“爬虫”们(网络新手)经常会受到“大虾”“骨灰级网民”(网络高手)的指责与讥笑。

在网络世界中,广大青少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

而在此状态下,受好奇心与畸形的破坏成就感的驱使,青少年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自然是越来越“新奇”,越来越不文明,越来越失掉规范。

(二)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引发网络语言失范的主要根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行为及其变化归因于动机,动机的产生又来源于五个方面的基本需要:①生理需要(the phgsiological needs)②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③爱的需要(the love needs)④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⑤自我实现的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渴望和他人交流,现实的现代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要求,他们就选择网络作为自己情感交流、宣泄的场所。

这里,他们可以尽情享受由网络带来的“思想解放”与言语自由。

受好奇心与畸形的破坏成就感的驱使,他们喜欢在聊天室里“畅所欲言”,选用、造出一些其所谓的新鲜词儿,并互相传播,否则就会被视为不跟时代、落伍。

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明辨是非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如果没有正确理论与信念的指导与支撑,很难把握控制住自己,严重的会走向网络犯罪。

(三)对“语言工具论”理解的偏差为网络语言的失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这是所有社会学家、语言学家的共识。

然而,大多数青少年却仅从“工具”一语认知语言文字的价值,而对其中“最重要”一词缺乏清醒的认识,从而导致在交际活动中对我们的母语的使用极为随意的现象。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早已写入我国宪法,网民们热衷于创制仅仅流行于青少年网民之间的所谓新词新语,这明显是欠妥的。

另外,许多人认为,语言的规范化是语言专家的事,再说,语言也是要经过优胜劣汰的,不规范的语言早晚会自生自灭的,不必杞人忧天。

殊不知,语言最本质的属性便是它的约定俗成性,如果人们在语言的使用中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让“损人之语”“辱人之语”成为新的约定,我们的语言还是美的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规范同样“人人有责”。

(四)传统文化的迷失与青少年道德的断层21世纪被称之为“读图时代”,在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当代青少年对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这在中华社会伦理与道德的传承上无疑会形成一个明显的断层。

传统的道德多是靠外界道德规范、道德舆论的监督与控制,靠服从来实现道德秩序的有条不紊的,而网络道德不一样。

在网络中没有了他人和外界的监督,良好道德的实现转为完全依靠网民的道德自律,转为对网民的道德观念、道德习惯的高层次的要求上来。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强调“知行合一”与“慎独”“内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道德道德自律的重要理论根据。

慎独的意思就是指在自己独处、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依然遵循道义,能够做到谨慎处事,严格要求自己,无丝毫违悖之心。

“慎独”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要想保持“道”的须臾不离唯有慎独。

慎独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当代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失范、道德的滑坡很大程度上与其对自身的要求不严有关。

他们缺乏自律,一旦他们进入网络,便立刻觉得进入另一番天地,认为这里没有父母老师的管教、没有同学朋友的监督,便在“自己”的天空中“畅所欲言”“为所欲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内心道德观念的成熟、坚定,才能保证外在道德表现的持久和稳定。

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措施,使这种新兴的、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言说方式,能够在健康、文明、尊重传统语言的基础之上平稳地进行,成为信息时代里成熟的言语方式。

也许随着汉字输入法的改进,这一问题会得到最终的解决。

参考文献:[1]李仁武《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1年1月23日。

[2]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余英时文集》(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闪雄《汉语的纯洁破坏网络语言》[J].《语文建设》2000年第10期。

[4]陈晓浒《网络语言中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趋势》[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见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

[6]赵越《网络语言: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4期。

[7]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0年。

[8]苏新春《汉语语汇文化内涵的多角度考察》[A].《语义文化的钩沉探迹》[C].广州出版社,1997,转见于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教育指定读物(单元七至八)。

[10]谢佑民《信息时代的语文规范化问题》[A].《新技术革命与信息革命》[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11]戴昭铭《规范化——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A].《规范语言学探索》[C].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