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汇总.
97% 60%
不增加 ERT 5年
不一致 10年
乳腺癌 15年
17
常用雌激素类药物
口服 维尼安---长效雌三醇衍生物 利维爱---与炔诺酮结构相似,代谢产物为雌孕雄激素 倍美力---从马尿中提取的天然雌酮及雌二醇,与天然雌激素药效相同 盖福润(天达)---含雌、孕及雄激素和多种维生素制剂 克龄萝---雌孕激素复合制剂 经皮吸收 妇舒宁---含17β雌二醇 25μg,需贴皮用药 诺更宁、诺康律、得美舒等 阴道栓剂 雌三醇栓剂---阴道用药,每日0.5mg,吸收完全
14
பைடு நூலகம்
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ERT) 的几个问题
雌激素低下的影响: A. 近期影响 ( 自围绝期-绝经 5 年内 ) :出现各 种症状,泌尿、生殖系统萎缩; B.中期影响(绝经5~10年):骨质疏松症、 冠 心病发生率增加; C.晚期影响(绝经10年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 发生率增加,特别是髋部骨折,冠心病发生 率及死亡率增加,老年性痴呆症。
• 欧洲的材料研究表明,70岁的 老人超过1/4的妇女会发生一次 或一次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
8
• Cooper报导髋部骨折病人 中,一年后仍有40%病人不 能独立生活,60%病人至少 有一项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 20%~30%老年男性病人髋 部骨折一年内死亡。
9
• 性别和年龄
女性骨量少于男性 98%发生骨折的年龄大于35岁,其中女性占 80%,发 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绝经前,各种骨折男性大于女性,绝经后,女性骨折发 生率高出男性的6~8倍。
3
骨代谢的四个时期
• • • • 生长发育期 骨峰值期 骨峰值后期 骨丢失期 30岁以前 30岁~35岁 35岁~50岁 50岁以后
原发性骨质疏松
• Ⅰ型 绝经后为高转换型 • Ⅱ型 老年男性和女性常在70岁以上发生 • 绝经后妇女可以Ⅰ型 和Ⅱ型同时发生
4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
• Albribht于1941年首次提出绝经导致的雌激素 缺乏是主要原因。 • 1960年B.C.E.Nordim根据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 研究,又提出钙缺乏的病因理论。 • 此后各国学者在大量研究中不仅对雌激素缺乏 钙缺乏是如何导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了进一 步了解,而且发现了许多极其重要的新病因理 论。
5
机制:
1. 雌激素缺乏(Estrogen Deficiency) 2. 钙缺乏(Calcium Deficiency) 3. 系统激素和细胞调节因子异常 (Hormone and Cytokine Disorder) 4. 调节点学说(Set Point Effects) 5. 遗传和受体异常
6
流行病学的研究
美国国家健康及营养检查调研会 (NHANES)骨矿密度检测结果, 美国白人妇女骨质疏松发生率 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分别为:
• 50岁时的骨质疏松发生率5~10% • 70岁时的骨质疏松发生率50% • 80岁时的骨质疏松发生率70~80%
7
• 1990年Cummings报导:估计 在美国和北欧绝经后妇女发生 髋部骨折约500人/(10万人.年 )。
12
分类:
1. 抗骨吸收药物
雌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似物 降钙素 双膦酸盐类药物
3. 促骨矿化药物
钙 维生素D
4. 治疗骨质疏松的其他药物 2. 促骨形成药物
氟化物 同化激素
甲状旁腺素 生长激素 前列腺素E2 等
13
雌激素类药物的作用
• 抑制骨转移,抗骨吸收,促进肾合成
1,25 (OH)2 D3
• 改善更年期症状,延缓皮肤衰老和生殖道退行 性改变。 • 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减少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 长期使用,子宫内膜增生,增加癌变。对乳房 有小叶增生患者,乳腺癌发生率增加。
骨质疏松症 药物治疗
华山医院 单玉明
1
骨质疏松症定义
• 骨质疏松症是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 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 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骨质疏松是一 种渐进及系统性病变,其特征为骨质密度 低及骨骼组织变薄, 从而引致骨骼变脆和 增加骨折的机会。
2
• 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比例的减少。如 仅 骨矿物质减少,骨基质不减少乃是矿化障碍所致。 儿童为佝偻病,成人是软骨病。 • 骨微观结构退化---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所致。表 现为骨小梁结构消失、变细和断裂。这是微骨折, 致使周身骨骼疼痛。 • 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 对载荷承受能力降低而易发生骨折,如腰椎压迫性 骨折、倒地型桡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肱骨上端骨折。
1990年美国统计绝经前每年骨量丢失0.5~1%,绝经
三年后的3~15年骨量每年丢失2~3%。
10
骨峰值
目标
抗骨质吸收维持骨量 促进骨形成提高骨量
增强骨强度 超越骨折阈值
骨丢失速率
Bone Mass
MENOPAUSE
骨折阈值
Active Growth
10 20 30
Slow Loss
40
Rapid Loss
50
Continuing Loss
60 70 80 90
11
Age (in years)
抗骨质疏松药物
• 历史
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80年代以 来,随着老龄化的趋势,骨折并发症发生率 的升高,骨质疏松的防治研究引起各国医 学界的关注。 目前,国际上将防治骨质疏松症,预 防骨折并发症与防治高血压病、脑中风及 高血脂症、冠心病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补充雌激素(ERT)可以解 决上述各方面问题。
15
长期用ERT的问题
A.子宫出血
B.子宫内膜癌 C.乳腺癌
雌孕激素配合应用时, 子宫内膜癌不增加, 即HRT 。
16
长期单独应用雌激素, 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增加
乳腺癌发生率
1) 2) 3) 连续应用5年者,不增加乳癌发生率。 连续应用15年以上者,乳癌发生率增加。 连续应用5~10年者,意见不一致。
18
雌激素类药物防治骨质疏松主要 有三个作用途径
(1) 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调节 体内雌激素及其受体的合成。 (2) 通过代谢调节系统,调节三种钙代谢激 素的分泌。 (3) 通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信号传导系统 调控三种关键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
19
雌激素至少通过 两种不同受体而产生其生物学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