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道护理常规

管道护理常规

氧气吸入护理常规
氧气吸入疗法是供给病人氧气,通过给氧,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纠正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

它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2.检查输氧装置连接是否正确及是否漏气。

3.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要求位置得当,有利于病人活动,注重美观。

(2)保持管道通畅,保证病人有效吸氧。

a.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腔。

b.输氧过程中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脱落,并告知病人及
家属保持管道通畅的重要性及配合要点。

(3)每日更换输氧装置的湿化瓶、湿化液。

(4)湿化瓶内盛无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1|2-2|3满。

(5)换下的输氧装置按医疗废物处理。

4.输氧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缺氧症状有无改善等。

5.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等用氧安全工作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常规
胸腔闭式引流是在胸膜腔内放置引流管,又不与大气相通,以排出胸膜腔内的气体和液体,重建胸膜腔负压,维持纵膈的正常位置,促进肺膨胀的方法。

常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及心胸手术后。

1.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引流瓶置于低于胸腔穿刺口平面60-100CM,妥善固定于床旁。

(2)保持密闭:检查引流装置管道连接是否正确、密闭,胸膜腔闭式引流长管应浸入水面3-4CM。

(3)保持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定时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捏,或遵医嘱负压吸引,心包纵膈引流保
持低负压引流。

(4)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瓶及引流瓶内的液体,更换前双钳夹闭引流管,引流瓶内装500ML无菌生理盐水
并标明刻度,勿使瓶内液体超过其容积的五分之三,脓
胸病人根据需要随时更换。

更换后观察长管水柱波动情
况。

保持引流口处辅料干燥,随湿随换,更换引流瓶及
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

2.病情观察
(1)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量,并详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观察病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等症状有无缓解。

(3)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瓶内的水柱波动情况,水柱波动表示引流通畅,反应死腔的大小与胸膜腔负压大小。

一般情
况下水柱上下波动约4-6CM。

(4)观察引流装置管道连接是否正确、密闭。

3.记录24H引流量并记录。

4.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取半卧位,以利于引流。

(2)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咳嗽运动及变换体位,以利于胸膜腔内气体和液体的排出。

(3)搬运病人时双钳夹闭各引流管。

(4)病人下地行走时引流瓶不超过膝关节。

(5)防止引流管脱出胸腔或衔接处脱落。

5.拔管
(1)拔管指征:一般引流48-72H后,临床观察无气体逸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浅,24H小于50ML,脓液小
于10ML,胸部X片提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

病人无呼
吸困难,即可拔管。

(2)拔管前行胸部X光透视。

(3)拔管后观察病人有无胸闷、气促,引流口有无渗液、漏气、皮下气肿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鼻饲病人护理常规
鼻饲法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药物和水分的方法。

适用于不能或不允许由口腔进食的病人、拒绝进食的病人,早产婴和病情危重的婴幼儿等。

1.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鼻饲管,防止脱落,确保鼻饲管在胃内。

(2)每次注食前需用注射器进行抽吸,见有胃液抽出,再注入少量温开水,缓慢灌注鼻饲液或药液。

鼻饲液的温度为38-40度,每次鼻饲量不超过
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注食后再注入
少量温开水以冲洗胃管。

(3)胃管开口端反折,用纱布包好,再用别针固定于病员枕旁。

每日更换固定胃管的胶布。

2.每日行口腔护理两次。

3.每周更换胃管一次。

(当晚最后一次灌食后拔出,次
日晨从另侧鼻孔插入)
(1)用纱布环绕近鼻孔处胃管,嘱病员深呼吸,在病人吸气时拔管,边拔边用纱布擦拭胃管,到
咽喉处快速拔出。

(2)清洁病人口腔、鼻腔及面部,擦去胶布痕迹,协助漱口。

胃肠减压护理常规
胃肠加压是应用负压的原理,通过胃管及减压装置抽吸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

常用于解除和缓解各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或用作消化道及腹部较大手术前的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增加手术安全,以预防术后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

1.管道的护理
(1)保持胃管通畅:定时挤捏胃管,防止胃内容物堵塞管道,必要时酌情调整胃管位置或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2)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嘱其不能自行拔出胃管。

(3)保持胃肠加压器呈负压状态,以确保有效减压。

(4)妥善固定胃管及胃肠减压器,检查胃管插入长度是否符合要求,固定胃管的胶布如有污染或脱落随时更换,以确保胃管在胃内。

2.口腔护理:留置胃管期间,病人容易感到口干、有异味、喉咙痛,应每天行口腔护理2次,同时指导病人多用温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无异味。

3.鼓励病人每日做深呼吸或遵医嘱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

4.准确记录胃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一般胃部手术后12-24H 内胃液可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如24H后有鲜红色液吸出,应停止负压吸引,保留胃管,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并将24H
的统计结果记录。

5.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水,必须经口服药时,可舌下含化或研碎调水后注入,注入后夹管min,以免将药物吸出,影响疗效。

6.胃肠加压期间应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如果胃液引出较多,呈草绿色,提示肠道有梗阻应继续减压;如果病人腹胀缓解,胃液逐渐减少,肛门排气,提示肠功能恢复,遵医嘱停止胃肠减压,拔管。

腹腔引流护理常规
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置一引流物(引流管或引流条)将体液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引流术。

目的是: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内蓄积,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排除腹腔脓肿或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进炎症早日消退,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缝合部位的良好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管道护理
(1)保证通畅:每日多次从上而下挤捏管道保持通畅,若引流管被脓液或血凝块堵塞,用空针向外抽吸,不可向内冲洗,避免逆行感染。

(2)妥善固定: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压迫或滑脱,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妥善固定的重要性和配合要点。

(3)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一次,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并指导病人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伤口平面,有利于引流,防止逆行感染。

2.引流口护理:保持引流口敷料清洁干燥。

若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引流口敷料。

若渗液对皮肤有刺激应在引流口周围涂凡士林保护皮肤。

3.观察:(1)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气味,有无残渣、絮状物等,并注意引流液质和量的逐日变化。

(2)观察腹部体征,及早发现腹膜炎的表现。

(3)观察引流管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破溃,观察引流液是否外漏或渗出。

4.保持引流有效:防止受压、脱落,定时挤捏引流管保持通畅。

5.记录24h引流量。

6.及早发现腹腔引流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慢性窦道形成、损伤。

引流管脱落等。

7.带管出院者应做好出院指导:防止脱落、扭曲,若腹痛腹胀应及时就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