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

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


•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 语言美。
•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
• 一、南朝文学的历史轨迹 元嘉文学 永明文学 宫体文学
二、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 1、人们的自然审美观念的变化 • 2、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 • 3、当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 4、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 5、魏晋玄学和东晋玄言诗真正直接启迪了山
“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活 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 大自己的胸襟气韵。”
“心远地自偏”与“离群难处心”的差异
(三)陶谢诗歌的语言特点
• 陶诗多用俗语、俚语,平淡朴素;而谢诗多 讲究雕字琢句
• 在词语的选择上,陶诗多用叠词叠语,喜用 形容词;谢诗偏爱选择动词
• 句式的选择上,谢诗对偶工整,音韵和谐, 但缺乏一种自然气息;陶诗也用对偶、铺排 ,但诗歌中流动着一股自然韵味
•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陶谢文章造化奇,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 诗》)
6、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 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 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
• 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 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 。
2、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 强烈的主观色彩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密林含余清,远山隐半规”(《游南亭》)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所住》)
• 清新之感 “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
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 (《初去 郡 》)
“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过白岸亭》) “晚霞枫叶丹,夕熏岚气阴”(《晚出西射堂》)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三、陶、谢比较
• (一)陶谢的生活经历 • (二)陶谢诗歌的艺术风格
• 陶谢诗歌选取的意象不同
• 陶谢诗歌的意境不同
童庆炳说:“意境是在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回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式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 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 级形态。”
• 谢灵运在创作中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 推敲,他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 。
《登江中孤屿》
登 池 谢上 灵楼

登池上楼
潜虬qiú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zuò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x徇ùn禄反穷海,卧k疴ē 对空林。
qiān
qīn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பைடு நூலகம்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第四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诗歌鉴赏的三个切入点
•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 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 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 则谓之无境界。”
• 雄奇阔大 • 旷放开朗 • 苍凉悲壮 • 深邃沉郁 • 浓艳瑰丽 • 淡泊静谧 • 清新素雅 • 凄冷寒凉
其次,是使用典故过多,有时给读者以艰涩之 感,失掉了诗歌所应有的谐畅之情味。
再次,是过分追求句子的对偶和文字的雕饰, 有时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并且往往易于造成 有句无篇的不良后果。
5、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 刘勰《文心雕龙》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 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 在他的诗里,“山水”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诗 歌风格明丽清新,形象鲜明,名句迭出,但也还 保留着一小部分玄言的糟粕。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游赤石进帆海 》) “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富春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qí祁伤b豳īn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池塘春草谢家池,万古千秋五字新。”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4、诗歌创作中的不足
首先,最明显的一条就是几乎每首诗的后面都 拖着一条谈玄说理的尾巴,大大地损害了山 水诗恬淡自然的意境。
《夜发石关亭》

随山逾千里,浮溪将十夕。

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
• “谢公入彭蠡,因此游松门”(《过彭蠡湖》)
• “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与谢 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宿处今尚 在,绿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
水诗产生 • 6、山水绘画及理论的影响
三、代表作家谢灵运
• 1、谢灵运的生平与思想 • 祖父谢玄 对刘宋集团采取不合作和反抗的态度 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运往无淹物,年逝
觉易催。”(《岁暮》)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
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嵋中川。” (《登 江中孤屿》)
• 钟嵘在《诗品》中说谢诗“其源出于陈思,杂 有景阳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 累。”
3、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 特别注意声色的描绘,追求图画音乐式的美。 沈德潜说:“至于宋,体制渐变,声色大开”(《古 诗源·例言》)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 经湖中瞻眺》) “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岗是麻 源第三谷》)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