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谢灵运和鲍照

谢灵运和鲍照


齐 周 陈
南朝文人诗歌创作走向
沈德潜《说诗晬 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至于宋,性情 诗至于宋, 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 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 善与华美, 善与华美, 山水诗兴起; 山水诗兴起;七言和杂言乐府诗发展 ; “永明体” 、宫体诗出现。 永明体” 宫体诗出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生春草,
精心选择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象,再加上 精心选择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象, ”“变 两个动词, “生”“变”两个动词,描绘出了生机勃勃 的春天的景象。 的春天的景象。 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平仄相调。 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平仄相调。
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 吴可《学诗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 自古圆成有几联?池塘春草一句子, 自古圆成有几联?池塘春草一句子,惊天动 地至今传。 地至今传。” 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 元好问:“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 新。”
明远。出身寒微, 明远。出身寒微,但才华出 极有抱负。 众、极有抱负。 南史》本传: 未见知, 《南史》本传:“未见知, 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 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 卿位尚卑, ‘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 照勃然曰: 王。’照勃然曰:‘千载上 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 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 安可数哉! 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 智能,使兰艾不辨, 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 与燕雀相随乎? 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 诗。”
鲍照的诗歌创作 • 《拟行路难》18 拟行路难》 首为代表作。 首为代表作。 • 鲍照的诗歌内容 丰富,题材多样, 丰富,题材多样, 有明显的社会意 义。
鲍照诗歌的内容 边塞诗, 代出自蓟北门行》 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 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生活的诗 描写游子、思妇、 代白头吟》 篇,如《代白头吟》 • 反映人民在战乱和赋税徭役逼迫 下的痛苦生活的诗篇, 下的痛苦生活的诗篇,如《拟古 诗》(束薪幽篁里) 束薪幽篁里) • 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 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 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 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的诗篇。如组诗《拟行路难》 的诗篇。如组诗《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 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拟行路难 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何况我辈孤且直!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谢灵运是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诗人。 谢灵运是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诗人。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以山水入诗,使文学更接近 于现实,开拓了诗歌的领域,给病态的诗歌注入了新鲜血 液,极大地影响了后代。 他的诗歌以山水寄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某 些现实感受,是诗歌创作中的进步。
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 山水诗的产生, 着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加 深了, 深了,为中国诗歌增加了 一种题材,无论在文学史 一种题材, 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 积极意义的。 积极意义的。 山水诗的出现,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 诗言志” 了“诗言志”的传统 。
鲍照(414?~466),字 414?~466),字 ?~466),
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 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由他开创的 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谢灵运、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
其他山水诗诗人
谢惠连、颜延之、鲍照、 王融、 1、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 沈约、何逊、阴铿等。 沈约、何逊、阴铿等。 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 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 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 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 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
–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 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
• 重点掌握组诗《拟行路难》描写边塞战争、 重点掌握组诗《拟行路难》描写边塞战争、 反映征夫戍卒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 反映征夫戍卒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 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 《代出自北蓟门行》 《代东武吟》反映普通 代出自北蓟门行》 代东武吟》 人命运与情感的诗篇 • 《拟古》其六《拟行路难》其三 拟古》其六《拟行路难》
山水诗人 谢灵运
பைடு நூலகம்
谢灵运
谢灵运(386- 谢灵运(386- 433), ),祖籍陈郡 433),祖籍陈郡 阳夏。 阳夏。出身于东 晋显赫世家。 晋显赫世家。 性格高傲 ,仕途 坎坷
谢灵运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白居易 白居易
• 梁中期至陈 梁中期至陈------宫体 宫体
– 代表作家:萧刚、萧绎、徐庾父子、刘 代表作家:萧刚、萧绎、徐庾父子、 孝绰、陈后主、江总、阴铿等。 孝绰、陈后主、江总、阴铿等。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449年宋魏全图 449年宋魏全图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572年陈齐周全图 572年陈齐周全图


生平: (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 涟水)人。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 的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在刘子顼 xū叛乱失败时死在乱军中。 文学创作: 诗、赋、散文都很出色,多有名篇。诗 歌为其主要创作成就,现存诗在200首以上。 五言乐府诗很有名。
鲍照
• 鲍照(约414 466)字明远,祖 鲍照( 414—466 字明远, 466) 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曾任临海王参军, (治所在今山东郯城)。曾任临海王参军, 后死于乱军中。 鲍参军集》 后死于乱军中。有《鲍参军集》。 • 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 学习三个重点: 学习三个重点:
–寒素意识----“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寒素意识----“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寒素意识---(《诗品》语) 诗品》
–鲍照与边塞诗 鲍照与边塞诗 –鲍照与七言诗 鲍照与七言诗
湖北黄冈鲍照冢墓,封土高2米,底径2米余。另有碑石一块,上刻“南朝宋参军 鲍公照明远之墓”
诗歌内容
• 存诗200多首,以乐府诗成就最高。 存诗200多首,以乐府诗成就最高。 200多首
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从写意到摹象。 从写意到摹象。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 谢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 谢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 • 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 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
• 谢诗中的哲理往往游离于诗 形成叙事—写景 写景—说理 外,形成叙事 写景 说理 的单调章法。 的单调章法。陶诗的哲理则 融于体物之中 。 • 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深 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 涩难懂,陶诗则朴素、平淡、 涩难懂,陶诗则朴素、平淡、 自然。 自然。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对唐代诗人岑参的影响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南朝诗歌
• 刘宋时代 刘宋时代-----元嘉体 元嘉体
– 代表作家:元嘉三大家,谢惠连、谢庄、 代表作家:元嘉三大家,谢惠连、谢庄、 汤惠休、鲍令晖、江淹等。 汤惠休、鲍令晖、江淹等。
• 齐初至梁中期------永明体 永明体 齐初至梁中期
– 代表作家:前期 谢眺、沈约、王融、 代表作家:前期--谢眺 沈约、王融、 谢眺、 范云、 后期--何逊 吴均、柳恽。 何逊、 范云、丘迟 后期 何逊、吴均、柳恽。
山水诗的起源
刘勰《文心雕龙》:“宋初文咏, 刘勰《文心雕龙》:“宋初文咏,体 》: 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 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 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文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 文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朝廷与山林之 或借访道游山写其超然世事的情趣, 间,或借访道游山写其超然世事的情趣, 或借写山林化其心中郁结, 或借写山林化其心中郁结,借歌咏自然 景物来排遣郁闷。 景物来排遣郁闷。
山水诗的起源
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 诗经》、《楚辞》的时代, 》、《楚辞 出现了山水景物, 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并不作为一种独 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 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