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思考与作业】
• 1、背诵并赏析谢诗中写景的名句; • 2、从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将
陶诗与谢诗作比较。
• 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 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
把叙事与写景结合起来。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 是静观;静观须心境纯净,方能物我亲切交流。
• 2、谢诗中也有哲理,但主要在于化其心中郁结,且
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程 式,往往在诗的最后拖上一个玄言的尾巴,这说明 他的诗脱胎于玄言诗但仍留着玄言诗的尾巴。而陶 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故能达到超然物外、遇 景成趣的境地。
三、鲍照诗的创新
•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
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 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 的歌行体。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 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 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 广的道路。(参文学史教材119页注释23, 同时与曹丕的《燕歌行》作比较)
• 3、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
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 句而无佳篇。而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四、其他山水诗诗人:
• 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
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 沈约、何逊、阴铿等人。
•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
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 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的山 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 一、山水诗(也包括田园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
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 水景物(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 等),但那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 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 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 的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宋初文咏,体 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概括 了这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
•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
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 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 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 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 立而产生的。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 一、鲍照的生平。(见文学史教材118页注释18) •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
•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大致是:
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3、玄学的影响。
•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 诗并起了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 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 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 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 朝追求声色的转变。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
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 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 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 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 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 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 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 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 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 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 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