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之转变_图文

第六讲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之转变_图文


• 《代东武吟》
•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 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占募到河源。 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途亘万里, 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世事一朝异, 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腰廉刈葵藿,倚仗牧鸡豚。昔如韝上鹰, 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 不愧田子魂。
四、鲍照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 一是对边塞诗的开创。他继承了前人借边塞题 材抒写建功立业抱负的传统,增加了边塞风物 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从而确立了边塞诗的题材 范畴。
•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 弓不可张”(《代出自蓟门行》)
• “汤泉发云潭,焦烟起古圻”(《代苦热行》) •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代东武吟》)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登池上 楼》)
• “乱石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 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 第二、正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蕴含着 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一样,谢灵运笔下的山 水也是人格化的。
• 以他用得颇为别致的“媚”字为例:
• “绿筱媚清涟”( 《 过始宁野 》 )、
• 《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 《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 鲜”;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云霞 收夕霏”;
• 《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风格特点
• 第一、鲜丽清新,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 • “白云抱幽石”(《过始宁墅》) • “近涧涓密石”(《过白岸亭》) • “林壑敛暝色” • 明代王世贞所言:“至儂丽之极而反若平
• 刘大杰先生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观…… 要求那种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
• 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云:“诗至于 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 也”;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 “俪采百字 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 钟嵘《诗品》中说“尚巧似”、“文多拘 忌,伤其真美”,
• 这几段话实际上概括出南朝文学的三大特点: • (1)注重文采与藻饰 • (2)强调声韵与骈偶 • (3)重形式而轻内容,尚工巧而少天真。
•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 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 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 相随乎?”
2.鲍照的人生道路
•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 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 的志向的冲突。
二、鲍照的创作
• 鲍照的七言和杂言乐府诗中最杰出的代表 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
三、代表作家谢灵运
• 1、谢灵运的生平 • 谢灵运 • (385—433),祖籍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 康附近)人。出身于 东晋最显赫的世族家 庭,祖父谢玄、父辈 谢琰是淝水之战的主 将。
2、谢灵运的山水诗
• 山水诗:是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曹操的 《 观沧海 》 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 生巨大影响恻是南朝宋时的谢灵运,他开创了山 水诗派。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 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 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刘勰说“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 ,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 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 卷三)。 • 鲍照曾云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南史·颜延之传》)
• 第二、注重声色的描绘。
• 《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写出 山林泉石的生气;
• 《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画出 云日相映、水天一色的奇景;
• 《晚出西射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集 中描绘了晚霞落山、霜染枫林的鲜明图画;
《 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第一、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 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 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江南幽峭秀丽的 景色,追求形似是其显著特点。
《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廻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岩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 《拟行路难》其一:
• 奉君金卮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綵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拟行路难》组诗的思想内容
• (1)咏叹着他对时光易逝、人命无常的悲 哀。
• (2)对于人世不平、人生多艰的愤慨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
• 《拟行路难》其十三,描写征夫思念家人 和故乡的情怀:
•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流浪 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 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但恐羁死为鬼 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 旧人多悲声。
• 其十二则描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朝悲 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膏沐芳余 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 “孤屿媚中川" ( 《 登江中孤屿 》 )
•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 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妙物莫为赏, 芳醑谁与伐?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唏发。
( 《 石门岩上宿 》 )
• 第三、成功的佳作则能融理于情,融情入景, 使情景交融。
• 名篇佳句,如
• 其次,是使用典故过多,有时给读者以艰涩之感, 失掉了诗歌所应有的谐畅之情味。
• 再次,是过分追求句子的对偶和文字的雕饰,有 时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并且往往易于造成有句无 篇的不良后果。
• 第四,谢灵运毕竟是高门士族的代表,他精通玄 学又通佛理,这就决定了他的诗十分典型地反映 高门士族文人的精神风貌。
• 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有意吸取汉魏民 歌和当代民歌的特点,冲破文人认为七言 “体小而俗”的偏见,第一个有意识致力 于七言诗创作,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 自他之后,七言诗开始变句句押韵为隔句 押韵,而且还可以自由换韵。另外,鲍照 还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这种诗体 音节错综变化,句式长短交错,很适合抒 发激荡不平之情
• 钟嵘评谢灵运诗:“宋临川太守谢灵运, 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 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嵘谓若人兴 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玄思,外无遗物, 其繁富宜哉。”
• 《诗品》说他“尚巧似,逸荡过之,颇以 繁富为累”
• 谢灵运诗中的名句很多:
•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
•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 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世 说新语•言语》)
• 3、朝隐之风与山水田园文学 • 4、玄言与山水田园文学
• 宗白华先生说过:“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 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
•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 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 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 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 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
• 宋元嘉年间有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 照。
• 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此时文 坛上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齐名,有“元嘉三大 家”之称。就诗歌创作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描写山 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但诗风差异明显,谢诗富艳精 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在赋与文的创作 中,谢灵运以 《 岭表赋 》 、 《 山居赋 》 等作品为 代表,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新,与其山水 诗的成就互为呼应。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 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有 《赭白马赋 》 等。 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 《 芜城赋 》 与 《 登大雷岸与妹书 》 。

5、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 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 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朓,唐代的 王维、孟浩然、李白等都曾受过他的深刻 影响。
第二节 鲍照诗歌的创新
一、生平与人生道路
• 1、生平。鲍照 (约414—466) 字明远,祖籍上 党,后迁于东海 (今江苏涟水附 近)。他与谢灵 运、颜延之并称 为“元嘉三大 家” 。
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 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 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 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 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 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 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
• 《梅花落》
•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 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 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是 鲍照诗歌五言乐府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 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 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 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三、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
• 1、主体风格。鲍照豪放俊逸、奇矫凌厉的 诗歌风格。
•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 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鲍照之诗,华而不弱。”(陈师道《后 山诗话》)
• 2、诗风转变时期,古朴与华美兼长的风格 特点。
• “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南齐书·文学 传论》)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之转变
第六讲 谢灵运、鲍照 与诗风之转变
主讲人:訾希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