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3、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的含义及特点 4、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的类型
2.1 政策分析的不同模式
二、公共政策模式分类
狭义政策模式:政策分析模式 广义政策模式:政治决策模式、政策制定模式、 执行模式、评估模式等 政治决策模式,又叫概念模式,是政治学家和 政策科学工作者在对公共政策的研究中为了 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政治生活,思考公共政 策的原因和社会效果,预测未来的发展,不 断总结出来的各种模型。
2.1.8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 物



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因为政治活 动往往是围绕一些特定的政府制度展开的。 它认为,二者关系非常紧密,政府制度是公 共政策的母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 期里都发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三个特征: 1、公共政策的合法性;2、公共政策的普遍 性;3、公共政策的强迫性。 制度理论视公共政策为政府制度运行的结果。 制度理论强调经验主义,但需要实证分析, 受到环境的影响,要从比较政治制度中得出
2.1.3 渐进模式
3、渐进决策的三个基本原则: 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为大变原则;稳中 求变原则 4、渐进决策的基本内容 为实现目标采取经验性分析;只考虑解决 问题的可供选择方案的一部分;只对某些可能 产生的重要后果进行评价;对问题进行简单化, 在目标—手段间调整;寻求简单方法的简单同 意;从本质上来说是补救性的。
2.2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及程序: (1)帮助决策者确定政策目标; (2)找出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的办法; (3)分析每个被选方案的可能的结果; (4)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被选方案的顺 序。
2.2 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小麦克雷:(1)问题的界定;(2)抉择 的标准;(3)备选方案、模式与决策; (4)政治可行性。 奎德:目标、备选方案、模式、效果和标 准。 综合: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 准、模型、政治可行性。
2、具体方法: 1)排列组合法;2)方面排除法。 3、决策步骤: 1)确定目标;2)确定最低标准;3)选择 可行方案;4)评估方案;5)决定这一方案是 否符合最低标准(可行与否);6)执行反馈 4、缺陷 决策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决策过程中的价 值与事实两种因素分开,认为价值分析不具有 科学性,不妥;行政人假设有弊端。
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畴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公共政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学的特点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方法
(三)公共政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1.3 渐进模式
6、“渐进主义”决策模型的优点 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 可以预测;在需求不明朗时,通过渐进方案的 不断尝试,找出一种满意结果;易于协调各种 相互冲突的目标,保持秩序的稳定性;帮助检 验决策的正确性,比较利弊得失;渐进方式比 较稳妥,便于控制,可以及时纠正。 7、存在的问题 方法上具有明显的保守性;适合比较安稳 和变动不大的环境或总体上是比较好的现行政 策;遇到特殊时期,就发挥不了作用甚至起到 阻碍作用;渐进决策不应排斥其它决策模型。
2.1.1 全面理性模式
全面理性模式(comprehensive-rational model),又称纯粹理性模式,理性优化模 式,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综合全面 的资料作出合乎理性的决策。 1、理性优化模型假设 理性优化模型假设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理 论,传统经济学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 的。经济人假设是理性优化模型的前提。
公共政策学
主讲人 王孝刚
第2章 公共政策学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公共政策学 的基本范畴,研究历史,掌握公共政策 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模型 教学重点:掌握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 背景、理论模型 教学难点:公共政策学理论模型 教学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范畴 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公共政策在国外的发展历史 公共政策学的理论模型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研究
2.1.6团体模型:政策是团体间的 均衡



团体理论源于政治学对组织问题的思考。不同 团体的不同需求,形成对政府不同的压力。 缺陷:低估了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及其成员 在在政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的且富有创造力 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政治体系最根本的使命就是调和 团体之间的冲突:1、建立团体斗争的游戏规 则;2、平衡各方利益,力求彼此妥协;3、以 公共政策的形式出台折中办法;4、以各种手 段推动政策的实施
2.1.4 混合扫描模式

混合扫描模式(埃泽奥尼):把理性决策 和渐进决策两方面到考虑到,高级的理性 决策过程确定了行动的基本方向,而渐进 决策形成过程则为理性决策做准备,并在 根本的决策作出后加以实施。混合扫描理 论允许同时使用理性模式和渐进的决策模 式。
2.1.5 最优化模式
规范优化模型的要点(德洛尔): 用科学方法识别某些(不是全部)政策目标、 价值与决策标准;通过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 强调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结合,积极探 求性的备选方案,特别是创造性方案;通过估 测有限的备选方案的期望支付,按优排序,从 而得到风险较小的革新方案;决策者可以使用 渐进决策模型检查现行方案、政策的执行情况, 使用政策分析的各种方法与新方案进行比较并 预测新方案的可能后果及期望值。
2.1.1 全面理性模式
2、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 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 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排序选 择出最优方案。 3、理性优化模型的最优选择必须具备以下条 件: 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决 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决策目标单一、明确 和绝对;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 之的价值偏好;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


公共政策学与管理学 公共政策学与政治学 公共政策学与社会学 公共政策学与经济学
二、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问题的压力 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 政治科学的发展和各种分析工具的出现
三、公共政策在国外的发展历史


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建时期 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时期 公共政策科学的自我批判时期 公共政策科学拓展创新时期
2.1.3 渐进模式
渐进模式(incrementalist model ): 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 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 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 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代表人物:林德布洛姆,“政策分析” 的创始人。
2.1.3 渐进模式
原因分析: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 所决定的;是由技术的困难造成的;是由 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2、政府与市场理论: 权威、交换、说服;权威制度政府和市场 制度政府。社会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 价格体系、层级体系、多元体制、议价。
2.1.7 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 偏好

精英理论近似英雄史观,它将公共政策视 为把握统治大权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 公众完全是被动的, 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 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作用,占统治地位的 政治精英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 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 其机构加以执行。精英理论作为一种启发 性方法,为政策分析提供 思路, 但是 “少数精英操纵一切”的断言存在诸多的 片面性。
2.1.1 全面理性模式
4、假设的局限性 1)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性、明确和绝对的, 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2)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 3)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的; 4)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 而非价值一致; 5)决策总要受到时间、人力、物力和 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2.1.2 有限理性模式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产生 中国公共政策学概述 中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三)中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 法



政治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分析方法 管理学方法 社会学方法 组织学分析方法


经济学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


复习思考题

四、公共政策学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概述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
(一)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概 述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的含义及特点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模型的类型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模型




过程模型 理性模型 团体模型 渐进模型 制度模型 精英模型
五、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研究
有限理性模式(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被选方案 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 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1、前提假设: 行政人(心理人和经济人结合)而非经济 人,西蒙认为:理性和非理性之间: 有限 理性模型、满意模型、次优决策模型
2.1.2 有限理性模式
2.1.5 最优化模式
综视决策模型: 理性模型过分理性化,导致现实难以实现 的后果,渐进模型又过于墨守成规,暴露出无 法接触和改进政策核心问题的缺点。介乎理性 主义和渐进主义之间的折中理论。 综视决策模型利用理性优化模型的优点, 根据科学的方法审视一致性的政策要素,又利 用渐进决策的优点从宏观上把握主要的备选方 案,特别是现行的政策方案。要求在宏观上把 握政策的总体特征,避免了理性优化决策的不 现实性,又在微观上对重点方案进行深入考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