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实用主义
语言和社会的本能及其活动; 制作的本能及其活动; 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及其活动; 艺术的本能及其活动。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 组织起来” 。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三)关于教学方面的理论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
[拍客]学校数百家长陪读课室外场面震撼 上传时间:2008-10-31 /show/l2A1CnOv9StzQC4 9.html
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 教育学系主任 。 1896年,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通常称 “杜威学校”,维持 8年后关闭 ) 1904年,哥伦比亚大学任哲学教授,退休 后又任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据杜威自己回忆,芝加哥的十年对于他的 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关键的时 期。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成为杜威教育 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哥伦比亚大学时 期,杜威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并以他的著 作和活动推动了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Most progressive education programs have these qualities in common:
Emphasis on learning by doing – hands-on projects,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focused on thematic units Strong emphasis on problem solv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Group work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 Understanding and action as the goals of learning as opposed to rote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jects
_____(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163页)。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
儿童是和他们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积极而能动的机体。 儿童学会适应环境并与社会成功合作的基 本途径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 这就是教育的基本方式。
儿童生来就潜存着四种本能,分别表现为 四种活动:
For Dewey the two key goals of developing a cooperative community and developing individuals’ own capacities were not at odds; they were necessary to each other. This unity of purpose lies at the heart of the progressive education philosophy.
(一)实用主义哲学
Instrumentalism and Pragmatism
“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的连续 体。 在这个统一的连续体里,经验和自然、人和环境、 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是同一过程的两个 侧面,它们相互作用着,相互连续起来,以至合 而为一 。 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只有“我”的经验存在。 “一切学习来自经验” 。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一、杜威生平和著作 二、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四、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五、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杜威生平和著作:
约翰·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新大英百科全书》(1979年版) :“20世 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 卓越思想家” 巴黎大学 (1930年):“美国精神的最深 刻、最完全的表现”, “杜威的教育学说, 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且影响了全 世界” 。
Progressive education
A pedagogical movement that bega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has persisted in various forms to the present. The term “progressive” was engaged to distinguish this educ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of the 19th century, which was rooted in classical prepar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and strongly differentiated by socioeconomic level.
In 1896, John Dewey opened what he called the laboratory school to test his theories and their sociological implications. With Dewey as the director and his wife as principa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boratory school, was dedicated “to discover in administration, selection of subjectmatter, methods of learning, teaching, and discipline, how a school could become a cooperative community while developing in individuals their own capacities and satisfy their own needs.” (Cremin, 136)
此外,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 和社会活动 。 1952年6月1日,杜威在纽约去世。 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政治、哲学、心理、 教育、伦理学、逻辑、宗教、社会学等领 域,一共有30多部著作和近千篇论文。
主要教育著作
《我的教育信条》 My Pedagogic Creed(1897) 《学校与社会》 The School and Society (1899) 《儿童与课程》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1902) 《民主主义与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 《经验与教育》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1938) 等。 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般被认为是杜威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1859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村庄, 父亲是个零售商人 。 1875年,入佛蒙特大学读书。 1879年,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 1882年,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兼教该 校哲学史课。 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 。 后历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1884— 1888)、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888—1889)、 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1889—1894)等。
(二)社会改良主义
他期望“以合作的智慧的方法,去逐步代 替暴力冲突的方法”,“坚持学校是社会 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
______(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民主主义社会最需要教育,且为教育提供 良好的条件和要求,要求教育使人获得有 效地参与共同生活的经验,“使每个人都 有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兴趣, 都有能促进社会的变化而不致引起社会混 乱的心理习惯”。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和改造
教育即生长
Education as Growth
“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 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 以生长” “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 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 批判内发论、外铄论。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 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 要浪费时间 。
三、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哲学 (二)社会学基础(社会方面) (三)心理学基础(儿童方面)
By the time Dewey moved to Chicago at the age of thirty-five, he had already published two books on psychology and applied psychology. He had become dissatisfied with philosophy as pure speculation and was seeking ways to make philosophy directly relevant to practical issues.
Progressive n
Francis Wayland Parker (1837 – 1902),was a pioneer of the progressive school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the complete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 — mental, physical, and moral. John Dewey called him the “father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