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现代文阅读是最能拉开考生分数距离的高考模块,也是广大师生在备考中花费精力最多却收效甚微的一个知识点。
由于现代文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考点能力要求的分布也十分广,所以在近年的高考中现代文的答题一直不尽如人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如04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18分,平均9
分多,05年高考广东卷现代文阅读21分,人均还是9分多。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考生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现代文阅读,但却收效甚微。
从考生备考方法上来看,主要是平时阅读的目的不明确,甚至急功近利。
或没有认真地揣摩、感悟整篇文章,至多也只是机械地去筛选与答案有关的信息,不能从宏观上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或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解读方法,不知道抓关键字、词、句、段,不能准确地解读作者的观点、态度、倾向、取舍,回答问题时,甚至完全撇开作者的主张,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从考生的语言表达来看主要表现为:思路模糊,层次不清,答非所问。
答题时,用语不简练,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是泛泛而谈,不能一言以蔽之。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组织句子的能力较差。
部分考生做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往往满足于抓住了要点。
因此,在语言组织上缺乏推敲,不能做到问与答浑然一体。
如果能从近年高考题总结出一些答题规律,这对如何答好现代文阅读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1.概括文章内容,读懂作者意图
对现代文阅读的文段,一定要读懂,要仔细琢磨文章的字、词、句,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努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作者的到底想通过文章传达出什么信息,文章的题目和文章是什么关系等等。
例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的现代文阅读《说树》,从标题入手,我们知道本文是以树为表现对象的,在阅读完文本后我们大致整理出文章的大意和写作思路:第一段主要内容和第二段开头部分文字是从乡情(或对故乡的感情)角度来表现的,第一段的末尾处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表现的,第三段主要是对与树相关的经历(探索树的精灵)的回顾,第四段是从树与人生与艺术的关系角度来表现的。
理清思路后,我们自然会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树,从第四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来:作者将树作为艺术的象征,表达了对艺术的认识,从多项选择题的E项中,我们也可以验证这一点思考。
这样,我们在动手做题之前,对文本就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是准确解题的基本保证。
2.读懂题干要求,揣摩命题者意图
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解答好现代文的前提,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然后联系《考试大纲》和平时的训练,分清楚题目是考查理解能力还是分析综合能力,或是鉴赏评价能力,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题目要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都要心中有数,不妨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
例如2004年广东卷《说树》中第18题: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在审读该小题时,我们要抓住题目要求“从文章的第二段看”,这一要求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它提示了考生寻找答案的范围,当然,这也是命题者降低难度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切勿粗心大意。
其次,试题要求我们重点解答的是“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而第二段并不是全都是写冬天的树的,它还写了“夏木荫浓固具有的郁郁葱葱之美”,也还有对郭熙的画世界的评价。
因此,解题时只须抓住“冬天的树”的特征去归纳作者欣赏它的原因,得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这一答案。
另外,在解答时还应清楚命题者在这里是想考查考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C级。
3. 准确信息提炼,尽量使用陈述句组织答案
现代文阅读是考查学生思维品质的,而信息的整合能力比较能选拔出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
通过研究高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答案一般都使用陈述句来表达的,而原文却有可能是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修辞句等等。
有的考生将这些句子照抄下来作为答案,造成答题不全面,意思不明确等的失分。
例如2002年高考题《知音》中的第19题: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审读题目后,我们发现在原文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通过分析该句的语法结构,我们要解答本题只需回答“这”在这里指代的内容即可,而按文章一般的行文特点,代词一般是指代前文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回答本题的文字区间确定在: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于是就有考生就把这两句直接作为自己的答案,殊不知自己既浪费了时间又被扣分。
在组织现代文答案时,一般的原则是概括和整合有效信息,问句和含比喻等修辞的句子都不进入答案。
在分析这两个句子时,我们发现:前一句是反问句,内含一个比喻;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反问句其实是表达陈述意思的,比喻句是为了形象说明前面的陈述对象的。
因此,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应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因为问题是问我们“为什么”;而两个比喻句都是为了形象地表达前一句意思,和前一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便可以用陈述句将答案表述为: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换无穷、神秘莫
测,而钟子期却能丝毫不差地感应出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所以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4.合理划分段落层次,准确概括要点
对段落层次内容的理解和准确概括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本前提。
懂得段内各句子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作者表达的意思;把握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才能鉴赏文章的起、承、转、合。
合理划分段落层次,对于我们准确概括要点,解答好题目是十分有帮助的。
例如2003高考现代文阅读《乡土情节》的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本题既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也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以及对内容要点的归纳。
在文中,作者对“童年的烙印”的描写是艺术化、形象化的,生动具体、细致入微的,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考生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内涵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然后归纳出要点。
在分析文本第二段时,我们先将该段的层次划分如下: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该段是“总——分——总”的结构,而分说的那四层就是我们需要的答案,综合分析这几层的意思和题目“不超过28字”的要求,便可以得出: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5.掌握表现手法,揣摩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作品为了使写物、叙事、说理等形象生动,使读者产生共鸣,往往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来表现,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中最高的能力等级(E级),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多积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训练答题的思路和规范性。
近5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所涉及的表达技巧如表所示: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是为了使文章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因此,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往往和表达效果联系在一起。
如2005年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段采用的是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对壶口的黄河进行描写。
其中,“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主观感受的描写则是从侧面烘托出黄河的气势,也由于是主观感受的描写角度,所以读者也如同作者一样身临其境。
通过这的分析,便可以将本题的答案表述为:“主要运用了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一是从侧面烘托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
优秀的作品是充实的内容和圆熟的技巧的有机统一,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平时的备考中要在揣摩和品品味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