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夜晚的实验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结合语境理解“惊奇”“奇怪”“恩惠”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能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4.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超声波。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称为航天之父,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跟随他一起去做——夜晚的实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2.夜晚的实验2.认识斯帕拉捷。
意大利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实验生理学家。
他在动物血液循环系统、动物消化生理、受精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蝙蝠实验,为“超声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是还是火山学的奠基者之一。
1799年2月11日因无尿症与世长辞,终年70岁。
斯帕拉捷把他的一生连同一部分遗体都献给了科学事业。
根据遗嘱,其有病的膀胱献给了帕维亚自然博物馆。
3.题目质疑。
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二)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1.激情导读。
解决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课文,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蝙蝠障碍飞翔敏锐辨别领域喉咙苍蝇恩惠薄膜喧腾热闹轻盈敏捷轻巧自如·注意读准轻声。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辨析形近字、读准多音字。
通过把“辨”和“辩、辫、瓣”字形对比区分记忆;辨识辩论辫子花瓣bó单薄轻薄薄弱薄 bò薄荷báo 薄饼薄纸薄膜3.结合预习单,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左窄右宽,结构匀称。
(1)引导学生对照课后题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多为左小右大, (2)学生练写,把不满意的生字再写一遍。
(3)评议,激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检查对课文的朗读情况。
检查重点段落的朗读时,教师相机正音,帮扶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2.理清文章脉络,提炼课文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蝙蝠夜飞,引起好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引发研究,带来恩惠”理清课文顺序。
交流汇报:第一段(1): 蝙蝠夜飞,引起好奇第二段(2——6):多次试验,得出结论第三段 (7——9): 引发研究,带来恩惠3.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根据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
2. 读读课文中的几个问句,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对“好奇”“奇怪”“猜想”的理解吗?——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猜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3.夜晚的实验来自于斯帕拉捷的好奇,来自于他的奇怪,也来自于他的猜想,从中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斯帕拉捷呢?生交流:充满好奇善于思考大胆猜想4.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斯帕拉捷是如何解决心中的那份好奇,那份奇怪,那份猜想的呢?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语“蝙蝠、障碍、敏锐、辨别、恩惠”等词语,纠正错误。
(二)精读课文,了解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过渡: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读课文,跟着他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1)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是: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2)斯帕拉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请标出关键词语,然后交流:“习惯”、“常常”“好奇”,体会斯帕拉捷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现象。
(3)散步的只有他一个人吗?他为什么对蝙蝠好奇?——因为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墙壁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斯帕拉捷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三)精读课文,品味夜晚实验的过程和结果1.交流:①蒙上眼睛飞得轻盈敏捷不是靠眼睛②堵住鼻子飞得敏捷轻松不是靠耳朵③涂满油漆没有影响不是靠翅膀④堵住耳朵东碰西撞原来是靠听觉2.四次实验弄清楚了什么问题?出示: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不是靠,不是靠,而是靠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3.作者在叙述这几次实验过程时有什么不同?生探讨交流:第一次实验文中是从结果(蝙蝠轻盈敏捷的来回飞翔)写到做法(把眼睛蒙上)最后写思考过程(不用眼睛,蝙蝠靠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写的很详细,运用了倒叙的写法。
第二、三、四次实验知识简单的写出了实验时的做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详写与略写的好处)3.斯帕拉捷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得出了结论,他的心情如何?出示:啊!蝙蝠夜间飞行,捕食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两个感叹号表现了什么?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交流,自由畅谈)这个“啊”字,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
引导学生读出他成功后的——激动、快乐兴奋!指名读、齐读(2)现在老师就当一回记者采访一下斯帕拉捷,如果你就是斯帕拉捷,请问此时此刻您想说些什么?(生自由表达,激发学习兴趣)(四)精读课文,品味夜晚的实验带给人们的“恩惠”过渡:正是由于斯帕拉捷善于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才使得实验取得了成功。
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在斯帕拉捷揭开了蝙蝠的飞行秘密以后,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段。
1.出示: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1)你从“进一步”“继续研究”“终于”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科学家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自由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词语为什么加了引号。
①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出示引号用法: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一般用法有下列几种:一、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二、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穿透”和“听”都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穿透”黑暗那样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
)(3)标出文中其它带有引号的句子和词语,并体会其用法。
出示①“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②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 出示图片认识的“超声波”(1)图片出示:认识超声波(2)图文结合画一画蝙蝠夜行示意图,同学间说说蝙蝠夜行的奥秘蝙蝠夜行“示意图”喉咙障蝙蝠(超声波)碍耳朵物(3)简介超声波。
3. 夜晚的实验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巨大的恩惠?(1)指导理解“恩惠”,文中指——(2)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出示图片介绍(汽车倒车雷达、彩色B超机、超声波捕鱼、雷达)小结:这就是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在后人的努力下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环节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积累拓展(四)回归整体,学习写法1.作者是怎样把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过程写出来的?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材料的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第一次实验过程是怎样写具体的?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这是倒叙的写法。
这种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呢?4.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写文章时也能学习作者的这些写作方法,将我们的文章写得更精彩。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1.从斯帕拉捷所做的这几次实验,你觉得他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靠的是什么?(观察、思考、反复试验……)2.你感受到他具有哪些可贵精神?文中所有的疑问都体现了斯帕拉捷充满好奇、善于思考、大胆猜想、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启发?想说点什么?请你们以“斯六、板书设计12. 夜晚的实验好奇斯帕拉捷惊奇实验——靠听觉(超声波)猜想七、教后反思:成功之处:1.对“根据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能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
教学中往往缺少扎实的训练,学生难以习得概括的方法。
我借助小标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3. 以第一次实验的过程为“引子”,教给学生有详有略以及倒叙的写作方法。
因为高年级的教学应当重视篇章的训练,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足之处: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到位,没能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中蝙蝠的动作变化。
教学建议:“超声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去了解,而不是靠单纯的讲解,要图文结合。
第一关:我会书写 1.先在书上认真描红,然后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仿写一遍。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结构匀称。
自我评价,你能得几颗星? 2.请你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几个生字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