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_胡耿丹

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_胡耿丹

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胡耿丹** 项明强(广州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系,广州,510500)摘要 本文运用元分析技术对国内近7年间20篇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理工科男生是网络成瘾的易发群体,但人口因素对网络成瘾影响效应量非常小(︱r ︱<0.184);(2)外在因素中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内在因素中的应对方式、E PQ 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抑郁、孤独和自尊均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但影响效应量均为小效应量(︱r ︱<0.278);(3)大多数有关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结果存有显著的异质性(P <0.05)。

在一定条件下,每位大学生均可能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现象是人类生物本性使然;大学生网络成瘾并非由某一因素单独作用所致,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该领域以往研究结果异质性的原因是研究工具、测试方式和研究对象相异。

关键词 元分析 网络成瘾 大学生 影响因素分类号 B8421 问题提出围绕着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一社会问题,不少学者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一些定量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不但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存有相关[1-3],且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内在因素存有相关[4-5]。

然而,这些定量研究至少存有两点不足:第一,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测试方式和研究对象不一致,致使研究结论不一致,甚至相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第二,这些研究仅探讨了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某一因素或某一些因素,未系统考察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外因素,更未对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行综合量化分析。

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内、外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结论相对较一致[6-8],但这类研究采用非量化的手段,其不足之处是主观性较强,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

而元分析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足,它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对某一研究领域现有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探寻出该领域研究结果所反映的平均效应量。

本文运用该技术就国内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旨在获得更可靠的定量和定性的综合性结论,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预防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2.1 文献筛选定量研究中常用的网络成瘾量表有三:Young 编制的网络成瘾诊断量表[9]、陈淑惠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 AS -R )[10]和白羽等人对该量表的修订版[11]。

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仅对采用CIAS -R 原版或修订版的文献研究结果进行元分析。

文献初步入选标准有三:(1)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两者若有重复,则以后者为准)中可查阅到的2003年~2009年的文献;(2)文献中的数据资料完整,包括相关系数r 或能转化成相关系数的t 值、F 值以及样本容量等信息;(3)以CI AS -R 原版或修订版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文献。

对初步筛选出的文献系统分析后,我们发现学者主要从人口因素(性别、专业和年级)、外在因素(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内在因素(应对方式、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孤独、自尊和抑郁)三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为了减少量表的不同版本对元分析结果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本研究对同一影响因素采用同一量表标准对文献进行再次筛选,其中,探测外在因素的量表包括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 C ,刘贤启等编制)、社会支持量表(肖水源编制);探测内在因素的量表包括应对方式问卷(肖计划*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机制及特色校本课程俱乐部干预研究”(项目编号:09Y JAZH018);2010年广州体育学院科研课题(项目编号:YB1010)。

**胡耿丹,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身心医学。

E -mail :hugengdan @sohu .com 。

《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6期(总第132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Monthly )6th Issue ,2011(Serial No .132)编制)、EPQ人格特质量表(艾森克编制)、心理健康量表(SCL-90)、抑郁量表(CE S-D,Rodloff编制)、孤独量表(UCLA,Russell编制)、自尊量表(SES,Rosenberg编制)。

剔除重复发表的文献后,共有2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样本容量为10287人。

详见表1。

表1 20篇选用文献的基本资料序号作者N题目文献来源CIAS-R 1李瑛2003294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学位论文原版2陈江2004295大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学位论文原版3林伟2005645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及统计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原版4林雪美2006597扬州地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的相关及矫治研究学位论文原版5原献学等2006211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核心刊物原版6侯友2007602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学位论文原版7王玉荣200755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学位论文原版8杨红梅2008612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位论文原版9周青等2008264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水平与网络成瘾类型的关系核心刊物原版10李鹏等2008556天津医学研究生新生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核心刊物原版11柳艳艳2008372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12黄银新等20091043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一般刊物原版13王恩界2009372应激源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应付方式的中介效应核心刊物原版14李满林2009202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研究核心刊物修订版15张海涛等2009378高职生状态-特质焦虑、自尊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核心刊物原版16王刚2009541长春市大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学位论文原版17卢艳荣等2009948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18孙经等2009878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一般刊物修订版19张毅等2009371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20柳艳艳200955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一般刊物修订版2.2 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工具为Ralf Schwarzer编写的meta-anal-ysis5.3。

影响因素的效应量为r w,是基于原文献中的相关系数r进行Fishers-Z转换后采用Schmidt-Hunter模式统计出的加权平均效应值[12]。

若原始文献中只报告了t值、F值或χ2值而未报告r值,则依据Rosenthal等人提出的方法将其转换为r。

转换公式分别如下[13-14]。

r=t2/(t2+df);r=F/(F+df error);r=χ2/(χ2+N) 3 研究结果3.1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性别的效应量(0.184)最大,14篇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男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高于女大学生,但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80.633,P<0.001)。

聚类分析表明,文献7和16的效应值归为第二类,其值分别为0. 018和0.019;其余12篇的效应值归为第一类,其效应值均大于0.1。

专业的效应量(0.113)次之,理工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高于文科生。

这一研究结果虽然具有同质性,但其失效安全系数偏低,代表性偏倚影响较高,这可能与文献数量较少(只有3篇)有关。

年级的效应量(0.065)最小,其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且95%的置信区间包括了“0”,代表性偏倚影响较高,故可认为年级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不具有影响。

详见表2。

表2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结果因素K N r w95%CIχ2Nfs性别1474500.1840.004~0.36380.633***37.409专业314110.1130.113~0.1131.7623.789年级735420.065-0.098~0.22831.674***2.116 (注:K为参与元分析的研究文献数量;N为参与元分析的总样本容量;r w为加权平均效应值;χ2为同质性检验,*P<0.05,**P<0.01,***P<0.001。

Nfs为0.05水平的失效安全系数,其系数值越大,表明代表性偏倚影响越小,结论越可靠。

下同。

)3.2 外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具有负向影响,且前者的总效应量(0.213)与后者总效应量的绝对值(0.200)相当,表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

生活事件中其它应·67·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元分析/胡耿丹 项明强激、健康适应和人际关系三个因子的效应量较高,均大于0.152,且这三个因子的研究结果具有同质性,失效安全系数较高,代表性偏倚影响较小;学习压力、受惩罚这两个因子的效应量次之,其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丧失因子的研究结果虽然具有同质性,但其效应量最低。

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的效应量绝对值(0.236)和利用力度的效应量绝对值(0.228)大于客观支持的效应量绝对值(0.127),表明主观支持和利用力度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大于客观支持。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因子的研究结果具有异质性,聚类分析表明,支持总分的效应量在文献8和15中较高(︱r ︱>0.3),主观支持的效应量在文献8、9和15中较高(︱r ︱>0.3),支持利用力度的效应量在文献9中较高(︱r ︱=0.325)。

详见表3。

表3 外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结果量表因子K N r w 95%CI χ2Nfs 生活事件人际关系638710.1520.112~0.1826.36312.210学习压力638710.1300.099~0.16112.837*9.565受处罚638710.1480.117~0.17815.896**11.720丧失638710.0960.065~0.1275.0195.516健康适应638710.1550.124~0.1864.87712.640其它应激638710.1970.166~0.2278.34417.640总应激532740.2130.180~0.24514.80616.342社会支持主观支持83710-0.236-0.266~-0.205162.650***29.770客观支持83710-0.127-0.158~-0.09531.975***12.272利用力度83710-0.228-0.258~-0.19773.852***28.437总计73154-0.200-0.232~-0.16542.405***20.8063.3 内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的元分析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因子(自责、幻想和退避)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正向影响,而积极因子(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具有负向影响,且后者的效应量(绝对值均小于0.2)小于前者的效应量(均大于0.2),其中积极应对方式中的合理化效应量(︱r ︱=0.079)最小,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小于消极应对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