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不来上海不知道城市的繁华,不去杭州不知道生活的小资,不来南京不知道历史知识的极度匮乏,这就是我此次考察最大的感想。
第一站南京到了。
还没下车就听导游说了好多关于南京的故事。
南京秀丽富庶,且自古就有“苏杭熟,天下足。
”江南乃鱼米之乡,物产丰饶,天下租调赋税,十之八九出自江南。
富足的财力对于一个新王朝巩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南京成了都城不二之选。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梁朝和尚云光法师在山巅讲经,去感悟博大精深的佛教“禅”世界;可以陪伴“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登临金陵凤凰台,不会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喟,而是眺望九州,吟唱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的豪迈气派;可以凭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伤情怀;或者与王安石一同泊船瓜洲,抒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篇章;可以在李渔修葺的“芥子园”内思索他的“芥子而知须弥”寄寓,寻觅古代艺术的精髓;可以与俞平伯、朱自清大家学者一道一扁轻舟于浆声灯影里的秦怀河里,飘然的追寻一段文学佳话;你也可以到夫子庙去祭拜,接受儒家学理的洗礼,探索儒学精华。
说到古色古香的夫子庙,就会想到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再则是传说甚多的秦淮河。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长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秦淮河静静的绕着南京流淌,它载动着历史的苍桑,每经一处便留下了它的气息,属于秦淮特有的气息。
曾经秦淮河畔是有名的风月场所,它作为六朝古都,历经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然而,即便是有如此浓厚的王者之风,南京让人更多缅怀的却是秦淮河上一缕缕纤魂,它被蒙上了另一中色彩,宛如一个帝王着重文采风流。
由于第二天就去苏州,无缘观看总统府、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玄武湖和中山陵。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
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
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
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
而重重叠叠的假山,传至今天还要继续传下去的是你的参差坎坷的魅力。
这是苏州,中国的苏州。
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
到了苏州当然先去园林,去参观能留住我们的留园。
留园,取刘氏之园“刘园”之谐音而来,历经数代而成形。
留园的入口并不起眼,就如平常人家的大门一样,初见之人绝不会由此联想到里边那另一番洞天,这仿佛古代中国文人的性格一般,喜藏而不露,深谙中庸之道。
由此向内,需经过一条昏暗压抑的小道,人在其中慢慢的习惯了黑暗与狭窄,期待着光明的到来。
这条入园必经之路有很强的引导性,曲折幽暗,狭长封闭,给入园之人染上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直到后来走到院内的主要空间之后才豁然开朗。
当经历了这番黑暗与曲折之后,那开阔的湖面,嶙峋的假山,满眼的葱郁,难道不会使人感到眼前一亮吗?正是这种明暗的对比,狭窄也宽阔的对比,才使人在看到园中主景后更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境界是自古造园者所最求的。
文人造园,便将诗情画意放入了园中,园林建筑在模仿自然的同时也加入了造园者的主观情感,这样一来,便需要高超的造园技艺才能使其境本于自然,却高于自然。
留园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形态之美,更在于其内涵丰富之美。
细细的品味留园,感受留园,定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自开山塘路,水陆往来频;银鞍牵骄马,画船载丽人”。
一直希望来山塘走一走,借考察的机会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修复后的山塘街是苏州古城自然与人文景观精粹之所在,堪称“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
”这是条享有盛誉的千年老街,听评弹、品小吃、买饰品,是大多数本地人逛山塘街的情结所在,也是不少外地游客追寻江南风流雅致的梦讫。
古戏台的昆曲或评弹、石艺斋的精美石雕、江南衣馆的服饰刺绣、吴拓斋的拓碑技艺、朱文茜的黄泥捏像以及蓝印花布、苏扇、文房四宝等让人目不暇接,整条街上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吴文化的气息。
当然这里也不缺少美食,五芳斋的点心、黄天源的糕团、采芝斋的糖果、乾生元的麻饼,以及传统的苏式小吃如梅花糕、海棠糕、臭豆腐、龙须糖、蟹八件、蟹壳黄等等,在享受美食中更能感悟这条千年老街的历史韵味。
回想起南浔,就能想到水、桥、街。
南浔古镇很雅。
走进小镇,感受着绿水环抱古镇,摇橹船轻轻摇曳在小河上的那份悠闲,令人怀旧。
而寻访从一个大宅门走向另一个大宅门,触摸那一幅幅静默的画面,仿佛耳闻到这个昔日繁华古镇的阵阵喧嚣,尤其是当你用相机对准那间间古老的店铺时,蓦然回首间,你会觉得一下子好似把你拉回了长袍马褂的年代。
有人夸言,“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其实一点儿也不夸,当你感受着水巷纵横交错,房舍黛瓦粉墙,河上石桥弯弯,岸边槐柳枝繁茂,商贩轻声吆喝……你会觉得,这就是一幅灵气、天然的水墨画卷,那么清淡素雅。
南浔古镇很闲。
在青石板铺就的路上慢慢悠悠地晃荡,走累了便坐下小憩,谈谈古镇风情,看看小桥流水,深深被古镇的那种宁静美所深深地吸引。
这个时候,似乎会觉得人世间一切愁烦一下子消失了,伴随在心头的都是水上风情水中倒影的悠闲与宁静。
要是能坐上一会儿摇橹船,晃晃悠悠间,心情也跟着置换。
疲惫时,流水会让你身心变得酥软舒服;浮躁时,小镇会带来气定神闲的支撑。
如果和南浔艺人聊上几句,又会被古镇所带来的那份闲适所折服,他们一天天地就这样守着艺,或工笔描,或泼墨挥毫,为的是让南浔走向大江南北。
最令人感怀的是,断臂艺人竟然用脚做字画,那娴熟的手法,撑起的是一个描绘南浔的艺术殿堂。
说到闲,杭州西湖也不在话下。
看见西湖还没靠近就让人心情舒畅,多么独特的西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远远看见西湖,身边的同学就背出了这首诗,我们都笑了,也加深了对西湖的兴趣。
提到西湖,人们会想起什么?是断桥?苏堤、白堤?还是三潭印月?抑或只是那一池荷花,几株翠柳?也许都会有那么一点。
断桥、白堤、苏堤、雷峰塔之类的地方,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于历史的触动。
试想,若是没有背后动人的传说,只剩下一个空洞的摆设,这样的事物会是多么的无聊。
任何一样古迹的存在,都不会单纯地因为它的年代而显得珍贵,那些珍贵的事物,其背后或多或少会有动人的传说或是扣人心弦的故事。
那里面,是历史在经过漫长岁月以后放出的微妙反光,它吸引着人们去寻访,去探索。
也许,因为有了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古迹才更显得珍贵。
也许,西湖也是因这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而有了别样的底蕴。
如果说苏杭给人的感觉是静,那上海就是震撼。
上海的第一站上海博物馆就让我大饱眼福!坐落在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2万件,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著称。
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的名品。
走进这里,你会被馆内古色古香的深墨绿色的色调吸引,古朴典雅的木质展柜,散发出浓郁的青铜时代的文化气息。
1200平方米的展室内,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这里有建国前出土的保卣、召卣,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还有著名的大克鼎、浑源彝器中的精华牺尊等,是不可多见的精品。
琳琅满目、造型各异的青铜器,让我大开眼界。
明清家具馆别具一格,只见园林宅第青砖粉墙,修竹摇曳,还有明清时代的厅堂书房,配上灯光,让观众有穿越时光隧道,回到明清时代的感觉。
700平方米展厅内陈列了明清时代中国家具精华100多件。
这里有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榫卯严密的明代家具;有用料宽绰、体态凝重、装饰繁缛、厚重华丽的清代家具。
屏风、茶几、床、各种橱柜,无不做工精湛。
此外,这里还有钱币、古玉、玺印、雕刻、少数民族文物等,皆展品完整,各具特色,值得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正巧碰上“哥伦比亚前西班牙时期黄金艺术展”和“海外帆影: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让我对景德镇瓷器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并感受了异国文化。
可惜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留下些许遗憾。
上海市博物馆,像一所开放的学校,让人流连忘返。
从上海博物馆步行走到外滩,内心一直是激动的。
我曾经看过<上海滩>许文强的帅气及上海滩的壮观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总想有机会能到上海去看看,更想站在外滩感受那种气派,每个城市都有远外瞩目的地方,如北京有天安门,成都有春熙路、重庆有解放卑、南京有夫子庙,上海就是以外滩闻名中外,在上海可以不远其它景点,但外滩一定要去的,因为外滩将展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雄伟气象。
我们来到外滩是下午四点多。
当外滩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多么壮观,多么雄伟,对面高楼林立,东方明珠高耸云端,两边是金茂大厦、香格里拉大酒店、滨江大酒店,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黄浦江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雄伟,江水有点黄,真与其名相近,江里船只来往穿梭,好一派忙碌景象,还有观光船里聚集着许多的游客,想来站在江面上欣赏外滩更有一番情趣吧。
而那些几十栋百岁高龄的老建筑,我不想知道建筑背后那些积淀了上百年的老故事,只好奇地感受着那些光怪陆离的老房子。
走过那些老建筑时,花园、洋房、假面舞会、奔驰牌老爷车、高大的落地窗,还有烛光晚宴以及珠光宝气的太太小姐们细高的鞋跟钉在大理石地面上清脆的响声,在我眼前飘过,多么奇妙的幻想。
站在外滩上,当华灯初上,夜色中的外滩灯火通明,霓虹闪烁,两岸高大建筑的光影和黄浦江上龙灯璀璨的游船交织在一起,将外滩妆扮的更加妖娆妩媚,仿佛整个外滩汇聚到黄浦江上,形成一条流动的梦幻般的大河。
十天考察结束时,思绪仍处在上海。
如果非要总结这十天,我想用四个字来代替,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