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制卷:黄礼红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含书写3分) 亲爱的同学:一年多来初中语文世界的徜徉,热爱生活的你一定有了深深的语文情结。

又到了展示自己的时候啦!不错,面对散发着缕缕墨香的试卷,只要你胸有成竹,专注其中,你会发现,完成试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惬意的心灵之旅!一、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21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A.溃.退(guì) 舀.水(yǎ0) 白洋淀.(dìng)B.绥.靖(suí) 脂.粉(zhì) 蹿.一蹿(cuàn)C.寒噤.(jì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D.提.防(tí) 惊骇.(hài) 迫.击炮(pò)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用正楷字填入表中并改正。

(2分)锐不可挡喧嚣张惶失措娴熟险峻容光焕发脏物月明风清健忘荒廖3.按要求默写填空。

(每空1分,共6分)(1),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2)树树皆秋色,。

《野望》(3)迷津欲有问,。

《早寒江上有怀》(4),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崔颢《黄鹤楼》中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色的句子是:,。

4.浏览新闻,回答问题。

(4分)中新网西昌10月1日电北京时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18时59分57秒,橘红色的火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伴随着震天巨响,“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惊天动地的呼啸声中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力直刺苍穹。

一瞬间,群山抖动,大地震颤,人们翘首仰望,火箭拖着长长的火柱,向东南方向飞去,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犹如仙女抛出的长绢,当空飞舞。

一会儿的功夫,火箭便钻入更加稠密的云雾层里,什么也看不见了。

唯有那震天动地的呼啸声,还在持续。

这时,群山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和掌声,似大海波涛,似空中惊雷,久久回荡在发射场幽深的峡谷中。

据了解,此次发射是继“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为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积累工程经验,是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星。

为后续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成功落月积累经验,进一步深化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

(1)请给本则新闻拟写一条恰当的标题(2分)(2)所选新闻第三段属于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试说说其作用。

(2分)5.名著阅读(3分)《朝花夕拾》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又是文。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和《阿长与山海经》。

6.综合性学习(4分)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但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世界何时才能铸剑为犁,和平永驻?(1)战争出英雄。

你最崇拜的英雄是谁?他有何感人事迹?举例说给大家听听。

(2分)(2)你了解有关战争的诗词和成语。

请各写出一个。

(2分)二、现代文阅读(24分)(一)(12分)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

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

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敌人发了愁。

7.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3分)8.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性格? (2分)9.“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3分)10.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二)(12分)⑴刚刚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莫斯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战争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创伤。

⑵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之下走进莫斯科城。

⑶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之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

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挤得风雨不透。

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⑷苏军在战败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⑸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格格山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地向俘虏即将走来的方向张望着。

⑹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⑺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

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

一会儿,人群潮水般的向前涌。

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进行阻止,马上被汹涌的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着手组成人墙,竭尽全力,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⑻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

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还有的失去了手脚,躺在担架上不住地发出痛苦的呻吟。

⑼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

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

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遭如此惊吓都瘫软在地。

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地哭嚎呼救。

⑽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力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⑾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对不会超过二十岁。

①面对扑面而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⑿蓦然间,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的站在那里。

她怔怔地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

在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⒀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

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裹着的面包,轻轻地递到伤号的面前。

②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那惊恐..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

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到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伸手抓起,连裹在面包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的大吃起来。

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有吃饭,饿坏了。

⒁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摩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⒂悲恸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下来!人们都惊呆了,一个个都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⒃过了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

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食品,一齐向受伤的战俘涌去……11.文章第⑹段说“为了防止出现意外”,第⒃段又说“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

“意外”和“出人意料”在文中的含义各是指什么?(3分)。

12.文章第⑻段着力描写了战俘们的肖像、神态和动作。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分)13.结合语境,比较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惊恐”分别表现了年轻伤号怎样的心理。

(3分)14.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费讷隆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请结合你阅读本文的感受和对这句名言的理解,谈谈你对战争的感悟。

(3分)三、文言文阅读(22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宜.乎众矣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2分)18.《佛典》有云: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细细思量,我们身边的每一种花都有其独特的品质。

你又喜爱哪种花呢?说说你从它身上发现到的内在品质。

(3分)桃花源记(节选) (11分)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C.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0.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