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课程:国际贸易
专业:国际工商管理
年级:14级
姓名:江新周
学号:1469001005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
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一、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中国沿边地区与毗邻周边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因此,对于本选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正文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比较分析,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或形式
进行概括总结,诸如欧盟、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的雁行模式、美国的亚太扇形模式等。
(1)张纪康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区域一体化形成中相应的实质基础及其形式,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实现形式归结为四种一是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二是市
场导向型的一体化,分为欧盟和没有正式协议的市场导向型一体化,如东亚地区各国三是政策导向型一体化分为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双边一体化协议如墨西哥、智利,并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了条总结。
文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祈了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式,即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提出南二匕型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
(2)汤碧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入手,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制度导向一体化和市场导向一体化是从对外联系程度看,又可分为封闭型一体化和开放型一体化。
现实中,欧盟是制度导向和封闭一体化的典型而则体现为市场导向和开放一体化。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1)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
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的形式将是建立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上海合作组织统一经济空间。
上合组织促进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理论中,认为推进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应该成为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要战略选择。
但龚新蜀,刘庆岩从上合组织框架下经济合作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入手,认为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贸易依存度不高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相互投资,导致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具有一定难度。
应通过加强机制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局部带动整体,加强经贸合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促进投资多元化发展等四种途径来推进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
(2)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陈裴对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进行了事后研究,研究结果是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域贸易合作方面作用有限。
邱丹阳,运
用地缘经济学理论,认为中国正在实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开展强势经济外交是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要手段,的构筑在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发挥着相当程度的溢出效应。
机构性制度推进使得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央协调机构类似于欧盟“总部”一样的制度需求出现,中国应抓住这样一个机遇。
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展、前景和新格局,作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力量,其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它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区内贸易的扩大,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增强,以及对区内外投资的吸引。
中国应进一步调整参与战略首先,应积极调整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和优先顺序其次,应认真借鉴全球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经验,选择中国的发展模式。
(三)、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1.地缘特殊性
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在“一线跨两国”①中突破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边界所形成的多种经济区域圈层。
在全球日益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下,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安全扩展到能源、金融、环境等各方面。
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实现边境区域由安全防御功能为主向经济功能为主转化,以形成跨国次区域范围内的经济集聚和加速边境城市的发展为目标,②推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
2.发展不对称性
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程度具有时间“不对称性”。
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一方面是基于沿边地区边境经贸合作不同
形式发展起来的,并在时机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转化和演进另一方面,往往由于毗邻国家政治、经济的动荡和限制而使得进程延迟或滞后,使得跨境经济合作协议框架下的建设进度出现了“不对称性”。
3.产业反向梯度转移性
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实现产业的反向梯度转移为目的。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迅速流动,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和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沿边地区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传统的边境贸易实现“走出去”发展战略为跳板,力求实现将优势互补和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条延伸到境外,达到产业反向梯度转移的目的。
4.弓矢态势性
沿边地区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范围形成“弓矢态势”。
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以边境城市为“箭头”,以边境口岸带为“弓背”,通过利用毗邻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形成“弓弦”网络,充分实现木国企业的对外战略。
此外,沿边地区通过边境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多种形式,带动边境地区外贸、加工、金融、投资、运输、物流、通信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边境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四)经济影响
1.静态经济影响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
税同盟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它成员国成本低的
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
会带来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
2.动态经济影响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和物价水平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和投资效应。
(五)发展前景
1.SWOT战略分析
(1)优势因素分析
1、中国沿边地区地缘优势明显;
2、中国沿边地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3、中国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增长势头良好。
(2)劣势因素分析
1、中国沿边地区经济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2、中国沿边地区直接外商投资整体水平较低;
3、中国沿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差距;
4、中国边境口岸对外开放和口岸经济发展巫需纵深发展。
(3)机遇因素分析
1、世界经济在曲折中继续复苏,中国经济仍然看好;
2、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沿边各省区相关政策扶持力度;
3、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和政策进一步调整和深化。
(4)挑战因素分析
1、后危机时代中国沿边地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不利影响;
2、地缘政治经济对中国沿边地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影响;
3、中国能源安全与周边国家之间冲突与矛盾。
通过SWOT战略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