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行为强化科学研究已经立了许多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基本原理。
行为强化就是行为学家们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原理之一。
行为强化的定义是: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
反应→后果结果: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
有人将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在笼子外面猫能够看得见的地方摆上食物,在笼子上安装了一个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笼门就会打开。
当猫刚一被放进笼子时,它做出很多种行为,比如抓咬笼子上的栏杆,把爪子从栏杆缝隙中伸出,以及试图从栏杆之间挤出。
最后,这只猫偶然地碰到了杠杆,笼门打开了,猫于是能够走出笼子吃食。
每一次将饥饿的猫放进笼子,猫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
最后, 只要一将猫放进笼子,它就马上去击打杠杆。
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定律。
在这个例子中,当饥饿的猫被重新放回笼子的时候,这只猫就更有可能去击打杠杆,因为这个行为在此之前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
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就是对猫击打杠杆的行为起到强化(增强)作用的结果。
从20世纪30代开始,斯金纳使用诸如老鼠和鸽子等实验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行为强化原理研究。
例如,在用老鼠作的实验中,斯金纳将动物放进一个试验用的盒子里,每次当老鼠压下安置在盒子一面内壁上的一个杠杆时,斯金纳就给它一小块食物。
起初,老鼠在盒子里到处察看活动,用鼻子嗅,用后腿支撑着向上爬等等。
当它碰巧用一只爪子压下了杠杆时,盒子里的自动装置就通过内壁上一个小洞送进一小块食物。
每次这只饥饿的老鼠压下杠杆时,它就得到一块食物。
这样,每次老鼠被放进盒子的时候,它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
这个向下压杠杆的行为得到了加强,因为每次它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
相对于老鼠进入笼子以后所展示出的其他所有的行为,这个压杠杆的行为增加了。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的例子,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行为强化的原理。
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
虽然行为强化原理最初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阐述的,但是行为强化也是一个对人类行为构成影响的自然过程。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强化的例子1.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
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
2.一位正在雨中等车的妇女撑起了雨伞。
雨伞可以防止雨点落到她身上。
现在下雨时她总是撑起雨伞。
3.当一位厨师烹制全熟的牛排时,油烟总是很大。
他于是打开抽油烟机,抽烟被吸出了厨房。
现在他在烹制全熟牛排时,更有可能使用抽油烟机。
4.一个大学生正在回答行为矫正课程的学习指导问题。
当答不出某个问题时,她就去问已经上过这个课的朋友。
朋友就会告诉她正确答案。
结果,她现在更有可能就那些不会做的问题请教她的朋友。
5.当尊尼在课堂座位上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表扬他。
结果,尊尼就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当老师讲课时看着老师)。
6.帕特丽夏看电视时,如果画面变得模糊,她就把一片锡纸放在天线上,画面就变清楚了。
现在她更有可能在画面变得模糊时把锡纸放在天线上。
7.作为代替按小时付酬的做法,一个自行车生产公司开始按件付酬。
根据这种方法,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工人们每组装一辆车就挣到一定数量的工钱。
结果工人们每天组装的车更多了,而他们挣的钱也更多了。
8.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他妈妈要糖果遭到拒绝时,这个孩子就会发脾气(哭闹和尖叫)。
最后他妈妈还是给他买了糖果,他也停止了哭闹。
这个孩子将更有可能在商店里发脾气,因为这将带来母亲给他买糖果的结果。
行为强化的定义(1)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2)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3)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这个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从事这个行为)。
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作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作用于环境,产生出一个结果,它随后被这个直接结果所控制,或者作为这个直接结果的结果出现。
这个增强了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剌激。
当孩子的父母把她放到床上时她会哭闹。
这个孩子的哭闹行为就是一个操作性行为。
对她的哭闹的强化剌激就是父母对她的关心。
因为她在晚上的哭闹导致了这个直接结果(强化剌激),她的哭闹行为被强化了:将来她更有可能在晚上哭闹。
正性和负性强化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都会增加这种行为在将来出现的可能性,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的区别仅仅在于行为结果的本质不一样。
正性强化的定义如下:(l)一个行为的发生,(2)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剌激的增加或者剌激强度的增加,(3)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负性强化是这样定义的:4)一个行为的发生,(5)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剌激的移去或者剌激强度的降低,(6)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刺激是可以被感官察觉并且能够对人构成潜在影响的事物或事件。
这个事物或事件可以是自然环境的特征或者社会环境的特征(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个体的行为)。
在正性强化中,随着行为出现的刺激称为正性刺激。
在负性强化中,随着行为被移除或者被避免的刺激称作负性剌激。
因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在正性强化中,反应产生出刺激(正性剌激),而在负性强化中,反应移除或阻止剌激(负性刺激)的发生。
但是在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中,行为都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
有些人弄不清负性强化和惩罚的区别,这两者是不同的。
负性强化(和正性强化一样),是行为得到增加或者加强,而惩罚则使行为减少或减弱。
这种迷惑主要来自于负性强化中的负性一词。
在这个名词的语境中负性一词并不具有坏的或令人不快的含义,它只是指随着行为出现的剌激的消失(减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的例子。
当孩子在商店中发脾气立刻妈妈给他买糖孩子停止发脾气;-结果:将来孩子在商店中哭闹时,妈妈更有可能给他买糖果.孩子在商店中发脾气立刻妈妈给他糖果结果:将来孩子更有可能在商店里发脾气。
必须记住的关于正性矫正和负性矫正的重要一点,那就是它们对行为具有同样的作用:都对行为进行强化。
行为强化总是用它对行为的效果来定义的,这称作功能定义。
一个孩子独立地完成了作业,老师走到他的桌子前,对他说:"做得好",并拍拍他的后背。
这是一个正性强化的例子吗?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能辨别它是否是正性强化的例子,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
要成为一个正性强化的例子,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即作为老师对孩子的夸奖和拍后背的结果,这个孩子将来更有可能独立地完成作业。
请记住,这是行为强化的功能定义:行为的结果增加了该行为将来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的夸奖和关注是加强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行为的强化刺激。
但是,对于有些孩子(例如,孤独症患儿)来说,老师的关注就不是强化刺激。
因此,夸奖和轻拍后背就不会加强这种行为。
当必须分析才能确定某种情形是正性强化还是负性强化的时候,你应该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 l.这个行为是什么?2.行为之后直接发生了什么(是否有一个剌激出现或者消失)?3.将来对这个行为会发生什么事(这个行为是否被加强,是不是更有可能出现)?如果你能回答上述所有问题,你就能确定,一个案例到底是正性强化还是负性强化,亦或两者都不是。
有一类正性强化方法是将从事一个高发生率的行为(个体更喜欢的行为)的机会作为一个低发生率的行为(个体不那么喜欢的行为)的结果,以此增加低发生率的行为,这称作普利马克规则(Premack)。
例如,当父母要求他们四年级的儿子完成作业后才能出去和伙伴们玩儿的时候,普利马克法则就会发生作用。
将出去玩(高发生率的行为)的机会作为完成作业(低发生率的行为)的结果,可以强化做作业的行为,也就是说,让这个孩子更有可能完成作业。
逃避行为和防止行为定义负性强化时,我们要对逃避行为和回避行为进行区分。
在逃避行为中,行为的发生导致已经存在的一个负性刺激的终止。
换句话说,个体通过从事某一具体行为来逃避负性剌激,从而强化了这个行为。
在回避行为中,行为的发生阻止某种负性刺激的出现。
换句话说,个体通过从事某一具体行为来防止负性刺激,从而强化了行为。
在回避行为中,剌激经常标志着负性刺激的出现,于是当这种警告性的刺激出现时,个体就从事某种防止行为。
因为回避和防止是消极行为强化的两个类型,所以,它们都会导致能够终止或避免负性剌激的行为等级的提高。
逃避行为和回避行为的区别将在以下情况中进行说明。
将一只老鼠放进一个实验用的盒子中,盒子的两边用一个障碍物分隔开。
老鼠可以从障碍物上跳过到达盒子的另一边。
在盒子的底部有一个电动栅格,这个栅格可以对盒子的两边分别进行电击。
当对盒子的右边施行电击时,老鼠就跳到左边以躲避电击。
跳到左边的动作就是逃避行为,因为老鼠从一个负性刺激(电击)中逃出来了。
当电击在左边施行时,老鼠也会跳到右边。
这只老鼠相当快地学会了这个逃避行为,只要一施行电击,它就立刻从盒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
在回避行为的情况下,每次电击前都向老鼠发出一个声音(老鼠的听觉比视觉发达)。
当声音发出后老鼠学会做什么?在电击前经过几次发声实验后,只要声音一发出,老鼠就从盒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
这个声音就是警告剌激;只要警告剌激一出现,老鼠就跳到另一边以避免电击。
生活中回避和防止行为的例子逃避一个光着脚的人踩到热沥青上,立刻跳到草地上。
跳到草地上的结果使他可以逃避热沥青上的热量。
回避这个人下一次在热沥青上走路时穿上鞋。
逃避发动汽车时音响像爆炸一样响起来,因为上次离开汽车时有人把音量开到最大。
你于是把音量调小以逃避这种撕扯耳膜的躁音。
回避你在启动汽车之前先把音量调小,这样就可以防止音响发出噪音。
条件强化剌激和非条件强化剌激行为强化是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自然过程。
通过进化过程,我们继承了某些对我们的生存起作用的生物学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行为强化学习新的行为的能力。
尤其是,某些剌激物正在自然地强化,因为我们的行为被这些剌激物强化的能力具有生存价值。
例如食物、水和性剌激都是自然的正性刺激物,因为它们对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生存起作用。
逃避痛苦的剌激和逃避极限水平的刺激(寒冷、酷热,或者其他令人不舒服的剌激或负性剌激)是自然的负性剌激物,因为对这些剌激的逃避或回避也对生存起作用。
这些自然的正性和负性的强化刺激物称作非条件强化剌激,因为这些剌激的发展不需要条件或训练。
非条件强化剌激有时也称作基础强化刺激。
这些剌激物是非条件的强化剌激,因为它们具有生物学价值。
另一类的强化刺激构成了条件强化刺激。
条件强化剌激(又称次级强化剌激)是指,通过与一个非条件强化刺激或者一个确定的条件强化刺激配合,变成确定的强化刺激的中性刺激物(中性剌激物是指目前并不具有强化剌激功能的剌激物,即,它并不影响所跟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