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第一章名词解释:古文经,今文经,汉学,微言大义第二章名词解释:经世致用,《海国图志》,魏源,常州学派问答:1、清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1、知识分子人数多,出路少,前途渺茫,科举的名额一直保持不变,但是读书人的数量增加将近10倍。
2、大部分知识分子没有理想,士风不振,惟利是图。
3、知识分子对现状不满意。
2、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改良思想(1)开始系统了解西方社会情况。
(2)提出以夷治夷的外交思想。
(3)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利用外国之间矛盾而购买其军械,如大炮、洋枪,依此改进中国国防。
(4)主张发展海外贸易。
3、魏源“以经术为治术”思想(1)对正统学术的批评(包括宋学,汉学和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佛教)(2)通经致用,恢复原儒经典的社会政治作用(3)编撰《皇朝经世文编》,宣传其通经致用的思想(4)提出“史学经世”,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4、《海国图志》及其学习西方的思想(1)、提出一套对外战争的方法:(2)、提出以夷治夷的外交思想(3)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4)对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介绍第三章5、《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1)经济思想: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财产平均分配。
(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3)文化教育方面:独尊上帝,实行宗教教育。
6、《资政新篇》思想内容(1)政治思想。
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禁朋党,办报纸,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
建立监察制度。
(开明君主政治)(2)经济思想。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建立以机器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体系。
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专利制度。
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
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兴办企业;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
(3)社会文化思想。
主张关闭寺庙道观,反对传统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革除溺婴、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陋习,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
(4)外交思想。
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但不准其干涉内政。
第四章名词:夷务,奕䜣,张之洞,《劝学篇》,中体西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问答7、洋务运动的产生原因(1)对外战争的失败,产生了学习西方的思想(2)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对外国人到中国的目的和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3)对付太平天国的需要(4)鸦片战争后自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8、1880年的铁路之争双方观点。
翰林院侍读周德润奏称,铁路可行于泰西而不可行于中国,因为立国之道不同。
“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其利也;中国以养民为主,君以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
”所以修筑铁路是求利,这就是舍本逐末,以夷变夏。
王闿运轻蔑地说:“火轮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
船以轻捷为能,械以巧便为利。
今夷船煤火未发,则莫能使行;炮须人运,而重不可举。
反对派的意见集中于以下几点:第一,修铁路有利于外敌入侵。
第二,修路扰民。
铁路所经之地,要拆毁民间田庐坟墓,必民怨沸腾致。
第三,修筑铁路夺民生计。
李鸿章的反驳第一,铁路资敌可先行防止。
第二,只要给居民以“重价”补偿,民众就不反对修路。
第三,铁路沿线生意发达,修铁路、通火车只会增加各种职业。
第五章名词公羊三世说,进化论,《翼教丛编》派,民权救国论,《新民论》,《仁学》,谭嗣同,康有为问答9、戊戌维新思潮的特点和意义1、有组织地结成团体2、有理论、有政纲3、自觉充当改革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4、标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10、维新派与《翼教丛编》派的争论1、维新派与《翼教丛编》派的争论(1)《翼教丛编》派形成(2)《翼教丛编》对维新派的攻击叛圣教,毁灭伦常,伤风败俗,平等自由之说有悖于三纲五常。
无父无君,伸民权则无君上,使学生不知忠孝节义。
其儒家学说违反史实,不循学理,孔子改制考没有根据对学习西方持怀疑和反对态度。
2、维新派的反驳(1)三纲五常是专制统治的支柱,是中国衰落的重要原因,违反天赋人权。
(2)要救亡图存,必须先伸民权,伸民权就要提倡自由平等。
(3)科举制度使中国缺乏人才,只有兴办学校,开民智,引入西学,才能实行变法。
(4)变法是天下公理,学习西方是变法的最重要内容11、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评第一、体和用是相互联系,不能分开的,“故中学有国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第二、不同体有不同的用,“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第三、西学的“汽机兵械之伦”,是西学的用,它的体是“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为公”,其根本精神则在自由的精神。
第四、因此中国学习西方不能仅学用而不学体,而是应“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第五,自由与不自由是东西方区别的根本,是中西政治文化差别的根本原因。
结论:张之洞的劝学是“益西法之虚严,而沿中土的实弊”。
12、张之洞与维新派关于政治改革的争论第一、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
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卫社稷为第一义,要君臣同心,国民同力,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第二、清政府是良好的政府,所以保国就要保大清。
自汉唐以来,国家爱民之厚,未有过于我圣清也,税收、赈灾、刑法,试考中史二千年之内,西史五十年以前一具国政有如此之宽仁忠厚者乎?第三、三纲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
第四、民权之论,无一益而有百害,如立议院,中国民无能力、无知识,外国的人权,是指人民可以“发公论、达众情“,不是老百姓要掌权,所以中国应该有公议,而需要有议院。
第五、中国学习西方如果不以中学为根本,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学西学者矣。
13、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1)古文经是伪经,其实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位而伪造的。
(2)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微言大义是托古改制,孔子本质上是儒教的教主。
(3)托古改制最重要的思想是通三统,张三世。
所以改革是孔子学说的真义。
(4)当今世界是从据乱世发展到升平世,所以在政治上应该由专制主义发展到君主立宪制。
14、康有为变法维新思想(1)思想上,明定国是,效法日、俄,确立变法维新思想。
(2)政治上,设立议院,改革官制,设制度局,专门推行新政。
(3)经济上,振兴农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文化教育上,废八股,设立学校,办报译书,开办各种学会,培养新式人才(5)社会上,移风易俗,禁止妇女缠足。
15、康有为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第一、经济发达,实现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
第二、财产公有,按劳分配第三、建立全球大同公政府第四、消灭家庭,男女平等,普及教育第五、生活安逸、富足和快乐16、谭嗣同对传统文化的批评(1)清王朝封建统治支柱是“三纲五常”,纲常名教是变法维新的最大障碍,提倡自由民主,就要废除纲常名教。
(2)对君为臣纲的批评。
君为民共举,君为末,民为本,君是为民办事的,君主如果不能办事,甚至是残暴的,民可以废除甚至杀掉他。
君为臣纲并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荀子的学说。
(3)对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的批评。
父与子在天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4)在五伦中,朋友一伦对人无弊而有利。
因为其平等、自由、自主,要把其他四伦都变成民主、平等关系。
17、谭嗣同变法思想(1)外国人以商战,灭他人之国于无形,中国亡国灭种的危机迫在眉睫,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途径。
(2)外国人既是侵略中国的敌人,也是中国学习的对象,中国今天人人心风俗、政治法度、经济军事文化都不如西方,应该全变西法。
(3)政治上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设立议院是政治改革之首。
(4)经济上鼓吹商战,极力主张提商。
主张大机器生产,奖励工商业,开矿,批判小农意识,提出以消费促生产和流通的思想。
(5)文化教育方面,批评禁欲主义,主张性解放和性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
18、严复自由思想(1)中国从未有过自由的概念,这是东西方政治学说最大的不同,也是今天中国贫弱的根本原因(2)自由是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3)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财产不可侵犯,思想和言论自由、民主权利等(4)西方国家的人民由于是自由的,所以是国家的主人,人人有责任感和义务心,这是西方富强的重要原因。
第七章名词《革命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孙中山,权能政府,社会主义讲习会,宋教仁,19、简述孙中山对“黄祸论”的批评。
(1)指出喧嚷“黄祸”是为瓜分中国制造舆论。
(2)用历史证明中国的传统并非“封闭”,指出“排外”只是清政府的主张,表示革命成功之后中国会对各国“开放”。
(3)不论列强会采取何种态度,中国一定要振兴工商业。
(4)在有关对外宣言中反复表示坚持”和平主义“的立国方针。
20、比较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不同点(1)经济发展主体方面,维新派认为私人是经济发展主体,国家应该鼓励私人工商业的发展。
革命派主张国家是经济发展主体。
(2)经济发展道路方面,维新派主张由金融改革开始,发行货币,筹集资金,发展大机器生产。
革命派主张从发展交通开始,发展资源工业,进而建立现代实业制度,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
(3)经济发展目标方面,维新派主张抵御外国经济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救亡图存。
革命派强调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弊病。
21、章太炎独特的民主共和思想1、主张废除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批评22、章太炎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批评第一、议会制人为制造不平等第二、议会制是有钱人的政治第三、议会制只谋一党之私利第四、议会选举时营私舞弊,拉拢选票23、章太炎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议会制的理由第一、中国自废除分封制度后,已经是人人政治平等第二、中国人口众多,无法实行议会制,议员太多第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按赋税选举的议员分布不匀第四、议会制在欧洲已经是百病丛生24、章太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1)国家是虚幻的,个人才是实体(2)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五无:无政府、五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