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4章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第04章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画像砖和瓦当的生产制作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画像砖内容有纺织、耕作、冶铸、煮盐、宴乐、歌舞、狩猎、杂技等 ,借此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情况,其很高的历史价值,成为 重要的典籍资料。
砖的种类:长方形砌墙砖、正方形铺地砖、空心砖和小条砖等; 瓦的种类:筒瓦和板瓦,各种纹饰和文字的圆瓦当十分流行。
秦地陵发掘的两组大型铜制 御车马,可以确认是秦代青铜制 器之冠。这两组铜车马各由三千 多个部件构成。据考证,这两组 铜车马,是秦始皇生前出巡时所 乘车马的复制品,比原来的车马 缩小二分之一,总重量为1200多 公斤。
铜车马安车结构

铜器的分类型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汉镜
汉代铜器崇尚实用,趋向朴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主讲教师:万凡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
秦汉时期 约441年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秦汉两朝,历时四百余年,是我国封建
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各地区之
间经济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各族 人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间经过长久的交流和融合,开始汇成
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

汉代织锦仍为经线显花,图案有云气纹、鸟兽纹、文字、几何形纹、人 物骑猎纹等。

西汉时期的纺织 品除麻布外,绝 大多数为丝织品, 其中绢的颜色就 有10余种,色彩 丰富。
从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可以看出当时纺织的技艺高超,
其中素纱蝉衣仅重49克,真所谓冰纨吹絮。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提到,西方的提花 机是从中国传去的,采用时代比中国晚四个世纪。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3、印染工艺的发展
汉代的印染业随着纺织业的兴旺而发达,官府设有专管练染的机 构。 据班捷妤《捣练赋》所述,汉代丝的精练已能利用砧杵(chǔ)的机 械作用和草木灰的化学作用相结合的捣练法,提高了生丝的脱胶效率, 缩短工艺时间。 从出土的纺织物看,已有朱红、深红、大红、紫、绛紫、茄紫、宝蓝、 淡蓝、湖蓝、翠蓝、蓝、蓝黑、黑、藏青、藕荷、绿、油绿、叶绿、褐 、浅驼、浅橙、黄、古铜、杏色、纯白等30余种颜色,说明当时的配色 和漂染、套染、媒染技术水平已经相当高超了。

汉代丝织工艺品种增多: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等。 汉代提花织锦、染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经锦和绒圈锦质地厚实,纹样多为几何纹及变体动物纹。
汉锦为经锦,是“经丝彩色印花”。这个工艺限定了套色的数目,决定 了汉代织锦色彩效果比较古朴的特点。

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是装饰

汉代,男子以袍为贵。 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 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

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紧缩
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阴。”

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 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以花饰边缘,或打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二节
冶铜业与铜器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冶铜业的发展与青铜制器的提升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虽铁器普遍使用,但冶铜业规模仍超过之前的战国,冶
铸技术有进一步提高。青铜器制作开始注重生活化和艺术性。除了铜镜
、灯、炉及盥洗日用品外,还有印符、度量衡、礼器、乐器和工艺品, 最大宗的便是铸铜钱。
这些精心制作的砖瓦,烧制的火候十分讲究,烧成后吸水有声, 故后世有“秦砖汉瓦”之称。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五节
漆器业的兴盛与漆艺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漆器业的兴盛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的漆器手工艺,是在战 国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和发展。由于 漆器轻便耐用,精致艳丽,深受人们 的喜爱,以致王侯贵族不惜花费大量
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春秋《左传》中的晋国铸铁
鼎。铁器广泛使用,使人类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 到极大的提高,推动了许多民族脱离奴隶制的枷锁而进入了封建社会 。
秦汉时期铁器制品被大量使用
,有力地推动了冶铁业的迅速发展
,使之成为继纺织业之后主要的手 工业生产门类。
秦汉时期 铁制农具
2、纺织工艺技术的提高
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有了很大改进。 手摇纺车已普遍使用,结构与近代大致相同。当时的布机已广泛使 用脚踏提综斜织机,而且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从布机发展而 来的提花机也用于生产,效果显著。 东汉王逸在《机妇赋》中生动地描绘了提花机的生产情形:“兔耳 跧(quán)伏,若安若危。猛犬相守,窜身匿蹄。高楼双峙,下临清池。 游鱼衔饵,瀺(chán)灂(zhuó)(水声)其陂。”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中提到,西方的 提花机是从中国传去的,采用时代比中国晚四个世纪。
纱禅衣)。

日本的和服受这时期深衣的影响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 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女式
和服背后的大腰带比汉服更宽大;和服的线条都是直线形的,袖 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
服的摆,还有袄,裳都是上窄下宽线条。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三节
丝织&印染与服饰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绸织造、印染技术的提升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纺织印染业在战国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丝织业的成就与技术的进步最为显著,出现了官营和私营。 首都有东西织室,其数为主要产地。
烟尘污染空气。
如长沙出土的铜牛灯,灯体为牛形 ,以两角顺背向上作成虹吸管,有一 向下的碗状灯罩以吸收灯烟。
铜壶
铜壶商代即有,至春秋战国时 期制作极盛。汉代的壶大体上继承 传统形式,但名称有所不同,圆壶 称为钟,方壶称为钫。壶除作盛酒 或水外,尚作为量器。 《淮南子》注:“十斛为钟” 。《后汉书·郎传》注:“四釜为 钟”。汉代铜壶已呈设计定式。鼓
汉代印染“乘云绣”黄绮
新疆民丰县东汉合葬墓出土的蓝白印花
汉代腊染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秦汉时期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当时称“阑干斑 布”。在蜡染布面上,运用点、线的结合,图像色彩丰富,层次丰满, 疏密有致,生动朴实,匠心独运。

蜡染技术随后传入中原,再传到亚洲各国。 新疆民丰出土的汉代蓝白印花布,反映出当时蜡染工艺已相当精湛。
从发掘的秦代青铜器物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陕西宝鸡西高泉村秦墓出土的铜壶和铜豆,原是周王室的器物。 陕西凤翔高庄秦墓所出的中山鼎,则是中山国的器物。
陕西泌阳官庄秦墓所出的平安君鼎,则是卫国的器物。但在秦统一
后,均出现了具有秦地特色的青铜器皿。

秦地陵两组铜车马的精巧设计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铜车马安车 秦代
统一的商业市场。《史记·货殖列传》曰“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 其所欲。”由于市场的推动,手工业者和商
人往往也合而为一,呈现自产自销的经营特
点,为我国这一时期艺术设计的成熟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
《中国设计史》课件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第一节
制铁工具的广泛使用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人们最早知道的铁是陨 石中的铁,古代埃及人称之为神物。之后,人们就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 刀刃和饰物。 地球上的天然铁极为少见,当人们在冶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 铁技术之后,铁器时代才到来。
腹,小颈而口向外移,圈足,腹的
两侧多有铺首衔环,造型优美。
铜制科学仪器
我国古代铜制的科学仪器,像天文仪器有漏
壶、圭表、浑天仪以及地动仪、指南车等,都是
融艺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产品”。 东汉时张衡等用青铜制作浑天仪,能演示天象 ,并制成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张仪利用机 械原理,尤其是在齿轮系统技术应用方面,达到 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有精巧的合乎科学 的结构,且造型设计都已完全艺术化;尊外八条 含铜珠的龙及龙头下面设置的相应蟾蜍,使整个 地动仪都如一个精巧的工艺品。

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
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汉初提倡节俭,但对服饰礼制仍然是在意的,因为它具有等级秩序的象 征意义,具有政治功能。
在汉代时,深衣为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
礼服。在深衣内穿着一种无衬里的单衣称为蝉衣(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
秦汉女服
秦汉妇女的礼服,任
承古仪,以深衣为尚,斜
襟包绕层数增加,腰身裹 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
在腰或臀部。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 在帛画中穿着服饰是可信的
具体形象资料。
汉墓马王堆壁画女服饰
汉墓马王堆壁画女服饰

色彩的美同样被追求,高贵者用正青色,是一种非常饱满的色彩, 一般百姓则是单青,绿色做为次一等的间色,也是老百姓的常服色 彩。
人力、财力来制作,所以当时的漆器
生产规模庞大,工艺水平也达到新的 高峰。
汉代耳杯

【后期】即东汉时期。此时的镜面微凸,可以照出人面的全部,更
符合科学原理。
铜灯
铜灯始于战国,到汉代达到鼎盛。
铜灯不仅展示了青铜工艺技术和当时 科学成就的诸多内容,而且也展示了 青铜器艺术设计的风貌。 汉代的铜灯形制各异并又各具特 色,形成中国灯具史上特有的阶段, 为其后各朝代灯具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比如,虹管灯,又称灯,灯体有虹 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吸原理, 可将灯烟送入灯座,溶于水中,防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