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材料力学性能第七章-金属的磨损
材料力学性能第七章-金属的磨损
腐蚀磨损
定义:在摩擦过程中,摩擦副之间或摩擦副表面与环境介 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形成腐蚀产物,腐蚀产物的形成 和脱落引起腐蚀磨损。 分类:氧化磨损、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第七章 金属磨损和接触疲劳
金属的磨损与接触疲劳
机器运转 运动副摩擦 表面磨损
磨损是降低机器工作效率、准确度甚至使其报废的一 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材料的消耗。因此,生产
上总是力求提高零件的耐磨性,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主要内容
磨损的概念 磨损的模型
磨损试验方法 金属接触疲劳
§7.1 磨损概念
一、(摩擦)磨损
II区: Ha≈H,过渡区, 直线关系
III区:Ha>H,磨损量较 大, 1.3~1.7 III区:硬度是控制因素
I区:通过表面严重变形, 疲劳而发生,硬度是次要 因素。
4. 改善磨粒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1) 增加材料硬度 (2) 根据机件服役条件,合理选择耐磨材料 (3) 采用渗碳、碳氮共渗等化学热处理 (4) 经常注意机件防尘和清洗
上图为温度对胶合磨损的影响,可以看出, 当表面温度达到临界值(约80℃)时, 磨损量 和摩擦系数都急剧增加。
润滑油、润滑脂的影响
在润滑油、润滑脂中加人油性或极压添加剂能提高润
滑油膜吸附能力及油膜强度,能成倍地提高抗粘着磨 损能力。
油性添加剂是由极性非常强的分子组成,在常温条件
下,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边界润滑膜,防止金属表 面的直接接触,保持摩擦面的良好润滑状态。
粘着磨损的基本过程
压力作用—塑性变形、局部温度升高—粘着(焊接) 摩擦力--撕脱、剪切—材料转移
粘着→剪断→转 移→再粘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重要特征:
转移膜、化学成分变化
机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疤
粘着点强度与两摩擦 副强度相比
大于一方→相同金属 间滑动 低于两者→磨损量小
大于两者
根据磨粒所受应力大小不同: 凿削式磨粒磨损
高应力碾碎性磨粒磨损
低应力擦伤性磨粒磨损 根据磨粒硬度与被磨材料硬度相对关系: 硬磨粒磨损 软磨粒磨损
TiN涂层人工膝关节
磨粒磨损的特征
特征:明显犁皱形成的沟槽
剪切、犁皱或切削
韧性材料,连续屑;脆性材料, 断屑 在碾碎性磨粒磨损时,集中压应 力,塑性变形或脆性断裂 磨粒磨损过程 切削作用,塑性变形和疲劳破坏 作用或脆性断裂
3. 磨损量的计算
由阿查得(J.F.Archard)提出的粘着磨损量估算方法 计算可得总滑动距离内的粘着磨损体积为
KFlt V 9 sc
式中
sc——单向压缩屈服强度;
K ——磨屑形成几率; δ ——材料的断后伸长率。
K/10-14
lt ——总滑动距离;
4. 影响因素
材料特性
塑性材料、互溶性大的材料、单相金属、固溶体、 金属与金属摩擦副
铝合金材质的轴瓦,轴是灰铁材质。转速为300rpm。运行10 秒抱死,接触面有润滑油。最终判断为铝片进入导致。
冲蚀磨损
定义:流体或固体以松散的小颗粒按一定的速度和角度对 材料表面进行冲击所造成的磨损。
分类:气固冲蚀、流体冲蚀、液滴冲蚀和气蚀磨损 现象:短程沟槽、冲蚀坑、微小裂纹 塑性材料,短程微切削;脆性材料,裂纹形成与快速扩展 影响因素:冲击角、粒子性态、材料硬度
极压添加剂是在高温条件下,分解出活性元素与金属
表面起化学反应,生成一种低剪切强度的金属化合物 薄膜,防止金属因干摩擦或边界摩擦条件下而引起的 粘着现象。
5. 改善粘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1) 选择粘着倾向较小的摩擦副配对材料 互溶性小、表面易形成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配对
(2) 采用表面化学热处理改变材料表面状态
2. 磨损量的估算
Fl tan V K H
磨粒磨损量与法向力、摩擦距离成正比与材料硬度
成反比,与硬材料凸出部分和磨粒形状有关
3. 影响因素
硬度
与H/E成比例
断裂韧度
硬度和KIC配合最佳时,耐磨性最高
显微组织
组织硬度、细化晶 粒、加工硬化
磨粒硬度对磨损的影响 I区:Ha<H,磨损量最小
法向力 在V滑动一定时,F↑、V↑。F>1/3H,V ↑ ↑ 滑动速度 在F一定时, V滑动↑、V先↑后↓ 表面粗糙度、表面温度以及润滑状态
硬度及载荷的影响
粘着磨损一般随法向载荷增加到某一临界值后而急剧增加, 如图所示,K/H的比值实际上是材料硬度与许用压力的关系。 当载荷值超过材料硬度值的1/3时,磨损急剧增加,严重时 咬死。 因此设计中选择的许用压力必须低于材料硬度值的1/3。
机件正常运行的磨损过程
(a)磨损量与
时间或行程关系曲线;
(b)磨损速率与
时间或行程关系曲线
3. 磨损的分类方法
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 冲蚀磨损
疲劳磨损
微动磨损 腐蚀磨损
§7.2 磨损模型
一、粘着磨损 1. 磨损机理 定义: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当摩擦副相对滑动速 度较小(钢小于1m/s)时发生的, 原因:缺乏润滑油,摩擦副表面无氧化膜,且单 位法向载荷很大,σ接触>σs又称咬合磨损
渗硫、渗氮、磷化、氮碳共渗等。
(3) 控制摩擦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应力
(4)改善润滑条件,增强表面氧化膜稳定性
二、磨粒磨损 1. 磨粒磨损机理
定义:当摩擦副一方表面 存在坚硬的细微突起,或 者在接触面之间存在着硬 质粒子时所产生的一种磨 损。 两体磨粒磨损 三体磨粒磨损
磨粒磨损的分类
速度的影响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粘着磨损随滑动速度 的增加而增加,在达 到某一极大值后,又 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 而减少。下图为摩擦 速度不太高的范围内, 钢铁材料的磨损随摩 擦速度、接触压力的 变化规律。
表面温度的影响
表面温度升高可使润滑
膜失效,使材料硬度下 降,摩擦表面容易产生 粘着磨损。
1. 定义
机件表面相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时,表面逐渐分离
出磨屑,使表面材料逐渐流失、造成表面损伤的
现象。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飞机起落架 黄伯云: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 影响因素
摩擦副材料、润滑条件、加载方式和大小、相对运动性 (方式和速度)以及工作温度。
磨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