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证据法的基本原则(even)

4、证据法的基本原则(even)

证据 法的 基则? • 证据立法与证据运用过程中应遵守的根本准则。 • 由于法律思维、法律思想、立法技术和风格的不同, 各国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在立法体例上存在较大差异。 • 我们认定的原则:真实发现原则、证据裁判原则、自 由评价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反对强 迫自证其罪原则。
自由评价的制约
事先制约 • 回避 • 合议制和陪审制度 • 限制控方与审判方过多 接触 • 提高法官素养 法官心证过程中制约
• 限制供述证据和传闻证据 的证据能力(我国的口供 补强) • 补强证据规则 • 关联规则 • 证明标准(证据链)
自由评价的制约
事后制约 • 判决书 • 新证据制度 • 二审、审判监督程序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 2、未经法定的正式的证据调查程序或者 未由当事人充分表达过意见的证据,不 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 3、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必须具有证 据能力。(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 • • • • 证据裁判原则中的例外 1、民诉中的当事人自认的事实。 2、司法认知。 3、推定证明。 4、拟制事实。
程序法定原则
• 概念: 就证据法而言是指诉讼中如何收集、审查、 判断证据以及如何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都应当有法律规定的程序加以规范,侦查 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及其他司法人员必 须严格加以遵守。
程序法定原则
• 知识结构: • 一、程序法定原则的缘起于发展 • 二、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
(一)缘起与发展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证据裁判原则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于 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不 可排斥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 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可以认 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依据”
——《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
本条强调审理刑事案件,对被告犯罪事实的 认定,必须依据证据;作为认定犯罪事实依据的证 据,必须达到确实、充分。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必须:
1、一切靠证据说话,没有证据不能认定犯罪事实 2、存疑证据不能采用,认定事实的证据确实、充分 3、合法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非法取得证据应当排除 不 能作为定案证据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同理,若无证据,则不能对相关事实进行认定。
“ 没 有 证 据 ”
(1)没有任何证据 (2)证据不足即证据的质量和数量达不 到诉讼阶段的要求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具体内容: • 1、必须一举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禁止法官 以非理性的方法判断事实,也不能凭法官 个人的主观推测和印象来认定事实。
第一节 真实 发现原则
实质真实为追求的实体真 实主义——苏联、德国、 英美法系 实质真实与形式真实的统 一——客观真实(中国)
第二节 证据裁判原则
• 概念:也称证据裁判主义,在诉讼中,对于案 件的认定必须依据证据的原则。
知识结构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产生
• 共分三个发展阶段:
神明裁判
口供裁判
证据裁判
合作探究
• 1、法定证据制度是对神示证据制度的( ),是历史上的 一大进步。 • A.肯定 B.否定 • C.继承 D.修正 • B • 2、自由心证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为( );二是( ) • 法官的理性和良心;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
• 背景:由于古社会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的 侵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法治理念, 保障人权。 • 目的:限制国家权力 保障人权 • 标志事件:程序法定原则最先来自法《人 权宣言》
程序法定原则
• 各国先后将其写入法律,并随之上升为宪 法性原则。 • 国际公认该原则的效力。 • 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更严格遵守“以法 律为准绳”。
第三节 自由评价原则
• 其实就是自由心证原则 凭良心 良心 良心啊(重要的事情 说3遍) • 在思维层面上,诉讼认识表现为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的思维 重构,或者说,根据证据推理案件事实的思维过程。因此, 诉讼认识的核心是“如何评价证据”。在诉讼史上,关于“ 如何评价证据”的立法模式有两种:法定证据制度与自由心 证制度。在现代社会,以自由心证制度为代表的自由评价模 式是主流。 • 在我国,立法尚未确立自由心证制度,学理对应否确立 自由心证制度亦存有争议,然而,如果着眼于“行为中的法 ”,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证据评价方式上,我国事实上亦 属于自由评价模式。因此,探讨自由评价证据模式的认识机 理,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这种认知模式的合理性, 同时也可以提醒我们通过设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将裁判者 的自由评价活动纳入法律轨道的迫切必要。
新《刑事诉讼法》将原法第四十六条改为第五十三条修 改为:“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 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 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 疑。”
(二)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
• 一、在立法方面,国家应当明确规定和设 置收集证据、提交证据和审查判断的相应 程序。 • 二、在司法方面,要求国家机关和专门部 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进行证明 活动中,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二)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
• 在证据法领域如何贯彻程序法定原则? • 1、诉讼活动的程序化和法治。 • 2、国家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收集和证明过 程中严守法律。 • 3、违反法定程序,承担法律后果,确立制 裁措施。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为依据依法出裁判。” ——最高法《民诉证据规定》第63条
(二)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 “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应当以证据证 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行政规定》第53条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内涵
理解
• 一是在诉讼中,认定事实的根据除法律 另有明文规定外,只能是证据。 • 二是在诉讼中,证据以外的任何都不是 认定事实的根据,或者说他们均不具备 作为事实认定基础的资格。(如主观臆 想、推测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