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张謇 A. ①②③ ②玄奘 B. ②③④ ③郑和 C. ①②④ ④郑成功D. ①③④2018-2019学年初三教学调研试卷历 史 2019.04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点名称、考场号、 座位号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 笔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 考生答客观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 答主观题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
3. 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 :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小题 1 分,共 25 分 )。
1. 某学校历史社团开展“邮票中的历史”探究活动。
下列围绕 右图邮票拟定的探究主题,最恰当的是A. 彩陶的出现B. 国家的产生C. 青铜的制造D. 汉字的起源2. 樊树志《国史概要》中说 :“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是改革 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 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地主有所反感, ⋯⋯宫廷政变 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
”材料中的“改革”是指B.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D.隋炀帝创立进士科3. 精耕细作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下图中出现于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是4.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 县政治”。
下列属于“后一段”政治范畴的是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设行省,置路府州县5. “一带一路”是和平友谊之路。
2000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 绸之路打开与外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以下属于“丝路人” 的是A. 秦国的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A.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B.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6.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提到:“ 战争的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戮破‘天朝'威严门面。
⋯⋯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
”下列对于这场战争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是A. 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B.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开辟了道路C.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D.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7. 2018 年,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热播,这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国宝文物的热爱与探索。
20 世纪30 年代,我国的国宝文物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迁移:第一次是从北平迁移到上海;第二次是从上海由三路转运到西南、西北地区。
导致国宝文物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 北伐的胜利进军B.红军的战略转移C.抗日战争的影响D.三大战役的进行8.“一路风雨一路歌,二十八年风雨历程,二十八年岁月沧桑。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28 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曲折中前进,下列能够反映这一趋势的是9.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
下列近代企业与“大生纱厂”性质相同的是10. 对联是时代的反映。
以下对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先后排列正确是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②一桥架长江南北通畅,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③百年荣辱入青史,两制辉煌壮国魂④人民公社长青藤,贫下中农向阳花A. 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②④③11. 苏州东山人沈莱舟1927 年在上海创办了民族品牌“恒源样” 。
他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 农业合作化B.全行业公私合营C.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D.国有企业改革12. 右面截图中的文章曾引起一场全国性大讨论,这场大讨论A. 恢复了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B.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C. 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D. 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13. 为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央行发行了一套纪念币。
其中有两枚纪念币背景图案为 :禾苗和 稻穗 ;深圳建筑和拓荒牛雕塑。
下列对有关设计意图的说明中较为准确的是A. 禾穗象征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B.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中最大的经济特区C. 拓荒牛象征着深圳发展以农业为龙头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特区专属14. 近年来中国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 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 亚信峰会,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 球治理体系变革。
这表明当今中国B. 努力构建合作共嵌的新型国际关系D.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15. 在历史课堂上周老师和同学们合作完成了这样一幅拼图(右图 )。
图中含有某历史事件兴起的背景、地点、主张等信息。
这一历史事件是A. 文艺复兴运动B. 思想启蒙运动C. 帝国主义战争D. 瓜分中国狂潮16. 在探寻新航路的过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横渡大西洋向西航 行,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这位航海家是18. 分析历史史实、解释历史现象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下列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对应错 误的是A. 巴黎公社运动—成功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C.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D.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19. 小裴同学尝试解读《 1921-1925 年苏俄 (联)农业发展统计表 (部分)》(下表 )。
表中苏俄 (联) 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 十月革命的胜利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颁布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形成20. 罗斯福新政时期,有人说罗斯福应该叫做“斯大林·罗斯福”,还有人主张“ USA 再加上 一个 S ,变成美利坚苏维埃田 SSA 是苏联英文缩写 )。
”这反映出当时A. 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A. 迪亚士B.达·伽马17. 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 拿破仑始终是一个 年瘟疫”指的是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 哥伦布D.麦哲伦扩散 1789 年瘟疫的暴发户” 。
这里的“ 1789 C.法国大革命 D. 拿破仑远征俄罗斯A. 美国有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B. 一些人未认清新政实质C. 苏联帮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D.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亲密21. 詹姆士·邦德是《 007》小说中的主人公,该小说创作于上世纪50 年代, 小说中的“反面角色” ,不是来自苏联、东德,便是来自中国甚至朝鲜。
由此推知其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 凡尔赛体系建立B.苏联解体C. 经济大危机爆发D.冷战时期22. 《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一书中说 :“欧洲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 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
在 21 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 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
”材料中“两个联盟”分别指A.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B.经互会、华约 23.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下图反映出的原因是A. 日本大力引进先进技术B.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C. 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D. 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24. 小琪同学在学习世界现代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
A. 经济全球化B. 政治多极化C. 文化多元化D. 军事一体化25.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急速老化,人类在逃离太阳系,去往新家园过程中遭遇木 星引力吸引,险些与木星相撞的故事。
欲解释这一情节,可借助 的理论A. 牛顿B.达尔文C.贝多芬D.巴尔扎克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 3小题,每小题 2分,每空 1 分,共 6分)。
26. 根据图片内容,确定基本信息。
图一书法作品原作者被后人誉为“”,图二著作的书名应是《 》。
C.轴心国、反法西斯联盟D.欧盟、北约27. 有人曾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人名):另一位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名)。
28. 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1914 年发生的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0世纪30 年代和日本两个国家先后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形成。
三、材料解析及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 题6分,第30题6分,第31题7分,共19 分)。
29. (6 分)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学习中国古代史,宋代是无法绕过的一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朝⋯⋯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南宋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地区。
—整理自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年版材料三: 宋朝不仅商贸繁荣,也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1)据材料一,写出宋代商贸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
(3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到南宋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
(1 分)(3)据材料三,简要写出宋代商贸繁荣带来的影响。
(2 分)30. (6 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为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
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 名航海、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作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材料二: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遮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
因此,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材料三 :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这样一个生 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 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 推进 思想解放。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的教育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