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杨修之死

18.杨修之死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 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 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 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
——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 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魏、蜀、 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 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 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 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 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 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 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 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杨修之才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见碑背下题作“黄 绢幼妇,外孙齑(jī,调味用姜蒜)臼(jiù,舂米的 器具)”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 “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 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 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 ‘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 ‘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 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世说新语》
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了解文章的内容
给下列生字注音
ng 佯惊问 yá 曹丕 pī 大簏 lù 伺察 sì n 谮害 zè 邺城 yè
叱退 chì 麾军 huī 高阜 fù 拈弓搭箭 niān 弃弓绰刀 chāo
杨修因何事何罪被杀?
找一找: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共哪几件事?
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
罗贯中,名本 ,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 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 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 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 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罗贯 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 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 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 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 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 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 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 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 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 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杨修之死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
想一想:杨修这样死值得吗,如果
你是杨修,你有办法保全性命吗?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 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 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 “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 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
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如果我们用功利的目光审视 杨修,那么他的举止无疑是自 取灭亡,令人费解。
然而,在杨修身上,我们却 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个性飞鸣,什 么是疏放洒脱,什么是君子坦荡 荡,什么是独步啸群雄。
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 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 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 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 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 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 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 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 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 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 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 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 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 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 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 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 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 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 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 ……他们三人, 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 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 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 骂他为“竖子”,并பைடு நூலகம்“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 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关于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的第72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 《杨修之死 》即是后半回的内容。原回 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 交战情况,曹操派兵攻打蜀国,兵败; 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 又退至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 决。课文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写了 杨修被杀的前因后果。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 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 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 以全其身……中国文明 乃由动转入静,主退, 主守,主安分,主知足, 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 之文明。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 敛 藏 才 智 , 不 使 外 露 ”
韬 光 养 晦
曹诸 阿葛 瞒亮 兵智 退取 斜汉 谷中
于太 是祖 以既 《罪虑 三诛终 国修始 志 之 》 变
恃 才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
也。
——明· 李贽评《三国演义》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 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 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 忌 才 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其三:杨修之死,缘于政治斗争。
——杨修已卷入曹丕和曹植争 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 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 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 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属于插叙。
插叙作用: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
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
关于杨修的死因,如果深入 探究,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 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观点?
甲方: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乙方: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 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 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 是咎由自取。
事件 曹操的反应 虽称美,心甚忌之 虽喜笑,而心恶之 闻而愈恶之 愈恶之 大怒,亦不喜植 大怒,有杀修之心 大怒斩之
日 常 生 活 宫 廷 斗 争
改建花园大门 分食塞北酥饼 点破梦中杀人” 告发曹丕阴谋 教曹植斩门吏 为曹植作“答教” 私解鸡肋
想一想:从记叙方式上来讲,课文采用了哪种
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 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 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 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 文人的忌恨。
——韩唐《三国十讲》

曹操的戏剧舞台形象
此曹操非彼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 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 是一个英雄。”
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使读者造 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我们说到曹操,往往会 联想起《三国演义》中虚伪、奸诈的曹操;会联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红脸的奸臣。因为罗贯中在这部巨作中, 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 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总请杨 知署修 外仓谦 内曹恭 《事属才 曲皆主博 略称簿丞 》意修相
作者为何这样写
罗贯中:元末 明初小说家,才华 出众。但时局动乱, 政治腐败,才人志 士流落荒野。罗贯 中郁郁不得志。转 而编著《三国演 义》,以古鉴今 。
历史是历史, 历史资源是历史资 源,当人们成为三 国这一资源的建设 者和改造者之后, 三国就变成了人们 抒发情怀的“实验 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