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1第2章 储层和盖层(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021第2章 储层和盖层(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Kf ≈(T (d2 z/dx2) )3×D 2 /48 请见右图2-12。
图2-12 圆柱状褶皱裂缝渗流模型
三、储层的孔隙结构 (一)有关基本概念 1、孔隙结构:孔隙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连通性。 2、孔隙(更狭义的):矿物或岩石颗粒所围限的膨大空间。 3、喉道:连通孔隙的狭窄空间。 4、流体饱和度 :岩石内某相流体体积与流体总体积之比,称为该相流体的饱和 度。 5、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内流体弯曲界面由于表面张力产生的压强。
3、绝对渗透率
绝对渗透率:岩石渗透不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的、饱和度为100%的单相流体的渗 透率。亦即常称的渗透率。
注:(1)绝对渗透率是岩石孔隙几何学参数,与流体性质无关;(2)因为它常用气体测定,所以也 称气体渗透率。
4、有效相渗透性
有效相渗透性:当岩石被多 相流体同时通过时,其中某相 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流体的 有效相渗透率。如:油、气、 水的有效相渗透率,常分别用 符号Ko、Kg、Kw。
Vz=—( e 2 /12)×( 1/μ)× (dp/dz) ×(e/d) Vy= —( e 2 /12)×( 1/μ)× (dp/dy) ×(e/d) Vx=0
则:Kfz = Kfy= e 2 /12 × (e/d) = e 2 /12 × Φf
Kfx =0
注: Φf =e/d
图2-8 板片状裂缝渗流模式图
Φt = Vt / Vb (×100%)。 1
2、有效孔隙度(φe):岩石内相互连通
2
的孔隙体积(V e )与岩石总体积(Vb)
之比。即:
3
φ e = V e / Vb (×100%)。(φ e ≤ Φt)
4
有效孔隙度大小反映了储集层物性的好坏 (如:对砂岩孔隙度的评中表2-2)。
5
表2-2 砂岩孔隙度评价
第二章 储层和盖层
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 (一)有关基本概念
1、孔隙 (1)广义的孔隙:岩石内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包括狭义的孔隙和裂缝。 (2)狭义的孔隙:岩石内除裂缝之外的各种孔隙。 (3)裂缝:岩石因破坏作用产生的面状孔隙(裂隙) 。 。 (4)双重孔隙:岩石内同时发育上述两种孔隙(狭义的孔隙和裂缝)时,统
砂岩孔隙度(%) 评价
25—20
很好
20—15

15—10
中等
10—5

0—5
无价值
(四)裂缝孔隙度 裂缝孔隙度(φt) :岩石内裂缝孔隙体积( Vf )与岩石总体积( Vb )
之比。 Φf = Vf / Vb (×100%)。
不同的裂缝模型,裂缝孔隙度有不同的计算公式。
1、板片裂缝模型 如右图2-1所示,设裂缝的间距为d,裂缝宽度
(二)孔隙大小的分类
超毛细管 毛细管 微毛细管
表2-1 孔隙类型及大小划分表
孔隙直径
裂缝
备注
>0.5mm
0.25mm
大的超毛细管称为洞
2 ×10-4—0.5mm 10-4—0.25
<2 × 10-4 mm
< 10-4
(三)孔隙度
1、总孔隙度(φt):岩石内全部孔隙体 积(Vt)与岩石总体积(Vb)之比。即:
图2-14 润湿性和非润湿性及表面张力
(4)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内弯曲的流体界面由于表面张力产生的压强。 见图2-15。
图2-15 毛细管压力
(二)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
汞是绝大多数的非润湿相,而且汞—空气(或汞蒸汽)界面的表面张力大, 压汞法可用来研究直径变化范围很大的岩石“孔喉”等效直径分布。
1、压汞法具体步骤: (1)逐渐加压将汞压入研究的 岩石样品,依次记录压力值(Pc) 和被压入汞体积。
Φf =3e/d
图2-3 立方体裂缝模型
4、圆柱状褶皱的裂缝模型 设圆柱状褶皱岩层某点内径曲率半径为R,岩层厚度为T,对于小扰
度情形(T<<R),则圆柱状褶皱的裂缝的裂缝孔隙度按下式近似计算: Φf ≈T/(2R)。 因为地层的倾角很小,裂缝孔隙度
进一步近似按下式计算 Φf ≈1/2 ×T ×(d2 z/dx2)
为e,则板片模型裂缝 孔隙度按下式计算:
Φf = e /(d+e)≈ e / d (e<<d))
图2-1板片裂缝模型
2、火柴杆裂缝模型 如右图2-2所示,设两组裂缝相互垂直,裂缝间距分别为d1和,
裂缝宽度分别为e1和e2,则火柴杆模型裂缝 孔隙度按下式计算:
Φf = e1 /(d1+e1)+e2/(d2+e2) ≈ e1 / d1+e2/d2 当裂缝间距均为d,裂缝宽度均为 e时,则:
Φf ≈1/2 ×T ×(d2 z/dx2+ d2 z/dy2) 原理同圆柱状褶皱的裂缝的裂缝孔隙度的计算。
(四)双重孔隙度 双重孔隙度:狭义孔隙度与裂缝孔隙度之和。
二、储集层的渗透性
(一)有关基本概念
1、储层渗透性:一定流体压力差下,储层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2、渗透率:达西定律中的比例系数K,是一个二阶张量。流体流速( V )方向 的渗透率为:
图2-17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
(3)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 毛细管压力曲线上非润湿相(汞)饱
= e 2 /24 × Φf
注: Φf =2e/d
图2-9 火柴杆状裂缝模型渗流模式
(4)立方体裂缝模型裂缝渗透率 推广布辛列克方程,在在Z、Y和X方向的渗流速度(图2-10):
Vz=—( e 2 /12)×( 1/μ)× (dp/dz) ×(e1/d1+e2/d2) Vy= —( e 2 /12)×( 1/μ)× (dp/dy) ×(e1/d1+ e3/d3 ) Vx= —( e 2 /12)×( 1/μ)× (dp/dx) ×(e2/d2 + e3/d3 ) 当e1=e2=e3、d1=d2=d3 时 则:Kfx = Kfy= Kfz = e 2 /12 × (2e/d)
常 规 储 层
低渗透储层
致密储层
(四)裂缝储层渗透率
1、单个裂缝渗透率 按布辛列克方程:
Vx= —( e 2 /12)×( 1/μ) × dp/dx
则:Kf = e 2 /12
如图2-7所示
图2-7 平行单个裂缝流体渗流
(2)板片状裂缝模型裂缝渗透率 推广布辛列克方程,在Z和Y方向的渗流速度(图2-8) :
Kfz= ∑ei 3 /(12 × di) ×cos 2 αi (i=1 to n)
(7)圆柱状褶皱的裂缝渗透率 设圆柱状褶皱岩层某点内径曲率
半径为R,裂缝间距为D,岩层厚度 为T,对于小扰度情形(T<<R),则 平行圆柱状褶皱的裂缝的裂缝渗透 率按下式近似计算:
Kf ≈(T/R)3×D 2 /48。 因为地层的倾角很小,裂缝孔隙度 裂缝孔隙度进一步近似按下式计算:
图2-4 圆柱状褶皱的裂缝模型
5、非圆柱状褶皱的裂缝模型 设非圆柱状褶皱岩层某点两个内径主曲率半径分别为R1和R2,岩层厚
度为T,对于小扰度情形(T<<R1和R2),则圆柱状褶皱的裂缝的裂缝孔 隙度按下式近似计算:
Φf ≈T(1 / R1+1 / R2)/2。
因为地层的倾角很小,裂缝孔隙度 裂缝孔隙度进一步近似按下式计算
Kl = — μ Vl /(dp/dl)。 上式中,p为压力(压强),l为流体流速方向线度。达西定律写成:
Vl = —Kl / μ ×(dp/dl) 特别注意:Vl是岩石中流体的(平均)渗滤速度,通常不是流体的真实流速。 Kl是岩石中流体的(平均)渗透率。
注:渗透率单位:(1)国际单位:μm2 、cm2、 m2;(2)实用单位: md、 d;(3)两者关系: 1 md=9.869× 10-9 cm2≈10-8cm2。
= e 2 /18 × Φf
注: Φf =3e/d
图2-10 立方体裂缝模型渗流模式
(5)任意方向一组裂缝的渗透率
设一组裂缝平面与压力梯度方向(如:Z方向)夹角为α (图2-11) ,则Z方 向的渗流速度:
Vz=—( e 2 /12)×(e/d) ×cos 2 α × (dp/dz) ×( 1/μ) 所以,Kfz = e 3 /(12 × d) ×cos 2 α。 附:证明如下(s代表单个裂缝,其他符号同前文): 因为:Vts= —( e 2 /12) × (dp/dl) ×( 1/μ)
图2-6 含水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图 (转引自Levorsen,1954)
(三)储层渗透性分级
表2-3 储集层渗透率分级
级别
1 2 3 4 5 6 7
渗透率
>1000 1000—500 500—100
100—10 10—1 1—0.1 <0.1
油层
极好 好
中等 较差 差—可能 不渗透
评价
气层
注:它是该流体饱和度的函数。
5、相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某相流体的有效 相渗透率与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之比。如:
油、气、水的有效相渗透率分 别是:Ko/K、Kq/K、Kw/K。 有效相渗透率同样是饱和度的 函数(如:图2-5和图2-6)。
图2-5 油气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的关 系曲线图(转引自Levorsen,1954)
注:(1)表面张力(σ):增加两相界面单位面积所做的功(W= σ A) 。它的 大小取决于两相性质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参见下图2-13。
图2-13 两相界面分子受力示意图
(2)吸附作用:一种物质吸引另一种物质以减少自身表面能的现象。 某种物质吸引不同的物质减少其自身表面能是不同的。减少的越多,界 面的表面张力越小。 (3)润湿相、非润湿相和润湿性:一种固相与两种流体相接触时,当 固相对其中一种流体相有较大的吸附作用时,称为该流体相为固体的润 湿相,另一种流体相称为固体的非润湿相。换言之,(接触)润湿角 (θ)小于90度的流体相为润湿相(固体亲该流体),大于90度的流体 相为非润湿相(固体憎该流体)。流体相润湿作用的性质称为流体润湿 性(见图2-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