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嵇康

嵇康

嵇康:含道独往,弃智遗身一、嵇康档案: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

“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

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的父亲嵇昭,曾担任治书侍卿史职务。

嵇昭早亡,嵇康靠母亲和兄长嵇喜抚养长大。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非长渊博。

二、成就概说1、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的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2、嵇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3、他的诗的水平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4、嵇康不但才华出众,而且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晋书—嵇康传》称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然自成。

”这个可以说嵇康是个美男子了,见到他的人都说:嵇康风度潇洒,清朗挺拔。

还有人说:潇洒的像松林中的风,清高而舒缓绵长。

朋友山涛说:嵇康的为人,刚正如孤松独立,他的醉态如玉山崩塌。

三、生活背景:嵇康二十岁的时候,被曹操的儿子曹休看中,曹休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此嵇康成了魏朝皇室的宗亲,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嵇康的仕途非常顺利,不久就做了郎中后来又做了中散大夫。

入京为官,令嵇康非常兴奋,他知道,理想壮志的实现只有通过仕途才能实现。

但是不久他就失望了。

当时,魏明帝曹睿已死,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典型的浮华派公子哥何晏当了吏部尚书。

曹爽和这些人混在一起,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为所欲为。

嵇康看清楚了,此时的曹魏集团,已经失去了早年的雄姿英发,变得飞扬跋扈。

他更明白,司马懿决非庸碌之辈,而是一个老谋深算,内藏祸端的人物。

他预感到一场撕杀将不可避免。

为了避开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正始十年,司马懿突然发动了“高平岭之变”摧垮了曹爽集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但是这不等于曹氏和司马氏的矛盾得到解决,而是新的斗争正在酝酿,一些拥有军事实力的亲曹的人,先后起来反抗司马集团。

嘉平三年,太尉王凌首先在扬州发难,企图推翻司马集团,废皇帝曹芳,立楚王曹彪为皇帝。

但是,机密泄露,司马懿首先发难,迅速领兵征讨王凌,王凌兵败自杀!嘉平六年,中书令李丰密谋锄掉司马师,也是因为机密泄露被杀。

正元二年魏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总镇史文钦,联合起兵讨伐司马师。

这个消息给嵇康带来一线希望,他想起兵响应毋丘俭和史文钦。

有一次他征求山涛的意见。

山涛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劝告嵇康不要贸然起兵,否则就会大难临头。

不久嵇康得到消息毋丘俭兵败被杀,史文钦狼狈的逃到东吴。

司马氏独断朝廷,擅自废立皇帝,对一些名士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法。

逆者死,顺者生。

嵇康坚决不顺从司马集团。

为了免遭迫害,便采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轻蔑礼法,纵酒玩乐。

放浪形骸。

四、嵇康故事:1、他人评价: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一见到嵇康和阮籍,就趣味相投,山涛的妻子发现丈夫与这两个人的交往不比寻常,就询问山涛,山涛说:“我一生中可以作为朋友的,只有这两个人罢了!”“我也想观察观察他们,可以吗?”山涛的妻子问道。

山涛答应了。

过了几天嵇康和阮籍来了,山涛把他们二人留在家里住下,亲自安排酒席招待。

晚上,山涛的妻子偷偷的观察其二人,直到早晨都忘记离开了。

山涛问他的妻子:“这两个人怎么样?”妻子道:“你的才气比他们差远了,只能以你的见识和度量和他们交朋友。

”山涛说:“你说的对。

”2、保身之术:嵇康的门前有一棵大树,长的非常茂盛,又有一条小河顺着门前流过,夏天,树下河边清凉宜人。

嵇康常在树下河边生起炉子,架上铁砧,嵇康打铁的手艺很高。

当时嵇康家中贫寒,常靠打铁来赚钱糊口。

给他帮忙的是向秀。

向秀拉动风箱,;炉火正红,嵇康脱掉上衣,抡起大锤猛击铁器,火星四飞。

满身是汗的嵇康似乎从中找到了乐趣,并不在意收入。

有时候邻居来让他修理工具,他分文不取。

打累了,嵇康和向秀就在树下休息,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开怀畅饮。

谈论一些无关政局的话题。

3、落魄行状:嵇康变了,增加了乖僻的行为有时后难以让人理解。

他本来是个美男子,风度偏偏,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落魄的模样。

他常常披头散发,毫不注意修饰,他的头发和脸常常一个月都不洗,天长日久就生了许多的虱子,有时候痒的受不了,便伸手往身上乱摸乱搔,不顾场合,也不管他人的笑话,摸出虱子来就用手指把它掐死。

实质上他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坚决不屈服司马集团的态度。

这是一种无言痛苦的抗争。

4、渴望延年:嵇康常常出外采集药物,回来自己配制服用。

采药的次数多了,就交了一些朋友,有个隐士叫王烈,可称做活神仙。

据说王烈活了300多岁,面容还很年轻,爬山登高,箭步如飞,脸不红,心不跳。

嵇康对他极为佩服,常常和他一起入山采药。

有一次,王烈入山采药,在山的断崖处,采集了一些钟乳石,吃起来味道很好,他留下一半,回来送给嵇康。

这时候,钟乳石已经变硬。

二人再次赶到山崖,断层已经复合。

嵇康对此感到非常的遗憾。

嵇康服药,一方面是为了达到长寿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是服药没有给他的精神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服药使他性格火暴,而且越来越厉害。

嵇康想到了隐逸。

他羡慕隐士的生活,在诗中多次表达了他的这种愿望。

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其环境他太熟悉了。

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浊。

以至他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5、拒绝合作:景元一年,司马昭杀了曹髦。

为了逃脱弑君的罪名,司马昭想取得舆论的支持,第二年,司马昭布置一番,要拉拢嵇康支持自己。

司马昭不好意思直接说,便由尚书侍郎山涛出面。

山涛以自己要出任散骑侍郎,要嵇康出山代替自己的吏部侍郎为理由,推荐嵇康。

嵇康得到消息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自己的老朋友山涛断绝交往,并拒绝司马氏给予的官职。

司马昭得知嵇康拒绝出山作官,勃然大怒,嵇康在文章中对他隐含的攻击,捅到了他的要害之处,他当然要恨之入骨了。

6、羞辱钟会:有一次,书法家钟繇的儿子大将钟会带着一些人去拜访嵇康。

当时嵇康正在柳树下打铁。

向秀在一旁拉风箱。

见钟会来了,嵇康装做没有看见,只管打铁。

钟会见此情景也不肯放下架子上前致意,便等嵇康来招呼自己。

嵇康旁若无人,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叮叮当当”的打得更有力量。

俗话说对人忽略是最大的侮辱,最高的轻蔑是无言。

他用不看一眼的方式羞辱钟会。

这种僵持的局面谁也不肯打破,持续了好长的时间。

终于钟会坚持不下去了,他面带怒容策马便走。

这时候嵇康说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对嵇康的无限的怨恨。

嵇康的话里隐含着高傲的鄙视,钟会的话里充满了激动的恼怒。

7、小人报复:景元三年,一个案件把嵇康牵扯了进来。

这个案件本来跟嵇康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司马昭却找了个借口把他抓进了监狱。

吕安有个哥哥叫吕巽,人面兽心,对弟媳心存邪念。

吕安知道后很是愤怒打算告发他的哥哥。

就去找嵇康商量。

嵇康也和吕巽有交往,听了此事也很生气,但是他劝吕安家丑不可外扬。

还是容忍一下好。

谁知吕巽做贼心需,总觉得有把柄在吕安的手里,对自己不利。

于是就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手段,向司马昭诬告吕安,说他对母亲不孝。

当时,司马昭正在标榜“以孝治天下”,而吕巽又是他的红人。

所以他下令把吕安抓起来。

李安不服,把吕巽的丑事揭发出来,并引嵇康为证。

司马昭不听吕安的辩解,将他判处徒刑,流放到边远地区。

嵇康知道此消息后大吃一惊。

吕安听了自己的劝告才息事宁人,结果遭到如此大祸。

他觉得自己害了吕安。

内心十分难过,一气之下就又写下了《与吕巽绝交书》。

不久,吕安在途中给嵇康写信也被截获。

司马昭以信中有不满的词语为理由,又将吕安抓回关进监狱,同时下令逮捕嵇康。

嵇康在监狱中思绪万千,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下了《幽愤诗》。

嵇康没有料到自己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在诗的结尾说,自己一旦脱离困境就将远离尘世,“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但是嵇康错了,钟会抓住了这个机会,要报复嵇康,力劝司马昭杀掉他。

于是司马昭下令判处嵇康死刑。

嵇康即将被处死的消息传出后,极大的震动了士人,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嵇康,并要求他到太学去做老师。

可想而知,救援活动是不能成功的,反而使得司马昭下定了除掉嵇康的决心。

8、嵇康临终:临刑这天,嵇康和吕安被押赴洛阳东市刑场上。

嵇康神态自若,抬头看看天上的太阳,还未到行刑的时间,便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

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转。

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求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这时候,刽子手举起了屠刀……9、刑前托孤:嵇康临死前,曾经把儿子托付给山涛照管,山涛一口答应。

虽说嵇康写了绝交书,但是他相信山涛会顾及私情,会照顾好自己的后代。

他对儿子说:“有山涛在,你不会孤独的。

”王戎也深深的怀念自己的朋友。

有一次,他乘车经过黄公酒店,回头对车上的人说:“我过去和嵇康、阮籍一起在这个酒店里痛痛快快的喝酒,竹林里游乐。

自从他们二人去世后,我也就被时局羁绊住了,今日这家酒店虽然很近,却又像隔着山河那样遥远。

”嵇康被杀最痛苦的莫过于向秀了。

他在嵇康被杀之后,处于压力出来做官,途径山阳时,百感交集。

在山阳时,他曾和嵇康一起打铁,和吕安一起浇园。

而现在旧居仍在,人已远逝。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人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无限的感伤之情不能自已!五、高考作文中的嵇康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

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

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2004年高考重庆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节选)心灵的选择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