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无哀乐论》浅谈嵇康人格魅力
摘 要:通过解读《声无哀乐论》,浅析嵇康对音乐自然天性的追
求,和礼乐教化的矛盾态度,和其本人潇洒不羁,孤傲正直的品行,
结合历史背景,折射出嵇康对待遁世和出世的态度。
关键词:嵇康;人格品质;音乐与理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
17-0106-01
在中国古代音乐不只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更富含教化的功能,
自周朝创立礼乐制度以来,儒家倡导的是用“礼”来规范人的外在
行为,用“乐”来提升人的内在德性。但是嵇康先提出了“声无哀
乐”继而又提出无法从音乐判定德行的优劣。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这篇《声无哀乐论》的核心问题在于“音乐自身的存在,独立于外
界的事物,如情感和道德。”这其实就涉及到了“自律美学和他律
美学—德国音乐学家卡茨从康德哲学中借用来的概念。
文中有云“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 就是
说,声音有好听的和不好听的,这是事物的本身属性,即自律的观
点。又说“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
言。心中有悲痛之事,就会说出哀切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
是受某种外在的规律决定的,也就是他律的。可见嵇康并没有在文
中断定音乐的属性究竟是什么,而呈现的是一种辨证的观点,但这
并不是嵇康探讨的主旨。他想引起的是对礼乐与道德的思考,他借
东野先生之口道出“声无哀乐”又否定了仅凭声音才知道虞舜的德
行。他甚至说“则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此皆俗儒
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欲令天下惑声音之道,不言理以尽此,
而推使神妙难知,恨不遇奇听于当时,慕古人而自叹,斯所以大罔
后生也。”这句话把嵇康坦率直白,叛逆不羁表现的淋漓尽致。意
思是“说孔子识别精微,季札善于听乐,就是虚妄不实的。这都是
俗儒随意乱纪,想要天下人迷惑声音的道理,不说音乐的道理不过
如此,只是让人觉得音乐神秘难懂,恨不得当下就碰到明了的人,
羡慕古人而自叹不如,这就是他们欺骗后人的方法啊。”嵇康大胆
的揭示了音乐礼教被人为利用的虚伪性,显示出其坦荡真实的君子
胸怀。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的
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学识非常渊博。他爱
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的高明,嵇康的书法和诗的水平也可
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不但才华出众,而且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晋
书—嵇康传》称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
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然自成。”在经历着曹魏与司马氏
的政治之争的社会背景下,王粲有诗描写“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
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嵇康个人的才华与志向也无法与
黑暗的现实抗衡。在压力的窒息下,他不屑与一帮乌合之众争抢功
名利禄,他到山阳隐居避开俗世纷争,在玄学思想氛围中将满腹热
情回荡在任性怪诞奔放的行为中。嵇康曾采药游山泽,当时正好有
砍柴的人遇上他,称他为神人。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
于是跟从他游历。有一次,嵇康在打铁,贵公子钟会来见他。可是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嵇康并不像招待贵人一样用世俗礼教
去对待权贵。嵇康的遁世使自己整个的思想感情上与世俗,特别是
当政者对立起来,使自己在思想感情上处于社会批判的立场。
嵇康的遁世态度不是对世事默然置之不理,而是将自己与世俗划
了一条明显的界限,站在当权者的对立面,以宣言的姿态。鲁迅曾
评价过,魏晋时代,表面上信奉礼教的,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
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上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文中说道“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出于老庄的“大音希声”,那是
没有感情却可以容纳所有感情的音乐。嵇康欣赏的音乐要以平和为
体,正体现了一种“无”的思想,体现了道家讲究清净致远,淡泊
无为的精神。也就是不要人们可以期待音乐的表现力和带来的功能
性。这种“无”的境界,正是嵇康在音乐理想上追求的至和之声。
当音乐成为自然而然的状态,当人们放下目的和预测,成为单纯的
状态,便能激发起丰富的情感。
“若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
诚,穆然相爱,犹舒锦彩,而粲炳可观也。大道之隆,莫盛于兹,
太平之业,莫显于此。”表达了嵇康的真诚心愿,用“和”的声音
来激发好的情感,引导人们的精神气质,顺应人们的情性,把他们
引上正途,大家都受到感化,同心协力建造太平的事业。从移风易
俗论中可以看出嵇康的遁世并不是绝对的对尘世世界置之不理。他
也是对治理国家,管教人民是怀抱过热情的。只是面对朝廷内部的
政治斗争和民间的民不聊生,他的一腔抱负却无所作为,在这样的
双向压力下,他选择隐退。于是老庄思想中的超然物外,遁世思想
深深影响了《声无哀乐论》中的一些立意。但是,嵇康终究是有人
生理想和热情的人,他在文中后面写道,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
于家,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
持之以久而不变,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流露出对教化
成功的向往,流露出他的思想中希望积极有作为的儒家传统思想。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